慈善工作站和社工服务站“两站共建”

2020-09-06 10:58张瑛楠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1期

【摘  要】慈善工作站和社工服务站“两站共建”是社会工作实务的创新思想。系统建构论是对建构论和系统论两种不同理论范式之间的理论整合,是社会工作的新理论。

【关键词】慈善工作站;社工服务站;系统建构论

一、导言

系统建构论是对建构论和系统论两种不同理论范式之间的理论整合,是社会工作新兴的理论,增加了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理论化的过程,更好地实践社会工作。当前各地建社工服务站之际,慈善工作站和社会工作站“两站共建”是个社会工作实务的创新思想,是对系统建构论的实践。

二、文献综述

系统建构论是指现实是人为建构的,建构起来的现实以系统方式呈现。建构主体为政府,客体为社会工作服务,系统建构是从上而下分级建构的,建构是对系统的有机整合。[1]民政部和各省、市、区民政部门下发文件要求年底前建成街道级社会工作服务站,以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街道民政办去年参加腾讯“99公益日”慈善捐助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提出慈善工作站和社工服务站“两站共建”的创新思想。

三、“两站共建”的系统建构

1、“两站共建”模式

慈善服务站和社会工作站“两站共建”是指同一站点挂两块牌子,既节省办公空间,又发挥更大功能。慈善工作站依托社工服务站的场地,可以给予社工服务站一定资金支持,例如99公益日筹款百分之十用于社工服务站建设。整体离不开每个组件的存在和参与。[2]在这个“两站”系统中,慈善工作站通过与社会工作站的相互依赖,在互动过程发挥作用,以此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2、系统建构的系统性

系统是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组件所形成的综合体,所以每个组件在某一特定的时期都会与至少一个其他组件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3]系统不是从来就有的,基于现有的要素组成。系统建构论里建构的系统是个复合的系统,横向看,街道服务工作像一个生物有机体,“两站”像人的两只手,慈善工作站是左手,负责99公益日和幸福家园工作;社工服务站是右手,负责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保护、残障人士、婚姻家庭等社会工作。

3、整体与部分

“两站”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具有一定的结构与秩序。“一个系统的整体比各个独立部分的总和大”。[4]“两站共建”比单独建立的社工站或慈善站具有更多新的功能。“两站”共建具有开放性,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是社会工作进化的产物。

系统建构论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而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担负一定的作用或功能。大树是由树根、树茎、树枝和树叶四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是子系统。纵向看,以树状图为例,徐州市社会工作是树根,泉山区社会工作是树干,各街道“两站”慈善工作站和社工服务站是树枝,社区社工服务站是树枝上开出的枝叶,组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系统。

四、結语

有了系统强劲的社会工作理论的科学支撑,才会有系统强劲的社会工作发展实践。[5]建构理论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宣告完成。[6]慈善工作站和社工服务站“两站”共建是以系统建构论为基础,对社会工作实务的创新,在“两站”的建构过程中会不断修正系统建构论,修正后的系统建构论会更好地指导社会工作服务。在社会工作浩瀚的宇宙中,“两站共建”像银河系里闪耀的星星,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张瑛楠 《系统建构论》,《赢未来》杂志 2020年10期。

[2]Kirst-Ashman,K.K. and Hull,G.H.(2002)Undersatanding Generalist Practice,3rd edn. 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10

[3]Buckley,W.(1967)Sociology and Modern Systems Theory. New York:Prentice Hall.41

[4]余潇,刘艳霞,黄玺,武腾译 《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2  【英】Barbra Teater  22页

[5]余潇,刘艳霞,黄玺,武腾译 《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2  【英】Barbra Teater 1页

[6]杨善华等译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第2版    华夏出版社 2000年4月 2页

[7]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8]梁昆(译),《建构性社会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实践》,Nigel Parton Patrick OByrne(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9]林聚任 《社会理论》A Course of Social Theory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0]苗东升 《系统科学精要》Essentials of Systems Science2010年 第3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2][美]林南:《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13]张茂元(译)吉尔德. 德兰逖(著)《社会科学:超越建构论和实在论》:Concepts in the Social Science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14]卜佳慧等 2009社会学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5]苏国勋 《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锺学富《社会系统——社会生活准则的演绎生成》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17]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2010,南开大学出版社

[18]高继华 狄增如《系统理论及应用》科学出版社 2018

[19]朴昌根 《系统学基础》修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0]谭璐《系统科学导论》2009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1]王越《系统理论与人工系统设计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22]王众托《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作者简介:

张瑛楠,女,1983年7月20日,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