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喜子
【摘 要】本文分析和研究了大众文学精品的创作要素,探讨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能够让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根源和要点,为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提供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想法。
【关键词】大众文学;精品创作
一、深厚的人民情怀
写作的目的是表达,表达的宗旨在于交流。因此,文学作品要写谁看、为了什么目的写作,读者看了会获得什么样的注意这是写作者在创作之初就应该明确的,也是应当在写作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应有之意。但是这样一个文学创作中必备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对象意识,往往被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束之高阁了。心中无读者,写作的时候不考虑对读者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在当今社会已经屡见不鲜了,普遍存在着背对读者、为了文学创作而文学创作的现象,这种趋势已经愈演愈烈、有增无减。我们经常能看到不同的“作者”在公共平台上发表类似的言论:我只为我自己写作,我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文学。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作者不考虑读者是有意为之,他们不仅不以此为耻,反倒以此为荣。
读者意识的本质是为了读者、适从读者,要在心里面装着读者,根据读者的审美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读者意识囊括着对读者的尊重意识和敬畏意识,需要秉承为读者服务原则。从这个层面来讲,读者意识就是群众思想的具象化体现,是对人民关怀的一种情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对谁有感情、有没有足够的感情,这决定了文艺创作的走向。文艺创作者要想获得成就,就必须和人民群众手拉手、心连心,感受人民群众的欢乐和忧伤,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才是唯一的、正确的方向。同时,要把人民群众是否喜闻乐见作为文艺作品优劣的标准。尊重读者的实质是要尊重作品受众、尊重广大人民群众。
将读者放在文学作品的第一位,当代很多作家给我们做出了优秀的榜样作用,这使得他们的作品熠熠生辉、深受欢迎。比如,赵树理始终将农民群众是否看得懂、是否喜欢自己的作品作为重要标准,致力于为群众讲述他们喜闻乐见的故事,他将“地摊文学”作为自己写作的终极目标,并不认为这比其他的文学创作者低人一等,相反更是以此为荣,脱离了文学创作必须“阳春白雪”的怪圈。柳青将人民作家作为一项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黄埔村一扎根就是14年,写出了《创业史》这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群众心理状态的优秀作品,正因为写得逼真,引起了很多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欢,并且被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别人绝对写不出他那样的”。路遥将自己视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将尊重读者作为唯一宗旨,他认为艺术创造之火之所以不被熄灭,根源在于广大读者喜不喜欢。人民生活蕴含着创作沃土,只要栖息于这个枝头,那么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创作者所做的就是如实反映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正是秉承这种思想,和人民群众惺惺相惜,路遥才创作出了《平凡的世界》这部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事实证明,作者心中有读者,是不会被群众所抛弃的,这种因果关系已经被无数事例所证明。
二、现实主义精神的表达
很多观念在文学领域里不断地流行,改革开放40多年,文学观念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迸发的状态。但是笔者认为,从小说传播的辐射力和涵盖范畴来看,能够留得住、走得远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要具备现实主义品格和意蕴。
以现代时期为例,巴金、老舍、鲁迅、曹禺、矛盾等作者的作品都呈现出明显的现实主义特色。当下,现实主义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曾经的十七年文学,总结出“三红一创”作品集,即我们所熟悉的《红日》《红岩》《红旗谱》《穿也是》,这其中有革命主义题材作品,也有农村乡土题材作品,都成为经典作品一直流传。回过头来,我们发现他们都是现实主义作品的分支,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有40多部长篇小说,获奖小说几乎都秉承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式,对时代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和客观的批判。
《平凡的世界》就是作为经典的一个例子,路遥的这本长篇小说围绕着孙家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像我们展示了一部西北地区的时代发展画卷。路遥在创作该书的时候,中国正流行着先锋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界盛行着新方法和新理念,在这种情况下,群众和读者对现实主义作品产生了厌倦和轻慢的情绪。《平凡的世界》创作伊始,并不受到欢迎,第一卷甚至让人有平铺直叙之感。但是第二卷开始之后,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渐渐发现人物性格的鲜明以及不同青年命运的坎坷了。这部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我们”的用于,有时议论,有时抒情,有时叙述,这反映了路遥并不是一个人在写作,他认为自己代表着一群人在写作。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自觉地就将自己套入其中了。于是,读者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跟随着主人公的故事而欢喜、悲伤、难过、愤懑,为他们坎坷的命运而纠结万分。最关键的,路遥将现实主义思想带入作品之中,路遥高度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站在他们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为他们鸣不平,和读者产生了强烈的灵魂互通。《平凡的世界》后来得到广大青年读者的高度认可,这种众望所归的结局深刻地让文学创作者意识到,现实主义风格才是真正需要的时代力作。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们经常将现实主义和其他思潮、观念并列在一起,很多时刻意识不到文学作品之所以波澜壮阔、生生不息,根源在于现实主义主导的文学潮流。过往,我们将现实主义和传统区别开来,但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摸索中,发现现实主义作品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占据主流,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现实主义作品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为什么现实主义作品可以经久不衰。所以,仅仅从文学观念和写法的视角去看待現实主义是不恰当的,要从文化传承、文化土壤的层面来看待现实主义,意识到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然,现实主义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同的作家可以在作品上打上自己的烙印,陈忠实的《白鹿原》就是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的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魂魄是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上则融入了神秘与魔幻的某些元素,使得作品具有更高的文学品质。
参考文献:
[1]卫永恒.《平凡的世界》:乡土中国大众“文学圣经”[J].今古文创,2021(15):8-9.
[2]王祥.网络文学—大众文艺体验的行为、过程和状态[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1(01):149-158.
[3]李岩.从“青春文学”看大众审美文化流变[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