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与文本侧重的优化升级

2020-09-06 13:44张帅男
中国传媒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受众文本

摘  要:2020年的两会是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下召开的,而进行两会报道的各家媒体也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独门绝技。通过观察今年两会期间的媒体报道,不难发现5G技术的运用程度逐渐纵深化,AI技术实现智能+,多维化应用特征明显,视频文本的生产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呈现核心。技术革新不断升级,快、稳、准的技术迭代特点使得新闻报道的标准化流程耗时减少,创意性的新闻叙事成为主流,新聞报道的矩阵形成了以视频文本为核心辅以H5等多种轻应用的搭配格局,体现了媒体的技术革新与文本侧重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两会报道;5G ;人工智能 ;短视频;H5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著录格式:张帅男.技术革新与文本侧重的优化升级——2020两会报道观察[J].中国传媒科技,2020(6):28-30.

每年的两会报道一向是各家媒体必争之地,通过展示最新的技术和最好的内容凸显自身的新闻报道实力,也往往是媒体融合成果的展现。今年的两会因为疫情的原因在推迟召开后又对媒体的采访报道做出了相应的规定,网络直播和视频采访成为最为显著的特征,而这背后5G、AI等技术支撑,帮助受众更快、更准、更有趣的理解两会报道。媒体侧重文本视频化的呈现形式也为一核心多辅助的报道格局奠定了基础,今年的两会报道让我们看到了新闻传播更多的想象力与匹配落地的实践力。

1. 5G纵深化:两会报道的技术基础

纵观今年的两会报道,不难发现5G技术的运用愈发成熟,而在网络直播和视频采访领域的专业化运用,为后续其他形式的两会报道挖掘到了更详细的素材。今年参与两会报道的各个媒体大都运用了5G技术,并将5G技术与其他技术手段进行混搭,实现化学融合,产生1+1>2的报道效果。新华社首次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通过5G+全息成像技术使得即使相隔千里之外的记者与两会代表也能实现“真实”的现场对话。“系列访谈推出后,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全网1300余家网站、新闻客户端转载,全网浏览量突破1.2亿。”[1]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谈到5G应用时,专门提到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说“虽然记者跟代表相隔大概1000公里,但好像是在面对面交流。”[2]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两会召开前夕就成功进行了国内首次5G+8K的实时传输和快速剪辑集成制作。利用该技术将会议直播更快速传到后台,8K的画面清晰度也为受众带去了更具沉浸感的体验。

此外,5G技术更是助力地方两会,为地方两会的新闻报道做出了较大贡献。在四川成都5月16、17日的“两会”现场,高速率、低时延的5G网络技术全面保障了参会代表委员的网络使用需求。电信5G+8K和5G+AR技术为代表们带来了8K超高清视频和数字城市规划AR体验。在会议新闻中心,极速电信5G Wi-Fi全覆盖,媒体记者们纷纷通过5G Wi-Fi快速上传会议报道、图片及视频等,确保“两会声音”极速传达。湖南广播电视台早在疫情期间就升级了“云录制”技术,并研发使用了“5G新闻云采编”系统,在没有记者进行跟拍采访的情况下,驻湘代表委员也可以使用该系统将拍摄采访的视频传回新闻中心,而从拍摄到发布的所需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解放记者体力劳动的同时也为代表们赋能,更直接快速的完成报道素材的采集与制作。

各大媒体除了利用5G技术进行直播和采访外,更是对5G技术的使用进行了纵深和拓展,推进了5G+功能的落地。人民日报通过将5G技术与AR技术相结合研发出的5G+AR眼镜能够第一时间在会场捕捉到被采访者的身影,并将在眼镜的右上角实时显示被采访者的详细资料和记者提前准备的采访提纲,人民日报更是将5G技术与语音识别终端相连接,在新闻现场实现实时语音采集和现场翻译、校稿,助力新闻记者更好更快的完成采访报道。新华网则首次运用5G+AI声像分析技术,将会场中的每次鼓掌时段进行记录分析,提取出对应时段的报告内容以及关键词,帮助受众更加直观和快捷地提取两会要点与亮点。

5月20日由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倡导筹备,由长江云、北京时间等12家省级主流新媒体,作为首批成员单位组建的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在云端成立,该编辑部围绕两会利用5G传播推出“全息面对面”等多个栏目报道。[3]5G技术逐渐成为未来新闻报道创新的敲门砖,通过与其他科技的适配激发了两会新闻报道的更多可能,也为各家媒体打造自身的特色报道奠定了基础。

2. AI多维化:新闻生产的技术核心

新闻生产流程智能化一直是两会报道中各大媒体集中发力的领域,今年两会报道各个媒体通过对AI技术的多维化应用,使其渗入新闻素材的采集、挖掘、分发评估等诸多环节,将新闻内容生产标准化的同时也各具特色化。2020年5月20日,新华社推出了与搜狗公司联合研发的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这是继全球首位AI合成主播、站立式AI合成主播、AI合成女主播、俄语AI合成主播之后,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联合搜狗公司最新研发的智能化产品。[4]该3D合成AI新主播名为“新小薇”,其原型是新华社记者赵琬微,通过对真人上百个摄像头的精细捕捉,实现微模块化的特征,因此“新小微”能做出表情唇动、肢体动作、语言表达等各种复杂性的细节动作,而且实现了走动播报,更能根据播报场景变换服装和发色,打破了传统2D主播的静态化不足。而在特写镜头下,“新小薇”的头发丝和皮肤毛孔都清晰可见。AI技术和3D技术的结合为未来新闻报道场景的拓宽迈出了创造性的步伐,凸显了新闻生产领域的更多可能性。

而在两会报道中默默无闻坚守职责并且成为记者好帮手的还有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或在一线采集或在云端编辑,为新闻工作者赋能,为他们预留出更多选题策划和创意商讨的时间和空间。两会期间,新华社媒体大脑MAGIC推出“两会机器人”,在进行会议直播的同时机器人在线对文字进行预处理,通过关键词检索找到金句片段,让媒体人集中时间进行内容的深度挖掘。当进入到内容生产过程中时,“两会机器人”针对接收到的素材进行分析,通过对“掌声”“笑声”“关键词”等多个要素的综合分析帮助媒体人更快发现精彩亮点。其准备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卫星地图模板,将“60万米看高空”的场景移到线上,即使記者不在跟前不能采访,代表委员只需自己录制一条视频,媒体记者就能完成报道。将技术赋能云端,使“隔空采访”也具备极强的画面表现力,实现代表“云履职”“云沟通”的功能。

数据新闻因其直观易理解的特点在近年来的报道中备受青睐,新华社媒体大脑结合“数据新闻机器人”,本次“两会机器人”准备了数十组经过智能筛选的与两会相关的历史数据,并提供了对应的分析工具。通过词云词频分析实现内容深度梳理,结合推出的20多款数据可视化模板,实现媒体人员对数据新闻报道的零门槛、傻瓜式操作。只需一键插入素材,精品成果立现。今年两会上济南报业与新华社达成合作,两会机器人的加入为其打造“5G+4K+MGC+AI”的大型全网智媒型报道注入了活力。而由新疆日报社、新疆电信5G—区块链融媒体联合实验室与新华智云科技有限公司携手推出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履职云报道机器人”也是令人眼前一亮,它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结合云计算、大数据技术,通过将素材嵌套到后台模板中就能快速生成一条视频报道。此外,由于加入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字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代表委员通过手机小程序扫脸就可看到自己的履职云视频。 “云报道机器人”随时录制、实时传输、实时制作分发的特点,帮助两会报道团队更好地突破了“前后方”物理空间的限制,将更精致准确的报道呈现至受众眼前。

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基于AI+新闻大数据的基础,打造了智慧新闻系列产品(iNews+iMonitor+iMedia),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生产平台。iNews智慧新闻大数据引擎,能协助编辑迅速生成两会专题,从全网海量信息中提取两会相关内容,智能分类、聚类,大大提升内容收集筛选和分发效率。iMonitor传播力分析平台,可分析稿件传播路径、传播趋势,多维展示稿件整体传播效果。iMedia智能媒资系统,可对视频画面进行人像识别、文字识别和语音识别。这三大平台很好的构成了新闻内容筛选、制作、分发等完整环节,实现了新闻内容生产的智能化。

纵观AI技术在今年两会报道中的应用情况,其已逐步成为新闻采访、报道、制作、分发等环节的核心技术,在实现报道标准化、流程化、快捷化的同时也在通过智能技术将内容制作更具个性化和特色化,无论是云端履职还是媒体大脑的智能配色,AI技术一直在使新闻报道具有科技范儿的同时也具有更多的烟火气。

3.文本视频化:报道呈现的重要取向

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同时的信息呈现可以增强记忆与识别,这是双重编码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5]也正是基于此,视频内容的呈现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而随着近些年短视频的火热,两会新闻报道的作品也多以视频内容为主要的载体,文本视频化逐渐成为近些年两会报道呈现的重要取向。而今年的两会报道无论是融媒体产品还是专题报道都以视频文本为核心,辅以其他视频元素的H5等轻应用搭配形成报道格局。

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人民日报一本政经工作室、法治头条工作室制作并推出的人民日报首个3D人物动画短视频《当哪吒遇上民法典》,通过讲述哪吒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等生活琐事与民法典的内容联结起来,在趣味中实现对受众的法律科普,也巧妙的宣传了民法典的价值与意义,可谓一举两得。而截至5月26日8时,《当哪吒遇上民法典》仅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总阅读播放量达1900万、点赞7.8万。微博平台#当哪吒遇上民法典#话题阅读量近7000万,进入微博平台热搜榜。此外,更有新华社、中新社等多家主流媒体推出以视频内容为主的作品,经过粗略统计,大致情况如表1。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观察浏览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中充满着温情与正能量,科技越来越成为帮助受众深入理解和体验文本的一种方式。从对民法典的解读到两会现场的报道解说,无论是3D动画还是手绘漫画都是为了将这些新闻报道的呈现形式更加有趣和温暖,降低受众的阅读门槛并引起受众的共鸣。

Vlog视频在两会报道中依旧备受追捧,甚至出现了代表委员自发录制两会vlog“客串”记者的现象,如全国政协委员周桐宇通过拍摄两会花絮,“客串”记者,在网络上传了自己的vlog,与主流媒体的两会报道形成互补视角。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也纷纷发布了记者视角的两会vlog作品,极大地提升了两会与受众的亲密感,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能够更具底气与地气的与受众进行互动,传递前方的报道详情。

除了短视频作品,主流媒体更是纷纷开设访谈视频节目,通过5G技术搭建虚拟演播室与代表委员或专家学者进行云端对话视频的录制。如人民日报的《两会云客厅》《两会夜话》就是进行访谈型视频节目,《两会夜归人》则是从温暖的故事入手讲述平凡和贡献,与前两档访谈节目形成契合,在夜晚温暖人心。此外还有光明网特别推出的《光小明的两会文化茶座》系列视频节目,邀请知识界、文化界代表与委员,结合个人经历,讲述自己的故事,展现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自信、担当与使命,传递正能量。由中国青年报社出品的访谈节目2020《两户青年说》则以青年人的视角为切入口,畅谈两会,展示青年风采。各家媒体都抓住了视频叙事的窗口,通过将短视频与长视频进行排列组合,将生活化的Vlog与智能解读报告的科技型报道相搭配,从而为受众提供了丰富而多元的两会视频套餐。

不仅如此,在基于文本视频化报道基础上,两会报道也有诸多如H5之类的轻应用,搭配图文和H5闯关游戏等小程序,使得两会新闻报道的格局逐渐层次化和多元化。如新华视点发布的《民法典:人生大冲关》H5小游戏,通过将生活中的场景与法典内容进行融合,带动受众进入答题冲关环节了解法典的部分内容。新华网推出的《这个案子怎么断?——民法典草案@四大名著》H5小游戏也是将民法典内容置身于四大名著的时空背景下,以案释法带动受众参与断案答题,更好的阐释了民法典在生活中的作用。《这个图书馆里,藏着一本神奇的百科全书》是通过将VR场景与3D建模动画进行融合制作出的答题H5,通过答题的空间变化加深受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

视频内容的生产一方面满足了既定作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策划其他的作品提供了原材料,因此文本视频化对于新闻报道的呈现具有很强的意义与价值。以视频内容为核心搭配H5等轻应用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也使得两会新闻报道富有生机与活力,充满年轻的气息。

在这个时代,和受众注意力一样稀缺的,是信息的深度、广度、鲜度和温度。[6]今年的两会报道让我们看到了5G、AI等科技所发挥的作用,它们为记者赋能,为媒体节时,为受众增暖。两会的新闻报道在媒体科技的创新发展下更好地展现了新闻报道的温度,更能站在媒体的层面描画人,站在受众的角度理解人,人机协同体现了人与技术的完美配合,一切报道从媒体手中发出到受众心中落下。

[1]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四个第一!为两会报道探索创新新路径[EB/OL].中国记协网,http://www.zgjx.cn/2020-05/27/c_139091956.htm,2020(5):27.

[2]北京科协:工信部部长在“部长通道”上给新华社“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点了个赞![EB/OL].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568001,2020(5):26.

[3]汤广花,夏金.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成立[EB/OL].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20/epaper/d7241/d2b/202005/106734.html,2020(5):22.

[4]邬金夫.“她来了”!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精彩亮相[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lh/2020-05/20/c_1126011533.htm,2020(5):20.

[5]赵国庆,黄荣怀,陈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23-27.

[6]陈星星.探索与思考“5G元年”的短视频发展[J].新闻与写作,2019(6):20-22.

作者简介:张帅男(1997-),男,河南舞钢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受众文本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