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D开放科学计划在科技期刊应用情况与建议

2020-09-06 13:44郭亿华牛东风
中国传媒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内容为王科技期刊融媒体

郭亿华 牛东风

摘  要:为了调查OSID開放科学计划在科技期刊的具体应用情况,以《热带地理》《第四纪研究》《中国岩溶》为例,通过扫OSID码进入文章界面逐一调查语音介绍、开放科学内容、学术圈、在线问答等方面的实施情况。结果表明:语言介绍方面,《热带地理》和《中国岩溶》语音质量不高,多为文章中内容,较为简单,拓展知识较少。而《第四纪研究》作者对语音内容比较重视,所提供的语音内容比较翔实,重要的拓展信息较多,可听性强。3家期刊所提供的开放科学内容寥寥可数且大部分质量不高,多为纸刊内容的重复,在线互动交流也很不活跃,达不到预期效果。总体上,论文相关内容延伸和拓展性服务知识较少,缺乏对增强出版内容的深度挖掘。在OSID实施过程中,编辑应熟练掌握系统、做好宣传推广、挖掘增值资料、跟踪实施情况;作者是重要参与者,应该转变传统思维,充分认识到该计划对文章的积极作用,提高参与意愿;期刊融媒体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务必把好上传资料的质量关;在功能设计上,应多关注用户需求以及互动性。

关键词:OSID开放科学计划;融媒体;增强出版;内容为王;媒体互动;科技期刊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4-074-04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4.019

本文著录格式:郭亿华,牛东风.OSID开放科学计划在科技期刊应用情况与建议[J].中国传媒科技,2020,04(04):74-77.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深入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全国学术期刊出版行业深入稳健发展,2018年初,国家新闻出版署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了一项公益性项目——“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开放科学计划”,旨在帮助科技期刊实现轻量化的数字化转型,弥补纸刊载体的局限性,实现期刊融媒体发展。该计划主要通过借助SAYS(Scientist at Your System)系统工具,提供以下内容:(1)语音介绍;(2)在线问答;(3)学术交流圈;(4)开放科学内容。[1]其中,语音部分,作者可以讲述本篇论文背后的故事,包括研究动机、背景、研究灵感、存在的不足以及致谢等内容,帮助读者快速清晰地了解论文;开放科学内容部分,可上传论文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使纸刊无法呈现的动态试验过程、模拟计算结果等,得到更直观的展示,同时为论文提供科研诚信支撑;[2]在线问答和学术交流圈部分,意在为作者与读者创造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

目前,大多期刊编辑部存在“小、弱、散”,人力、资金不足等问题,在日常工作中仍以内容生产为主,宣传、运营思维非常缺乏。[3]现有的新媒体方式如官方网站、微信、微博、APP等,[4]大多只是纸刊内容的重复,尚未实现真正的数字化转型和融媒体发展。而OSID开放科学计划的提出,为期刊实现轻量化融媒体发展提供一种有效途径。[5-6]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000家期刊加入该计划,但对该计划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目前只有少量研究及报道。如胡莉等分析了OSID开放科学计划在《湖北科技学院学报》中的应用情况,认为该计划能提供对作者文章做个性化的展示,有助于提升期刊的认可度和提高投稿数量;[7]杨冬梅等对OSID开放科学计划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8]对于该计划的实施效果,还需对更多期刊的具体应用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3家地学期刊——《热带地理》《第四纪研究》《中国岩溶》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以来的应用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并从编辑、作者、内容等角度提出建议,以期为期刊融媒体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目前,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的地学期刊有《热带地理》《第四纪研究》《中国岩溶》《地理科学进展》《山地学报》(英文版),但截至2019-12-31,正式实施的期刊只有3家——《热带地理》《中国岩溶》《第四纪研究》。因此,本文以这3家期刊为研究对象。其中,《热带地理》从2019年7月起正式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截至2019-12-31,已创建OSID码的文章有55篇,以这55篇为调查对象。《中国岩溶》从2019年1月起正式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截至2019-12-31,有101篇稿件创建有OSID码,随机选择其中的50篇作为调查对象。《第四纪研究》从2019年10月起,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截至2019-12-31,有20篇稿件创建有OSID码,以这20篇为调查对象。因此,所调查文章总共75篇。通过扫OSID码进入文章界面逐一调查语音介绍、开放科学内容、学术圈、在线问答等方面的实施情况。

2. 3家期刊OSID开放科学计划实施情况

2.1作者语音介绍

3家期刊的语音都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动机、方法、结论、不足、致谢,人员分工、研究中遇到的难题、趣事等。其中,《热带地理》和《中国岩溶》存在部分作者照读摘要和文中内容等现象。绝大多数作者只提供一段语音,少数作者提供2~3段较为详细的语音。其中,《热带地理》和《中国岩溶》语音质量不高,多为文章中内容,较为简单,拓展知识较少。而《第四纪研究》作者对语音内容比较重视,所提供的语音内容比较翔实,重要的拓展信息较多,可听性强。在语音页面,3家期刊都部分存在本刊相关作者语音推荐界面。另外,所调查3家期刊,部分语音存在内容条理性较差、音量较低、不清晰、录制过程中断、杂音等现象,影响了播放效果。

2.2开放科学内容

现有提供的开放科学内容多为文献和图片,数据和视频较少,缺乏动态实验过程等相关资料。如《热带地理》的55篇中只有22篇提供图片、2篇提供视频、2篇提供论文相关ppt、1篇提供论文pdf,2篇提供审稿意见,1篇提供基础数据。《中国岩溶》的50篇文章中,只有11位作者上传与论文相关图片,1位作者上传pdf,2位作者上传外审意见和数据。而《第四纪研究》相比《热带地理》和《中国岩溶》表现较好,几乎所有文章都提供rich html链接,供读者进行全文阅读,以及pdf下载(读者提供邮箱,系统自动发邮件提供链接下载),方便读者及时深入阅读文献,考虑比较周全。但《第四纪研究》只有少数作者上传了论文相关图片。总体上,3家期刊部分上传的资料质量不高,如存在图片像素过低、内容缺乏科学性,视频不清晰等问题。并且,所提供的图片大部分是论文中的材料,少部分提供论文之外的拓展性图片,但大多阅读价值较低,也没有附上图片相关说明,读者可能难以理解。

2.3学术交流圈、作者在线问答和关于本刊

学术交流圈交流方面,《热带地理》已有52位作者加入;《中国岩溶》目前加入学术圈的作者有74位;《第四纪研究》有19位作者加入了期刊学术圈,但是学术圈的互动较为低迷,效果不明显。作者在线问答方面,3家期刊都没有相关内容,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交流未能按照预期实现;关于本刊方面,《第四纪研究》提供期刊简介、投稿须知、在线订购等信息;《热带地理》显示期刊介绍、投稿须知;而《中国岩溶》暂无任何内容。目前,学术交流圈和作者在线问答形同虚设,未能发挥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3家期刊中,《中国岩溶》加入OSID计划的时间较长,但具体实施效果不太理想,作者参与的积极性较低,虽然所有文章都创建有OSID码,但并不是所有作者都能积极配合上传资料,存在比较严重的资料不全问题。而少数参与的作者提供的资料大多局限于与文章有关的语音,所提供的开放科学内容寥寥可数且质量较低。《热带地理》的实施情况与《中国岩溶》类似。而《第四纪研究》虽然加入时间最短,但实施情况较好,上传资料较为完善且质量较高,便于读者及时获取文献和期刊相關资讯。

开放科学内容是OSID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衷是借此更加立体化地展示和传播科研成果,弥补纸刊载体的局限性,这也是期刊融媒体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从所调查的3家期刊来看,大部分仍局限于纸刊内容,论文相关内容延伸和拓展性服务较少,缺乏对增强出版内容的深度挖掘,传统出版的模式依旧难以打破。在线互动交流也很不活跃,达不到预期效果。归根到底,编辑和作者对数字化出版、融媒体的认识仍旧较浅显。

另外,调查过程还发现以下问题:(1)有些作者创建OSID码不积极,如《热带地理》有些OSID码是编辑创建,然后通过发邮件和短信通知作者注册账号扫码上传相关资料,但是在后期跟踪中发现,有些作者并没有及时上传相关资料,很长一段时间扫码进入页面都是空白的;(2)部分作者不是本人上传语音,而是委托其他作者或者学生来完成,如一些大学老师,可能由于工作繁忙,或者可能是对OSID计划不了解,参与意愿较低,因此授权学生代为完成,而学生可能对该项工作并不完全了解,导致所提供资料较少且学术价值较低。

3. OSID开放科学计划在科技期刊应用的几点建议

虽然OSID计划目前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与预期效果有一些差距,但该计划对于期刊的融媒体发展所具有的积极促进作用依旧不容小觑。该计划的顺利实施需要多方主体的积极参与,如编辑、作者和读者,另外,内容的质量和功能的设计也是重要的环节。

3.1编辑应起引导作用,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OSID开放科学计划的实施,编辑在其中要起积极引导作用:(1)编辑首先要熟悉系统的具体操作流程,确定好主要栏目,其中,关于本刊,可提供的信息有刊物简介、投稿须知、在线购买等,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期刊的相关信息。在本次调查的期刊中,《中国岩溶》该栏目信息空白,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编辑对系统不太熟悉,另一方面可能是编辑对该计划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国家新闻出版署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虽然组织了相关培训,但是培训覆盖面较窄,主要针对北京地区,对于北京以外的期刊编辑来说,实际上参与培训的机会很少,虽然有网络直播,但是,有时候由于网络不畅通或者工作不便等原因,并不能及时收看学习。这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也是造成部分期刊编辑对系统不熟悉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议今后在培训方面覆盖面要更广泛些。同时,编辑必须要重视这项工作,积极主动学习,因为期刊融媒体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优化学术期刊编辑的知识结构,编辑要想适应时代要求就必须具有学习意识。[9](2)编辑必须重视OSID开放科学计划的宣传推广工作,如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作者qq群、微信群等社交平台上推广介绍上传资料的方法和展示优秀案例应用效果,让更多作者和读者熟知该计划。在启动该项计划时,要先对作者进行调查,对有意愿参与,有资料上传的文章才建OSID码,并且编辑要对所上传资料进行严格把关,务必保证质量。等具备一定的用户基础后,再对所有文章建OSID码,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点。因为用户具有选择性,要想提高用户关注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首批用户知道并喜欢上产品,然后通过口碑效应或者邀请、分享的方式扩散到周围的朋友,甚至更大的覆盖范围,从而提升知名度和使用率。(3)本次调查发现,一般建码后没有及时上传资料的,后期上传可能性较小。因此,编辑需要跟踪资料上传情况,与作者保持密切的沟通,及时了解情况,解决存在问题,协助作者在出版前完成资料上传工作。(4)编辑应该为读者提供多渠道的论文获取途径,便于读者深入阅读。可以如《第四纪研究》在OSID中添加论文Rich HTML链接,便于读者通过移动端阅读全文,也可设置邮箱自动发送pdf全文。

3.2作者应转变论文出版观念,增强参与意愿

在传统出版模式下,论文成功发表对于作者而言是结束,与读者、其他学者的交流较少,并且论文的传播、下载、引用等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是作者所关心的问题。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相同领域、不同领域之间的合作更加频繁,埋头苦干、单打独斗在现今社会已经行不通了,“信息孤岛”的模式已被打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习变得更为迫切。另外,在论文发表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情况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模式也已不再适用,如何促进科研成果更为广泛的传播,多角度、立体化展示科研成果等也成为学者追求的目标之一。而OSID计划的初衷恰好是解决上述问题,切合当今时代科研发展需求。并且,OSID计划是通过移动端实现的,非常符合当前读者的阅读习惯,具有较广的传播前景。因此,作者应充分认识到OSID计划对其论文成果、个人学术交流的积极作用,提高参与意愿并积极配合编辑部开展相关工作,这也是OSID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3.3严把上传资料的质量关

融媒体时代强调品牌竞争,并且内容依旧为王。[10-11]因此,对于OSID上的资料质量必须高度重视。(1)语音方面。录制的语音要保证流畅性和清晰度,避免录制过程中存在其他干扰的声音,并且语音内容要具有条理性,最好能分段介绍,尽量避免长语音,因为太长的语音可能会降低读者聆听的意愿和耐心。最重要的是,语音内容要具有较强的导读性,文本撰写时应该思考如何通过语音在最短时间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为受众提供可快速获取文章主要内容的信息。(2)图片方面。图片应该具有学术性和可理解性,也就是说,图片所表达的主题要具有学术价值,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对主题内容的诠释要明确。另外,图片最好能附上小段文字说明,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3)数据方面。所提供的数据要比较系统完善,并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方法、不足之处等进行说明,便于读者参考借鉴。(4)同行评审专家意见方面。建议作者在上传同行评审专家意见的同时,附上详细的对专家意见的回复以及修改说明,使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稿件存在的问题及其修改完善过程。这对于读者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使得论文的发表过程具有可追溯性,从另一方面保障科研诚信。

3.4服务设置应注重互动性与用户需求

目前,OSID常规服务主要有作者语音介绍、作者在线问答、学术圈、开放科学数据与内容。目前,学术圈交流效果很一般,互动性较弱,而在融媒体出版背景下,“圈子化是“用户/读者”的需求特征之一,[12]或者可以尝试建立微信社区群或者其他互动方式,营造学术圈子。作者在线问答环节,所调查的3家期刊都暂时没有内容,如何提高互动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读者的积极参与,而读者参与的前提是对文章本身比较感兴趣,属于小同行,并且对文章有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因此,可以尝试对文章进行点对点的小同行精准推送,并且采取一些问答激励措施,如赠送当期期刊或者获得优先处理投稿权利等,提高读者提问的积极性。

从所调查的3家期刊应用情况看,目前所提供的內容有些单调且效果不太理想,在后续的应用中,可以考虑增加个性化服务,如学者教育单、学术专栏、互动卡片、投稿工具箱。期刊的融媒体发展要更加注重互动性,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内容产品有了更高的互动性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单向、被动式的接受内容,而是要求能够与多方进行交流和互动。互动性决定了期刊的媒体融合必须提供强大的互动应用平台,让用户能够与作者、其他用户即时沟通,能够对图片评注、下载、修改与分享。如可考虑添加互动卡片,让读者可以在客户端发布即时的论文摘抄或感悟,为读者提供一个表达观点,沟通交流的渠道。另外,要通过大数据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在推送理念、推送方式、推送策略等方面实现差异化运营,深入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发挥行业领域内的资源优势。[13]可以尝试在学术专栏、投稿工具箱等方面提供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如学术行业资讯、投稿注意事项、论文写作技巧等有价值的信息。

3.5转变出版思维,挖掘增值资料

所调查3家期刊所提供的开放科学数据和内容绝大部分是纸刊的重复,文章增值资料较为缺乏。这很大原因是受传统出版思维的束缚,编辑要充分认识数字化发展和融媒体发展对期刊发展所起的作用,深入理解其与传统出版的区别,保持敏锐性,与作者及时沟通,从文章中挖掘增值资料,为用户提供纸刊之外更多具有扩展性、延伸性的内容。如增加与文章相关或者拓展性的视频、图像、声音等可视化形式的内容的使用,既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形式,又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作者的研究成果更形象地展示出来。[14]就地学期刊而言,可以尝试:(1)提供一些野外考察视频,如地貌景观、地质构造等,视频相比静态图片能更真实动态地展示全景;(2)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建模模拟视频,纸刊由于出版载体的制约,无法动态化展示这些过程,一般都以截图形式展示,比较片面且不够具体,而通过视频可以展示模拟的全过程,更为科学客观,也能提供更多细节,提高可信度。(3)提供实验过程视频,如记录土壤实验反应过程的相关视频,有一些实验现象单靠文字难以描述清楚,如一些细微的变化无法表达清晰,而视频能真实记录全过程,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4)人文地理现场调查过程,如访谈录音、视频等。这些方式相比用文字再现访谈内容更具有温度和可信度,也能更真实地体现访谈者当时的心情和态度。另外,也可以提供一些文章以外的拓展性内容,与感兴趣的同行交流,共同激发新创意、发掘新的研究视角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婷,施其明,刘琦.“OSID开放科学计划”助力学术期刊融合创新发展[J].出版与印刷,2018(3):11-17.

[2]李沛,张子纬,陈晓峰,等.学术论文科研诚信问题分析与解决路径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2019(1):10-12.

[3]高峻.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互联网+”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0):941-947.

[4]边钊,韩向娣,闫珺.科技期刊融媒体出版传播模式探索——以《遥感学报》“中国遥感20年”纪念特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2):97-101.

[5]编辑部.“OSID开放科学计划”助推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9(1):6.

[6]施其明,周文斌,陈晓峰,刘琦.轻量化的现代期刊转型平台——OSID的逻辑、功能及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9(1):7-9.

[7]胡莉.全媒体背景下开放科学计划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以湖北科技学院学报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6):123-126.

[8]杨冬梅,邓淑惠,张继东.《钢铁钒钛》交互出版实践与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9(1):19-21.

[9]王颖.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意识的重构[J/OL].出版科学,2020(1):42-47[2020-03-04].https://doi.org/10.13363/j.publishingjournal.2020.01.007.

[10]姜海,林竹鸣.融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转型路径——兼论新型编辑岗位中的技术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2):126-131.

[11]李万军. 新时代学术期刊融合纵深发展思考与实践[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11-07(4).

[12] 曹继东.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模式探析[J].出版科学,2016,24(3):24-27.

[13]郑庆祥,王农,张阳,等.新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策略[J].天津科技,2019,46(10):47-49.

[14]丛艳娟,吉国明.科技期刊融合方法——以陕西省8种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为例[J].编辑学报,2019,31(5):531-534.

作者简介:郭亿华(1987-),女,硕士,责任编辑,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与编辑出版;牛东风(1978-),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及其演变。

猜你喜欢
内容为王科技期刊融媒体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广播融合发展中的取胜之道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营销作辅,内容为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