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生新闻是融媒体时代广受人们所喜爱的一档新闻节目,其在关注社会焦点问题的同时,实现了正确理念的有效引导。民生新闻记者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民生新闻的质量及社会影响力。融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的传播机制发生重大转变,其具有播报频率多、互动性强的特点,这也对民生新闻记者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基于融媒体对民生新闻记者提出的新要求,分析当前民生新闻记者工作中的不足,并指出融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记者所需素质的培养策略。期望能提升民生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继而实现民生新闻与融媒体的高效融合,促进民生新闻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民生新闻;记者素质;融媒体;新闻编写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1-061-03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1.015
本文著录格式:刘郁.民生新闻记者应对融媒体时代的新素质[J].中国传媒科技,2020,01(01):61-63.
导语
在信息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相互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人们对于传统媒体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一转变对自身的经营造成较大冲击。民生新闻是传统媒体下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档节目,在融媒体背景下,如何优化民生新闻编写过程,提升民生新聞节目质量已经成为民生新闻高效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过程中,民生新闻记者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故而在民生新闻编写传播中,应进行民生新闻记者思想理念的更新,并注重记者新素质培养,以此确保民生新闻与融媒体的高度协调。
1.融媒体的内涵特征
融媒体是现代新兴媒体的重要形式,其在信息相关理念的指导下,吸收了纸质平面、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平台优势,并以此为基础,系统融合现代新兴媒体技术特征,有效达到了人力、内容、宣传资源整合的目的。[1]从信息传播过程来看,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效率最大化,尤其是在移动端的支持下,融媒体能实现新闻事件、传播平台和受众观点的有效结合,新闻传播的时间感与空间感被最大限度浓缩拉近。同时,基于多种传媒技术的综合,融媒体更加讲究新闻来源的精准性,其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受融媒体结构影响,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其立体化、综合性更强,并且在多种资源的整合下,新闻媒体具有了融合发展的新趋势。[2]
2.融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的特点
在新经济形态下,我国民生基础工程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各地政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公民生活水平,其在重点关心弱势群体的基础上,实施了较多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现阶段,人们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这间接地增加了民生新闻的需求量。从内容形式来看,民生新闻一般都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对于老百姓生活有影响的事件,这些新闻事件广受老百姓关注,在各类新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均有所改变,受其影响,民生新闻的播报特点也越发突出。
2.1民生新闻播报频率增加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闻媒体高效传播创造了条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新闻信息发布或讨论。这使得民生新闻播报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从新闻传播过程来看,其传播源逐渐多样,即新闻信息不再只是由新闻中心进行发布传播,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与传播者,受其影响,民生新闻的时效性大大增强,有效地满足了人们对民生新闻的实际需求。比如,当发生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新闻事件时,不仅民生新闻电视台的记者会通过专业平台进行播报,而且一些普通老百姓也会通过融媒体工具进行传播,这大幅度地提升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率,促进了民生新闻发展。
2.2民生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互动性是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3]在传统新闻传播中,民生新闻保持着单向传播的姿态,即媒体为新闻的发布者,而老百姓为新闻的受众,新闻信息传播是从媒体到受众的一个单项传播过程;从传播效果来看,这种传播方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民生新闻的实际需求。在融媒体时代下,双向互动性的新闻传播,使得民众对于民生新闻内容的参与感增强,在新闻信息传播中,普通民众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而且会对相关内容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有效地增强了民生新闻的互动性,实现了新闻平台、受众之间的有效对接。
3.民生新闻记者工作开展的制约因素
现阶段,融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对于民生新闻工作者的个人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就目前民生新闻播报现状来看,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受以下因素制约:
3.1记者的思维意识滞后
与传统民生新闻节目采集、播报有所不同的是,在融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信息传达,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通过连线现场新闻记者的方式进行直播。这对于民生新闻记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民生新闻记者只有正确的转变自身思维认知,在新闻要点高效捕捉的基础上,采用精准、间接的语言进行内容描述,才能提升民生新闻播报质量。然而,就目前而言,部分民生新闻记者的思维意识落后,其仍然觉得采集的新闻资料需要进行后期处理,这使得自身直播能力较弱,降低了民生新闻的报道水平。
3.2信息的共享能力较弱
在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下,一旦遇到较大的新闻事件,传统媒体会通过自身突出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空间资源优势,及时、准确地获得第一手新闻资料。[4]在一定程度上,其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独家性,且传播途径较为单一。然而,在融媒体时代下,人们对于民生新闻的阅读量提出了较高要求,这就要求在民生新闻传播中,需由多位民生记者通过多途径进行传播。此时,若依然采用过去的老方式进行新闻传播,新闻的时效性、现场性大大降低,这不仅造成了民生记者采集新闻资源的限制,而且降低了民生新闻的播报时效和频次,难以满足普通民众的实际需要。新时期,要进一步提升民生新闻播报质量,民生新闻记者在开展工作时,还需注重信息共享机制的有效创新,以此实现民生新闻播报工作的有效优化。
3.3融媒体管理不够规范
在信息时代下,融媒体是当今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趋势,在其建设应用中,应加强融媒体体系的有效管理。就目前管理现状来看,在民生新闻播报过程中,其对于融媒体的管理尚不规范。一方面,新成立的融媒体结构并不精细,还停留在粗放管理阶段,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方法的缺失使得融媒體管理过程目标不明,内容模糊。比如,部分民生新闻制作方在播报人物采访时, 未对采访的内容进行剪辑,致使新闻内容较长,对于民生政策的主旨传播不到位。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还应加大对记者群体的有效管理,赋予记者更多的自由空间,确保其有时间和精力去主动寻求新闻信息。然而,在当前新闻制作管理框架下,其对于记者的管理较为死板,民生新闻记者仍然按照单位安排计划进行采访,这使得突发性新闻播报效率较低,时效性不强。
4.融媒体对民生新闻记者提出的新素质要求
新闻记者是民生新闻采集、编写、播报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执行者。在融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使得民生新闻采集、编写过程难度较大,要提升民生新闻的编排质量,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民生新闻记者就必须具有极强的新闻捕捉能力和敏锐的政治视觉,同时,其应具有优秀的应变能力,能针对不同的新闻事件作出应变反应。此外,民生新闻记者还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确保民生新闻事件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
4.1新闻捕捉能力及政治视觉
我国重视民生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就目前而言,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养老保险、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等都是我国民生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民生工程开展中,不仅国家有明确的政策制度,而且各地政府也会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民生工程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对于民生新闻记者而言,新闻媒体既要保证电视新闻能够及时有效地报道国家或者是国际上的政治新闻,同时要保证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在民生新闻采集编写中,新闻工作人员只有具有良好的新闻捕捉能力,同时具有敏锐的政治感官,才能发现各个事件的新闻价值,实现新闻事件的高效、准确播报,继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2不同新闻事件的应变能力
电视新闻播报是一个专业要求较高、真实性控制严格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新闻播报中,并非所有的新闻播报都是一帆风顺,这是因为一些电视新闻的内容与某些利益人群存在利益关系,则该部分群体为保证自身利益,会通过多种方式阻止电视新闻记者进行播报,这对于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具有较大危害。[5]在融媒体时代下,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发生,应对民生新闻记者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具有优秀的应变能力。一方面,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新闻记者能保持较为冷静的头脑,避免自身在新闻捕捉过程中陷入危险;另一方面,其应具备一定的紧急情况应变能力,并能及时调整状态,对事发现场的紧急情况进行报道,确保新闻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
4.3新闻工作人员的语言表达
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直播类节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是因为此类节目时效性较强,而且在整个直播过程中,后期的编辑和审查被省略,通过现场直播人员的表达,人们能及时、直观地看到新闻事件现场的具体情况。对于新闻工作人员而言,直播类节目的兴起对于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新闻直播表达中,记者的语言组织应注重以下原则:其一,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即通过记者的表述,受众群体能准确地知道新闻现场发生了什么,对自身有哪些影响;其二,语言的逻辑性。这是提升民生新闻直播类节目质量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民众进行新闻信息提取、判断的主要依据;其三,还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简短性。即需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陈述新闻客观事实,避免出现含个人情感倾向的舆论引导,从而保证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
5.融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记者所需素质培养策略
5.1先进的理念认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对于新闻行业的影响越发深入。就民生新闻而言,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和结构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为实现民生新闻的有效发展,在实际业务开展中,应注重民生新闻与时代潮流的结合,不断发现并借鉴其他媒体的优点,帮助自身应对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对民生新闻记者而言,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自身理念认知的有效转变。一方面,民生新闻记者要深入了解当前新闻业的发展态势,在新闻资源采集、编写、播报过程中,注重方式的创新,使得新闻稿件撰写、排版更加专业,且能满足当前融媒体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在工作开展中,应注重自身心态和心理素质的有效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闻采访中的各种问题,以此应对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
5.2优秀的职业技能
融媒体时代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具有多重性,一方面,新闻媒体采集工作发生了重大改变,其更加要求新闻信息采集的效率性、准确性;另一方面,其对于民生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融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应做好自身职业技能的短期及长期规划。就短期规划而言,其应树立较强的自信心,通过学习融媒体概念和相关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操作能力,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效能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信息的社会价值,为观众提供更新、更好的新闻材料。
5.3培养自身政治素养
在新经济形态下,国家对于民生项目的指导性更强,在更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各地方政府民生项目得以高效建设。就目前而言,民生新闻广受人们喜爱,并且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其显现出大众化、市民化的特点,在实际新闻播报过程中,民生新闻应作为党和政府媒体宣传的阵地,对记者应进行以下要点规范:一方面,民生新闻记者想要在新时代立足,就必须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在民生新闻记者培训中,不仅要注重其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记者党性教育,使所有民生新闻记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能正确领悟政策要求,对相关事件价值进行辨析,从而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实现社会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的及时报道;另一方面,民生新闻记者还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即其能在坚持新闻准确、真实的基础上,对新闻播报内容和播报方式进行优化,从而使得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健康、有力。
5.4准确了解受众需要
在传统新闻报道中,部分民生新闻记者对于受众的需求了解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其对于工作目标、为谁服务等问题把握不到位,这使得民生新闻质量有所下降,影响了受众的喜爱程度。一方面,新闻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即民生新闻应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另一方面,在新闻报道形式上,应改变传统陈述式的播报形式,使得民生新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因此,要进一步提升民生新闻播报质量,在记者专业素养培养中,还应对受众的需要进行系统调研。
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民生新闻传播的频率有所增高,同时,新闻互动性更强,这对于民生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部分新闻记者仍存在思维滞后的问题,这使得民生新闻播报中,信息共享不及时、融媒体管理过程较为混乱。新时期,民生新闻记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融媒体对新闻行业的影响,并在明确自身所具备素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民生新闻记者、新闻采集播报、融媒体的有效结合,进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保证民生新闻的制作及播报质量。
[1]戴大勇.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出镜记者的专业素养[J].视听界,2019(2):114-115.
[2]温淳.浅谈民生新闻记者的法律素养[J].记者摇篮,2019(5):139-140.
[3]晏飞.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自我素养培育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9(12):95.
[4]龚鑫.新媒体时代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应对与创新路径[J].电视指南,2018(6):93.
[5]郑丽莉.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面临的困境與突破[J].新闻研究导刊,2019(4):143.
作者简介:刘郁,女,汉族,本科,中级记者,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