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编辑的创新思维对于促进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起关键作用。文章从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和自主化、传播和发行渠道的多样化和社交化、受众服务的社群化,以及理念上技术至上的准则化等方面阐述了创新思维的方向,并明确了实现创新思维要有的认识转变,即编辑身份从文字加工者转变为信息挖掘者,编辑职能从提供内容转变为信息服务,工作性质从被动转为主动,对受众的认知从读者转为用户再转为传播者。最后提出从坚持问题导向、更新管理制度、设立奖励机制和引进新媒体人才4个方面培养与激发编辑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媒体融合; 学术期刊; 创新方向; 认识转变; 激发途径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20)04-032-04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4.005
本文著录格式:杨郁霞. 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创新思维”探究[J].中国传媒科技,2020,04(04):32-35.
自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1]推出后,出版行业就掀起了媒体融合的浪潮,学术期刊也不例外,尝试通过建立期刊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方式融入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中。[2]然而,由于受传统思维、办刊资源、期刊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步伐仍较缓慢。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学术期刊要想在这激烈的浪潮中崭露头角,就必须突破传统的程式化思维模式,运用“创新思维”开展出版工作。本文基于媒体融合的视角,对创新思维的方向、实现创新思维的认识转变,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激发进行探讨,以期为扭转学术期刊编辑的思维方式,更好地推进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1.创新思维的方向
1.1传播内容的创新——多元化
在传统思维中,学术期刊的传播内容较单一,主要为学术论文,且以PDF格式整体呈现的学术论文。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阅读习惯和媒体接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3]读者已经实现了从传统的纸读向屏读的转换[4];同时,养成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简短、精练信息的习惯。因此,大篇幅的学术论文多屏粘贴分发已不能适应读者在移动环境下的阅读需求;编辑对于传播内容的思维必须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多元化将成为期刊内容传播的常态。多元化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式上的多元是指同一个内容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如学术论文在期刊网站上适合用PDF或HTML形式展示,而在微信、微博等移动阅读的软件上更适合用提炼的重点、图片或音/视频等简约形式体现;内容的多元是指学术期刊传播的内容不再是单一的学术论文,而是包含衍生和增值的学术信息,如论文中针对某个学术名词的链接、某个试验步骤的直观视频、某个试验场景、某个疑点的讲解等。通过多元化的展现可以使得看似乏味的学术论文更具丰度、深度和趣味性。
1.2信息服务的创新——个性化、自主化
同质化是学术期刊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平台上面临的主要问题。关于传播内容,在此主要谈谈内容形式同质化的现象。例如,近几年兴起的HTML传播形式,这本是学术期刊实现增值信息服务的重要途径,但不同期刊在信息的链接点和链接渠道上却存在严重的同质化。[5]再说传播平台,目前,期刊网站是学术期刊应用频率最高的数字平台,但其功能也存在同质化问题。由于新传播形式和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实现多是依托专业的科技公司,而科技公司又都是按照既定的模板进行设计,这是造成同质化的客观因素;然而,反观自身,学术期刊编辑主观上缺乏个性化思维才是造成同质化的重要原因。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终端的普及,让网络日益成为信息集散地、舆论策源地与思想交锋主阵地。[6]在海量的信息中,只有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才能吸引用户的眼球。个性化是在分析期刊和用户特点的基础上,提供适合数字化传播的服务,是有别于其他期刊平台和区别于技术公司统一模板的特色化服务,其体现在服务界面、服务功能、服务内容等方面。[7]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内容搭配不同界面色彩、模块布局,自动保存用户信息检索历史的功能,将分散在不同类型、不同栏目中的某学科、某专业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信息经过重组整合后形成新的信息内容并提供给用户。
自主化是数字化平台基于用户的阅读习惯自主推送相关信息的功能趋势,即改变以往的“人找信息”为“信息找人”。互联网企业依靠软硬件技术形成的海量用户流量优势以及强大的算法分发、专业的产品界面设计、高效的智能编辑程序支持,已形成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具有内容生产与分发功能的平台型媒体。[8]学术期刊作为传统媒体的一部分,其数字平台功能的发展方向可以借鉴互联网企业的先进做法,以自主化方式服务平台用户。自主化的实现主要通过新技术对用户登录时间、在线时长、跳转记录、搜索内容等指标进行关于人群、兴趣、行为习惯的分析,从而针对用户的使用习惯,有效地进行信息产品研发与生产。[6]
1.3传播和发行渠道的创新——多样化、社交化
当前,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以纸刊、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学术数据库为主。其中,数据库传播依托专业的公司完成,其在客戶端宣传推广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且多数期刊都是同时与多个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合作,所以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已具一定的多样性。但是,传播渠道并未达到社交化。社交化是指将关注、分享、讨论、互动等社交化的元素应用于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中。其中,很多期刊平台上都有关注、分享功能,但这些功能并未在用户中得到推广,以致于多是形同虚设,这需要编辑采取一定措施(如广而告之、积分奖励等)引导用户使用;讨论和互动是学术期刊传播平台上比较欠缺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发行渠道的拓展也是提升期刊影响力的重要一环,但在实际中由于受主观思想、人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该环节往往被多数学术期刊所忽略。纸刊的传统发行渠道主要是通过邮局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订阅,电子版的发行则主要依靠学术数据库,在当今电商时代这种发行模式已不能适应用户的消费习惯。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应转变思维,充分利用不断涌现的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当当等)多样化拓展自主发行的渠道。
1.4受众服务的创新——社群化
社群化已成为当前信息消费的主要生态,不论是组织一次活动或开一场会议还是有会员的学会或有下属成员的管理机构等都会通过建群的方式提高信息的传播和分享效率,实现即时交流的目的,同时促进群成员之间的交互沟通。然而,目前,多数学术期刊的社群化意识并不强,与作者、专家、读者等服务对象之间仍以单向的一对一交流为主,这已不能满足受众对交流方式的需求。媒体融合环境中也包括人的融合,学术期刊应发挥建群的媒介作用,针对不同的受众构建不同的社群,如通过QQ、微信等社交工具建立专门的作者群、专家群等,或者在期刊网站或微信平台上构建论坛版块。需特别注意的是:(1)建群必须是基于不同的受众而建不同的群,因为不同受众的关注面存在差异;(2)指定专门的群管理员且明确其任务是社群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3)制定社群规则是社群有序发展的必然条件。
1.5理念的创新——技术至上的准则化
出版是在技术的影响下实现改变与发展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是实现出版融合纵深发展的前提与保障。[9]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新兴技术的支持;新兴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主流媒体必须顺势而为,运用最新技术进行内容生产、对外传播和聚集用户、沉淀数据。[6]一种新技术的推广要经过研发和应用阶段,技术的研发主要是由专业的科技公司负责,技术的应用则由学术期刊完成。然而,多数学术期刊对新兴技术的关注度并不高,如音/视频、HTML等新技术在学术期刊出版中的应用占比仍非常低。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树立技术至上的理念,适时关注和跟进新技术动态并学习新技术基本操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进而为创新思维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使期刊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达到最佳效果。
2.实现创新思维的认识转变
2.1编辑身份:从文字加工者转变为信息挖掘者
在传统认知中,编辑就是文字加工者,这是在纸刊时代提出的定位;然而,在数字化急速发展的当下仍有很多学术期刊编辑坚持这种定位,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版活动中的内容创作、数据管理、产品形态及传播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新时期的编辑应该从传统的以文字内容为核心、以纸版为工作对象的思维模式解放出来,转向立体、多元和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的思维模式中去。[4]立体和多元是信息服务的要素,但在此之前离不开对信息的挖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学术期刊拓展服务功能和提高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对一篇论文中有价值的信息的挖掘应是当前和今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侧重点。信息挖掘过程中要求编辑能够细分数据,其包括两个方面:单篇文章的细分和外延信息的细分。单篇文章的细分即碎片化,把文章的各主要部分进行细分、解析,并扩展其功能,丰富其知识量;外延信息的细分主要为与文章相关内容的细分,这来自于对其他数字平台的信息挖掘。[10]
2.2编辑职能:从提供内容转变为信息服务
在传统思维中,学术期刊编辑的职能是单纯地提供学术论文的内容。虽然很多期刊建立了新媒体平台,如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但是多数平台所提供的内容还未上升到“信息”的高度,仍以学术论文为主;同时,服务水平也远不到位,如不乏平台检索功能不完善、信息咨询服务不及时等现象。满足用户需求是新媒体发展的核心。[11]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需求主要是信息和服务两方面的需求:信息即碎片化、多元化的有价值的学术内容,是用户的硬性需求;服务即编辑给予用户的主观态度,是用户的柔性需求。因此,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职能主要是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包括运用数字技术将所挖掘的信息及时发布,完善各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检索、分享、主动推送等功能,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组织用户分享、讨论信息,以及及时回复用户对信息的反馈,等等。
2.3工作性质:从被动转为主动
以往学术期刊的工作性质基本处于被动的状态,如等稿件上门、等技术上门、等作者或读者联系,很少期刊会主动出击。在媒体融合环境下,若不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期刊终将被淘汰。学术期刊编辑要了解“顾客本位”传播特点,树立“顾客本位”传播理念,实现从被动意识向主动意识转变。[12]将主动意识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中:(1)走出去主动寻求优质稿源,内容为王在任何出版环境下都是不变的真理,如参加学术会议、关注国家级课题申报等;(2)主动寻求融合出版的合作伙伴,打破传统出版格局,使出版环节分工更细化和更明确,也使编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挖掘信息和提升服务,可以合作的对象如专门负责编校和数据加工的公司、负责HTML数据加工和发布的公司等;(3)主动寻求新技术,通过新技术实现对优质内容的个性化传播和对期刊的动态宣传,新技术如易点编辑器和秀米编辑器等图文编辑器、格式工厂和会声会影等视频音频处理软件等;(4)主动与社群成员分享和交流信息,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活跃度。
2.4对受众的认知:从读者转为用户再转为传播者
纸刊时代学术期刊的受众就是读者,顾名思义阅读书刊的人,仅是单纯地阅读纸刊。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术期刊的出版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纸刊在发行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电子文献已成为期刊发行和读者查阅的主要形态。读者通过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查阅电子文献,同时也就成为了这些平台的用户。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对受众的认知应由狭义的读者转变为广义的用户。用户对平台的关注内容除了学术文献外还有平台功能,所以,期刊编辑应基于用户的角度对平台功能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才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時,随着分享、收藏、评论等功能的不断升级,用户也必将转变为优质内容的传播者,进而使期刊和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得到更大范围的扩展。
3.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激发
3.1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13]学术期刊编辑应坚持问题导向,将问题作为推动创新的契机,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同时将创新思维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其中,发现问题是关键点,编辑若停留在传统思维阶段,必然会缺乏发现问题的眼光;只有开放性思维才能真正找到自身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所有的弊端。这一方面要求编辑能够勇于将自己和期刊与其他优秀的编辑和优秀的期刊作对比、找差距;另一方面,编辑要接受作者、专家和其他用户对自身和期刊问题的反馈,并从这些差距和问题中深究原因,进而依据原因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要遵循创新思维的方向,综合优秀典范的做法,使问题得到更深层次的解决。
3.2更新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主要涉及两个主体,即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和出版管理行政机构。目前,期刊出版单位的管理制度仍遵循主编负责日常管理、责编分工负责来稿的模式,在数字化方面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专门的负责人员。电子化办公、数字化出版已成为期刊出版工作的核心,期刊部门应设立数字化出版流程,并安排专人负责数字化平台的维护、信息发布,以及与数字技术提供方的接洽,同时,鼓励编辑参加融合出版竞赛并建立数字化技术应用考核机制。出版管理行政机构应发挥号召力,鼓励下属出版部门推广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应用,并在期刊年度核验时设立相关的评价指标;同时,行政管理机构在组织编辑职称评定时应将数字化应用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或者可以针对数字化人才设立专门的职称评定系列。
3.3设立奖励机制
当前,多数学术期刊依附于高校或科研院所而运作,办刊经费主要是由主办方提供,编辑人员编制也属于主办方,在按部就班的工作环境和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很多期刊没有奖励机制。奖励机制是激发编辑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有力保障。从期刊的新媒体应用角度而言,对于责编文章在新媒体的阅读量、分享量、讨论量高的,在媒体融合方面提供创新性想法的,以及积极参加媒体融合竞赛并取得不错成绩的编辑均应给予奖励;同时,针对不同贡献等级应制定不同的奖励标准。
3.4引进新媒体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新媒体人才是促进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目前学术期刊部门的人才队伍仍以文字编辑为主,基本没有新媒体人才,为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期刊部门应有针对性地改善原有的人才队伍结构。原有的期刊文字编辑比较熟悉期刊的出版流程,但受专业背景、固有习惯等的约束,对新媒体的关注度欠缺;而新媒体人才多年接受新媒体专业的学习和训练,熟知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有较高的敏锐性,且对新媒体技术的操作能力较强,但其可能对期刊出版不甚了解。新媒体人才与传统文字编辑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形成的复合型人才结构能够为培养编辑的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为促进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锦上添花。
结语
当今,人们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海战略”已是耳熟能详,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12]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最大障碍在于思维的转型。[14]思维决定出路,创新决定竞争力,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使期刊得到更大的发展。当然,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丢弃传统,而是在秉承保证学术质量的传统做法(如三审制)的基础上,创新传播的思路,拓展期刊的服务范围,以使优秀的学术内容得到更广泛和更有深度的传播,使学术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中央深改小组第四次会议关注媒体融合[EB/OL].(2014-08-18)[2019-09-20].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387950/.
[2]杨郁霞.我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现状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8(8):58-61.
[3]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机遇·挑战·对策[J].编辑学报,2015,27(5):412-415.
[4]颜爱娟,陈爱华.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7(2):125-128.
[5]杨郁霞.基于PC端调查HTML在高校科技期刊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9,31(3):316-319.
[6]王波.媒体融合的关键在“三大思维”[J].新闻传播,2019(4):77-78.
[7]杨郁霞.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网站文献服务功能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671-675.
[8]黎斌.媒体融合新思维:从“内容为王”到“‘内容+为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1):27-30.
[9]何孝清.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童书融合出版的实践与思考[J].出版广角,2019(9):53-55.
[10]杨郁霞.Rich HTML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应用与思考[J].编辑之友,2018(1):86-88,92.
[11]辛亮,黄雅意,黄锋.媒体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的思维转型[J].编辑学报,2019,31(2):156-158.
[12]柏松.媒介融合时代记者能力重塑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世界,2016(9):61-63.
[13]人民网.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EB/OL]. (2016-07-28)[2019-09-3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728/c40531-28590893.html.
[14]张强,田旭,郑小光,等.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探索[J].编辑学报,2017,29(6):571-573.
作者简介:杨郁霞(1979-),女,山西吕梁人,副编审,研究方向: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