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绮琴
【摘要】小学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向道德与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开展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摸透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动态,并根据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创设相对应的主题教育活动,采取适宜的办法,使这门课程为小学留守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作了系列探究。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留守儿童;心理;研究
学生在步入小学阶段之后,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在随着环境的不同发生着变化。然而许多留守学生由于长期与家长两地分居,这样的成长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作用,密切关注班级中的留守学生,关注他们在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从学生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方面着手,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使学生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适应小学阶段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分析
许多留守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看护的,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所进步。除此之外,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对于留守儿童,他们倾向把真心话憋在心里,当遇到烦恼的事情,没有可以诉说的对象。留守儿童面对父母时,拥有比较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们希望父母能够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另一方面,他们心里存在对父母的怨恨,认为父母忽略了自己。虽然有的留守儿童有较强的上进心,但是无法获得情感上的帮助和关怀,导致留守儿童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通过分析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他们所展现的一言一行都比实际的年龄要小,面对其他朋友教师容易出现慌张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表现,并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错误行为及时给予指导和干预。对于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表现,教师不能以偏概全。只是这些留守儿童的身上存在共性,教师要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的优势和不足,并在课下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的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心理教育在整个学生的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反映了人的文化素质,更能体现人劳动技能素质。对于留守儿童发展的片面性,教师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的积极作用,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面对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且不断丰富在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才能够深入细致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教育。针对法制教育,实际操作起来是既抽象又具体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何种教学措施能够实现对小学生的引导和熏陶,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道德与法治》教师自身是否拥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并掌握丰富的知识系统。所以,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拥有敏锐的注意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并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规范行为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优秀的品质,勇于战胜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争做积极向上的好少年。
2.活用教材,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教师要有效激发留守儿童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能够观察学生的表现,多方面地了解学生。通过增加《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抽象的知识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同时还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这对教师来说,提高了教学难度。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要将课本素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从而转变枯燥无聊的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花儿草儿真美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校园,仔细观察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有什么变化,并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爱护花和草,明确告知哪些行为是不可以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且能够将课程内容回归实践,让学生从心理层面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进而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
3.给予学生爱的教育
教师要将教育与爱共同作用。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與父母分离的状态,缺乏父爱和母爱,导致学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有的学生目中无人。这些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小错误或者违反班级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引起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关注。实际上,留守儿童的内心极度敏感,他们希望能够获得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受温暖。所以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关爱这部分学生,并在日常生活中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和交流,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爱之情,让学生在温暖的氛围中做出改变。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动物及原因,并让学生探究怎样在与动物的相处中避免让自己受伤害。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通过分享活跃课堂氛围,将教育与爱相结合,给予学生关爱的学习氛围。
4.真正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
留守儿童在情感方面很容易感受孤独,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遇到一些问题。因此,教师要深入留守儿童的生活,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否则学生很容易养成不良习惯。例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分享真快乐》课程的教学时,为了能够影响到留守儿童,积极融入教学课堂当中,并真正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教师可以请班里的学生分享自己感觉快乐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全班学生凝聚在一起,养成良好的品质,促进生活和学习的顺利进行。由此鼓励学生积极与其他同学分享,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是有紧密联系的,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质提供现实环境。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特别留意留守儿童的一言一行。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并根据它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尹晓姗.乡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研究[D].聊城大学,2018.
[2]陈艳丽.《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关爱留守学生中的“生力军”[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