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

2020-09-06 08:54高晶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9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小学数学

高晶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实现传承与发展的精神命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历久弥新,是新时期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资源,在教育全过程中都具有十分极高的应用价值。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融合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深入渗透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数学;融合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初级阶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融合,不仅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精髓根植于小学生的心灵,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实现对小学生德育素养培养,塑造小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从而为其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重要基础。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立足当前教学实际要求,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以中国传统文化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促使其承担起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新时代,社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随着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传统文化难以避免的遭受到冲击,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已经面临失落或者是正在走向失落,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小学作为重要基础教育阶段,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育有机融合,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强小学生民族文化意识与中华文化认同感,树立其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有利于塑造小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品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数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精髓,其中包含的优良传统文化内涵,其教育价值不可估量。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有机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及群体优秀品质的描写实现对小学生的德育渗透,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德育素质,塑造小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品质。

(三)有利于丰富小学数学教学资源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传统单一的学科教育资源难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丰富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融合,极大的丰富了数学教学资源,能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故事等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小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提供便利,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融合路径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不少见,但大多数都是以比较隐晦的形式,或者小知识拓展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忽视对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指导,而是对这些内容要么直接忽视不讲,要么一带而过,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视度不足,难以领悟到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要求教师重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小学生认识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五四制小学五年级下《完美的图形——圆》中,在“你知道吗?”部分介绍了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伟大成就,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值精确到7位数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教材中这一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为学生详细讲解祖冲之这一伟大成就,同时还可以引入中国古代其他伟大的数学成就,如刘徽的《九章算术注》、秦九韶的《数书九章》等。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史上这些伟大的数学成就,能够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

(二)合理运用数学传统文化故事引入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要求教师必须要关注小学生这一主体的重要特点。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教学过程教师要重视采取有效方式吸引小学生注意,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充分感悟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数学传统文化故事进行教学引入,既可以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具有较高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深化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的热极——认识正负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正负数的由来”数学故事引入教学。据可靠史料记载,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建立了正负数的概念。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首先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他说:“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正算赤,负算黑;否则以斜正为异。”意思就是在计算过程中,如果遇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要用正数和负数来区分它们。并且,他还表示可以用红色的小棍摆出的数表示正数,黑色小棍擺出的数表示负数;或者用正摆的小棍表示正数,斜摆的小棍表示负数。同时,在他的《九章算术注》中,还最早提出了正负数加减法的法则。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数学家早就认识到了正负数,并且发明的用不同颜色表示正负数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例如我们看新闻时常常听到的财政赤字,表示财政上支出大于收入。通过为学生讲述数学故事,让学生在了解数学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三)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数学课堂实践活动中

数学教学中,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掌握与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融合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既可以增加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使教学实践活动更加有活力,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够丰富数学课堂实践内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在进行《热闹的民俗节——对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例如,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呈现出的对称图形,感受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剪纸文化。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剪纸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对称图形,并自己动手尝试将图形剪出来,看一看谁剪出来的图形又对称、又漂亮。通过在课堂中动手实践,学生既可以充分掌握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还可以充分感受剪纸艺术之美,对传统剪纸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结语

小学生是社会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希望,加强对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实施期承担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命的重要保障。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当真正认识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深二者融合程度,从而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司发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4):296-297.

[2]刘丽美.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22):164.

[3]吕晓东.依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助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J].才智,2019(15):190.

[4]元晖.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46+50.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小学数学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