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风在碎片文化的互联网时代逐渐消逝的原因

2020-09-06 13:46潘倩倩王赛云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消逝互联网时代家风

潘倩倩 王赛云

摘    要:家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藏,是我们一代代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加速了受众对快文化的追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碎片文化。碎片文化的高速衍生导致信息爆炸的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信息匮乏的窘境。由于家风文化的抽象性,传承正遭受着诸多客观及主观阻力。本文将以传播环境为背景,阐述地理环境、媒介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对家风生存条件的影响。

关键词:家风;碎片文化;互联网时代;消逝;原因

一、地理环境

(一)地域差异导致的文化特点不同

中国作为全球领土面积最广的国家之一,人口虽众多但分布不均,这很大程度是上受制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无法彻底斩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无法完全控制地理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最擅长的便是因地制宜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地域特色文化犹如大小明珠碎片般散落在疆土的玉盘上。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民族大融合,使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交融与转折。这也直接导致了各地文化随时代更迭中,或消融或强大。

地理环境制约着信息的质量、数量和特色。就拿温州话来说,温州地形复杂,地势的隔阂导致各地方言的形成各有千秋,甚至仅相隔十里的两乡方言也大相径庭。也正是由于地形闭塞,经济落后,温州人敢闯,闯荡出了自己的机场和火车站。相比之下,黄土高原人民则更加实在,勤恳劳动,粗犷直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们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由地域环境形成的碎片家风文化的内核是很丰富的,这种烙在先祖血脉之中的精神追求是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也会随子女血脉的延续一直传承下去。

(二)地域隔阂增强引起的传承困难

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能生产出特定的媒介形态。比如江南地区以苇叶为信纸来传情达意,内陆地区以羊皮为纸张输送信息。从前人们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高山难以翻越,大江不易渡过。当地的文化只是当地文化,极难融通,造成十里不同音的文化碎片化现象明显。不过困囿于地形的缺陷的同时,也使得当地的碎片文化更加纯粹,更适用于当地的儿女,更容易得到良好的传承。

但是现在得益于互联网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信息的联通只需要一根虚无的网线。远途的步行跋涉被火车和飞机取代,这也使得人们逐渐走出原来局限的区域,从家族的集聚到天南地北的分散。由于FTF传播机会的缺少,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家风传承环境转为微信群表情包的集散地。虽然选择书信等实物媒介来沟通,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家风情感的沟通。但从传播效果来看,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远远大于书信传播大于互联网媒介传播。

二、媒介环境

(一)抽象化的软性氛围难以恒定

“媒介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机构在运作管理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氛,受大众传播活动全体参与者的行为方式聚合后形成的一种习惯模式。”这种行为习惯就像是家风,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媒介成员。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媒介机构的内部环境的优良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所发表的信息中,由此影响着最广大的受众。

但是随着目前互联网平台的高度繁荣,时代成为了“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创作门槛也不断的低龄化和低智化。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疯狂涌出,所携带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对新闻热点的盲目追求,内容的高度同质化,标题党的哗众取宠······为什么大众印象中新闻联播的话是能信的,而自媒体的言论需要三思而后行。因为新闻联播是官方,从传播者赢效因素方面来讲,官方傳播者具有最大的两个优势是权威性和可信性。部分自媒体或是营销号违反信息传播原则,严重影响了整体的媒介环境导致氛围难以恒定。而文化传播对优良媒介环境的高度依赖性,也同时限制着自身的传播效果。

三、社会环境

(一)受众间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的分布没有绝对的不平衡,但也没有绝对的平衡。对于信息的掌控,无论是获取时间、获取量还是信息的准确度,大部分的资源总是集中在小部分受众中。掌握信息充分的人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对信息掌握不充分的人则相对缺少优势。文化信息的掌握率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实力有关,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人们总是倾向于在满足经济需求后再发展文化思想,这也间接导致马太效应愈加强烈。信息不对称可能对当代家风的传承具有局限作用,但信息的不对称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家风的内涵也会随着后代的延续而不断充盈。

(二)形成因素众多

人是社会动物,因此人的思想、价值观等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同时,我们也经营着社会环境。但社会环境的形成因素是众多的,其中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信息因素等。如果各方面因素都呈现出优良的条件时,社会环境就会利于文化的传播,反之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社会环境的恶劣,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轻视,会直接导致家风文化的传播效果。而感染作为社会环境的一种影响机制,大众传播者应当最大化利用这种影响机制向人民群众传播信息。充分发挥感染机制的正面效应,精准把握能与受众产生共鸣的信息。让受众的的情绪、思维在这种歌强烈的文化氛围中建立起深厚的文化情感。家风正是如此,虽然目前社会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宽容度很高,但家风的推崇度却不如古代,因此家风的概念及传承在现代人心中也日渐衰弱。

在多种因素的干扰下,家风文化的传承在碎片化时代中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而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绝不能让流淌在中国人骨血里的优秀传统文化付之东流。我们应当紧跟党和国家的意志,坚决发挥文化自信,保护家风文化,传承家风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春伶,郭跃军,史育华.“文化碎片”与“碎片文化”——新兴媒体环境下非系统文化对国家安全的逼显[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12,30(6):25-29.

[2]毛黎.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N].科技日报,2006-6-20(2).

[3]陈超.传受错位关系下的传播效益[J].河南社会科学,2010-3,18(2):188-191.

项目名称:依托互联网+,让家庭传承文化屹立前浪潮头 创新训练项目。

作者简介:潘倩倩,女,2000.5,汉,浙江台州,本科,浙江万里学院在读生,研究方向:新闻学:

指导老师:王赛云,女(1979.09汉族)浙江宁波,硕士学位,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实验中心,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

猜你喜欢
消逝互联网时代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当好廉内助,树立好家风等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消逝的打麦场
30年,光阴的故事——消逝的记忆
即将消逝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