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这部著作立足于当时中国的现实发展情况,科学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系统地分析了中日战争的本質、特征和规律,他预见了中日战争的形态和过程,并完整的阐述了持久战理论,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就是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
早在1936年7月起,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张闻天、刘少奇等就对如何以游击战争坚持持久抗战等问题作了深刻论述。
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战争资料和理论著作,深入分析中国抗战形势,拟定提纲,集中精力,废寝忘食,于1938年5月,在凤凰山撰写了《论持久战》。全文共计21章5万多字。讲述了21个问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文中通过对中日双方特点的精辟分析,科学的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毛泽东指出,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论述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时,他着重论述了相持阶段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这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要点。毛泽东批驳了“亡国论”与“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正确结论。
《论持久战》的战略思维、主体思维和奋斗精神等思想内涵,对于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强烈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信,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深刻启示意义。
首先,《论持久战》的战略思维是: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战略思维作为一种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与方向的思维方法,体现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战略思考。现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挑战、新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有清醒的战略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今天,面对变革和挑战,我们仍然需要培育和保持战略定力,发挥能动性,突出创造性,在坚守初心中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争取胜利的到来。
其次是主体思维:坚守人民立场聚合力量
《论持久战》提倡大力依靠民众的全民抗战路线,坚持人民主体思维:因为人民是改革、发展、信仰的主体。持久抗战实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信仰的统一,从而凝聚起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今天我们所从事的民族复兴之战,更需要党和人民在信仰上的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依靠人民是我们始终不渝奋斗前进的不竭动力源泉。是我们聚合起支撑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最后就是奋斗精神:坚定决胜信念勇于斗争
《论持久战》通篇洋溢着奋斗精神、斗争精神,提出要丢掉幻想,坚持抗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胜利不会自动走向我们,我们必须经过斗争赢得胜利。这斗争,大到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博弈,小到技术领域的创新积累,上到突破藩篱的顶层设计,下到打碎桎梏的群众实践;对于新时代的中国人而言,伟大斗争永远在路上。
历史长河恒在,精神之树常青。如何应对新时代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需要我们思考和实践,需要我们从《论持久战》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保持战略定力,坚守人民立场,发扬斗争精神,依然是我们的精神力量所在,红色血脉所系,它将指引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