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OSID在农业科技期刊中的应用

2020-09-06 13:44鲍勇孙红忠金琼琼
中国传媒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安徽期刊

鲍勇 孙红忠 金琼琼

摘  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科技期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主动与新媒体相融合,才能高效传播农业科技成果,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手机已经是新媒体时代主要的阅读工具,二维码作为纸质版和手机阅读的纽带,为读者和作者展示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形式,并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渠道。“OSID开放科学计划”便是通过给期刊的每篇论文创建二维码(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即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作为连接纸质版期刊与数字化产品的纽带,提供丰富的线上扩展功能。《安徽农业科学》自应用OSID以来,深度的互动交流,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简便的增强出版,提高了期刊的竞争力;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了期刊引导力;独特的学术圈层,提高了期刊的传播力。随着在实践中不断了解和应用OSID系统的功能,《安徽农业科学》将会进一步加快媒体融合速度,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贡献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开放科学计划;农业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安徽农业科学;融合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6-111-05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6.030

本文著录格式:鲍勇,孙红忠,金琼琼.媒体融合背景下OSID在农业科技期刊中的应用——以《安徽农业科学》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20(6):111-115.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集中记录和交流传播的基本载体,是开展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肩负着支撑、推动、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1,2]农业科技期刊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的最重要、最可靠的知识载体,还是报道农业新成果、推广农业新技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的重要平台。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为4973种,农业科技期刊有534种,仅占总数的10.74%。[3]农业科技期刊占科技期刊的比例虽然不低,但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科技期刊,还是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使受众获取信息的载体、渠道、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抓住机遇、顺应潮流,积极推进媒体融合,成为农业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契机。特别是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主动与新媒体相融合,才能高效传播农业科技成果,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营造农业科技期刊传播领域的新生态。[4]

新媒体相较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5]用户获取知识信息较为主动。随着新媒体技术日益完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发生了顛覆性的变化。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题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重要讲话,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表明媒体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6]媒体融合是指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7,8]对于农业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农业期刊从业者从微信公众号的构建运营、新媒体融合路径、新媒体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9-19]《安徽农业科学》(半月刊)创刊于1961年,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为适应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2016年开始,《安徽农业科学》专门成立新媒体部,积极探索新媒体应用的创新途径,除与国内主要数据库合作、及时更新维护期刊官网等传统措施外,还在新浪微博、微信、今日头条、超星等新兴媒体开通了账户,并重点运营微信公众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4次)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占比达99.1%,[21]手机已经是主要的阅读工具。而二维码作为纸质版和手机阅读的纽带,为读者和作者展示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形式,并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渠道。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出版融合模式——基于 SAYS 系统的“现代纸刊”体系,通过在期刊上印制二维码,即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Open Science Identity),并为每个二维码配置相应的数字内容资源,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获得衍生的线上资源和服务。[22]为适应新形势下知识信息传播载体、渠道、方式的变化,拓宽学术资源和信息传播渠道,加快期刊与新媒体融合进程,实现“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的无障碍实时沟通,《安徽农业科学》于2019年1月正式加入“OSID 开放科学计划”,现就一年多来的应用成效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为OSID在农业科技期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 OSID应用流程

OSID应用的前提和基础是OSID的创建,按SAYS 系统的设置,OSID的创建有作者建码和编辑建码2种方式。作者投稿时,扫描期刊的专属OSID进入“OSID作者助手”,注册登录后,填写论文信息并自行创建OSID,然后下载OSID添加在稿件中一并投稿;作者在投稿时若未能同步创建OSID,被录用后,编辑部会帮助作者创建论文OSID,并通过OSID系统发送短信和邮件通知作者,作者按照邮件指导完成后续内容上传即可,不用再自己建码。无论哪种建码方式,都须使用论文作者真实姓名。《安徽农业科学》为快速推动OSID应用,选择以编辑建码方式为主,作者建码方式为辅。[23]《安徽农业科学》应用OSID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2. OSID应用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4]农业科技期刊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者、农业科技服务的践行者,不能忽视自身的媒体属性,也要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竞争力、引导力和传播力。《安徽农业科学》自加入“OSID开发科学计划”以来,已经为2000余篇论文添加了OSID,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深度的互动交流,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

服务三农是农科科技期刊的基本办刊遵循,也是《安徽农业科学》的办刊宗旨,《安徽农业科学》作为安徽省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在内容上要求至少对安徽省当前的农业科研、管理、生产有指导作用,能反映全省农业科研学术水平,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期刊内容理论性较强,指导性和实用性则相对较弱,从而造成关注度低、吸引力小的结果,以致影响力不高。正如维亚康姆公司(viacom)总裁雷石东所提出的:只有做出优质的内容,才有更多的受众接受;受众接受广,也就意味着更大的影响力。[25]“内容为王”始终是传统纸刊的依仗,特别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纸质期刊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内容的竞争。因此,依托优势内容资源,针对全媒体环境下受众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特点,由“内容为王”向“‘内容+为王”拓展,在增强吸引力中提升影响力。所谓“内容+”,“+”即是互联。“+用户”,形成粉丝社群;“+作者”,媒体组织网络化;“+技术”,产品富媒体化;“+平台”,进行全媒体合作与整合营销。[26]从2016年起,《安徽农业科学》尝试进行各种“内容+”的拓展,但多是流于表面。相较于以前论文只能通过纸刊的文字形式呈现给受众,OSID可以通过语音、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传播论文的观点和补充内容,让学术更接地气;专家、读者也可以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通过语音、文字实时在线互动。[27]另外,OSID的问答合集可以呈现论文相关学术交流的精华内容,也可以为论文做额外补充及展示,并且还能扩大论文知识传播范围和深度,实现学术研究的实用性延展。通过OSID的应用,作者、读者和编辑之间的深度互动交流,明显增强了期刊的关注度,影响力也随之提高。据中国知网数据(2019年11月16日检索)统计,《安徽农业科学》2019年21期自2019年11月12日上线,5天内网络下载量即达455次;《安徽农业科学》2019年发表论文有2篇论文下载量达1000次以上,其中一篇达1334次。

2.2简便的增强出版,提高了期刊的竞争力

农业科技期刊,特别是综合性农业期刊,受平台、人才、稿源等所限,在科技期刊中处于非主流的地位,且同质化严重,期刊竞争力有限。在2019年11月份公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拟入选项目”中,100种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只有《中国农业科学》1种期刊入选梯队期刊类项目。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9版)》显示,《安徽农业科学》影响力指数(CI)仅列100种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的第43位,期刊竞争力更是有限。随着《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逐步落实,《安徽农业科学》乃至所有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终将陷入“马太效应”的漩涡,面临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局。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必须依托融合出版,提供知识服务。增强出版就是利用新技术,增加论文呈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的一种新型出版模式,打破了传统出版中篇幅和出版形式的限制,能更丰富地展示研究成果。OSID 平台的“开放科学数据与内容”服务就是作者通过语音、视频、图片等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学术价值等内容,可以更为全面的展现论文成果,以实现简便的增强出版。如:《安徽农业科学》2019年第1期的《宁杞7号枸杞温室绿枝扦插育苗研究》一文,论文作者上传了6张论文内容没有的图片,呈现了枸杞育苗各种不同的状态,读者可更加直观的了解枸杞温室绿枝扦插育苗;又如:《安徽农业科学》2019年第13期《含生鲜辣根芥末酱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一文,论文作者上传了4张生鲜芥辣图片和3篇行业执行标准,补充了论文的背景内容,3篇行业执行标准就可以对照论文阅读。这些知识信息的上传,可以帮助读者清晰了解论文的写作背景,增加知识信息的普及率和内容价值。《安徽农业科学》借助OSID的应用,初步实现了论文的增强出版,虽然说没有吸引多少优质稿源,但至少吸引了农业科研工作者,特别是本院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这说明提高期刊竞争力的方向是准确的。

2.3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了期刊引导力

“引导力通常被理解为新闻媒体生产与传播原创内容,或转发优质内容,引领群众认知、形成社会共识的能力。”[28]农业科技期刊的价值在于将新的发现和成果转向社会生产,其引导力强弱决定着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高低,而决定其引导力强弱的关键则是学术诚信。《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是“天道”,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做到诚实是“人道”,是需客观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学术诚信就是要在学术探讨、成果发表等学术活动中坚守诚实、公平的基本行为准则。近年来,学术不端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比如,2015年8月,施普林格撤回旗下10种期刊的64篇中国作者论文;2015年10月,爱思唯尔撤回旗下5种期刊的9篇中国作者论文;最令人瞩目的是,2017年4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发表声明,宣布撤回旗下期刊《肿瘤生物学》107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5年的中国作者论文。防范学术不端一直为农业科技期刊所重视,《安徽农业科学》的所有来稿在送审前,都要先上传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学术不端检测,筛选掉抄袭稿件。但有些作者一稿多投打时间差、试验数據重复使用等行为的隐蔽性,当时很难检测出学术不端。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9版)》显示,《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2018年的严重疑似学术不端文献(ALM)分别有11篇、13篇;而在《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2018年被引频次中,复合统计源引用被删除频次达34。这无疑拉低了期刊的影响因子,减弱了期刊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公信力和引导力。《安徽农业科学》自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后,要求作者稿件送审前必须创建OSID(一文一码),出版前必须完善OSID的基础服务内容,录制音频介绍论文的创作背景等,上传论文可以公开的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同行评议和稿件编辑提供辅助支撑。从《安徽农业科学》目前学术不端检测复制比高稿件明显减少的趋势来看,应用OSID后资源的开放共享,应该可以有效解决数据造假、实验过程无法重复等学术诚信问题,以提高期刊的引导力。

[16]吕珂,徐世艳,杜鹃,等.农业科技期刊与新媒体融合路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 32): 209-211.

[17]覃圣云.移动互联网时代农业期刊发展策略研究[J].学术论坛,2015,38(12):162-166.

[18]陈章,杨红,黄颖,等.媒介融合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发展路径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9,5(5):70-71.

[19]贺晋瑜,聂磊云,张志玲.媒体融合背景下农业科技期刊的宣传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7,3(14):58-60.

[20]金琼琼,鲍勇,孙红忠,等.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和传播[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30(6):104-107.

[2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8-12-21)

[2019-11-11].http://www.cnnic.com.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P020190830356787490958.pdf.

[22]胡莉.全媒体背景下开放科学计划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以湖北科技学院学报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6):123-126.

[23]《安徽农业科学》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EB/OL].(2018-12-19)[2019-11-24].http://www.ahnykx.com/display.asp?id=101707.

[2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25]陈如毅.论媒体融合之下学术期刊的“内容为王”[J].荆楚学刊,2015,16(5):93-96.

[26]黎斌.媒体融合新思维:从“内容为王”到“‘内容+为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1):27-30.

[27]施其明,周文斌,陈晓峰,等.轻量化的现代期刊转型平台——OSID 的逻辑、功能及发展趋势[J]. 中国传媒科技,2019(1):7-9.

[28]叶蓁蓁.主流媒体引导力,可否这样实现?[J].新闻战线,2018(15):13-15.

[29]庄长兴.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響力、公信力[J/OL].求是,2018(21):52-53[2019-11-24].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8-10/31/c_1123632717.htm.

[30]贺钰滢.知识生产与传播——跨国学术出版集团角色定位与功能分析[D].武汉:武汉大学,2017.

[31]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31)[2019-11-24].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31/c_1118965169.htm.

作者简介:鲍勇(1973-),男,安徽池州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农业经济;孙红忠(1969-),男,安徽庐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期刊;金琼琼(1973-),女,安徽庐江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和新媒体融合。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安徽期刊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期刊审稿进度表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