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四上)教学设计

2020-09-06 14:08冯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9期

冯璐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品味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语言,并展开想象,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设疑,激情导趣

1.通过预习,你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2.像丝瓜、葡萄这样的攀援植物是靠搭架子往上生长的,爬山虎也是攀援植物,它是靠什么往上生长的呢?(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一边读一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全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1)强调读音:“柄”“茎”是后鼻音,“嫩”是前鼻音,“隙”是第四声,“一顺儿”读好儿化音。

(2)大家知道“曲”有几个读音吗?每个读音通常表示什么意思?查字典了解一下。(生查字典并交流:“曲”有两个读音,第一声通常表示“弯,与‘直相对”;第三声通常表示“歌,可以唱的文辞”。)

联系上下文思考,这里的“曲”是什么意思?(弯曲,与“直”相对。)那么,应该读哪个音?(第一声)

(3)从文中找到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瞧”是左右结构;“隙”的第3画是短竖,第10画是竖钩,要区分清楚;“嫩”和“叠”都要写紧凑,“嫩”书写时要注意穿插和避让,可以编个顺口溜:撇点要避让,扁口在中间,九笔撇穿插,十笔捺变点。

3.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全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师生讨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按照“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4.通过初读课文,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生交流)虽然没有亲自去观察,但是我们通过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仿佛看到了那墙绿绿的爬山虎,你们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么把景物写得这么细致入微的吗?老师查资料了解到,叶圣陶先生常年坚持观察,对观察对象都进行长期的、细致的记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再加上扎实的语言功底,生动传神的作品就跃然纸上了。

三、设计图表,翻转预学

1.设计图表:我们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爬山虎观察记录表”,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观察的。

(1)作者在哪里观察爬山虎的?默读第1自然段,找到答案。填写到表格中。

(2)结合分段情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观察爬山虎的。填写到表格中。

2.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根据文章内容制作了观察记录表。

3.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试着抓住重点词句自己读懂内容,并把脑海中想象到的景象画下来。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学,提出目标

大家根据自己的阅读画出了心中的爬山虎,这是你们自己对课文语言的揣摩和想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视角一同去观察那生机勃勃的爬山虎,一边观察一边像作者那样做观察记录。

二、深入品读,感悟特点

1.从同学们的画中,首先跃入你眼帘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

2.学习第2自然段。

师:满眼绿色,充满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观赏爬山虎的叶子。默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这段有几句话,哪句话描写得最生动,抓住重点词句来说一说。

(1)品读第一句,画出关键

词。(“嫩红”“嫩绿”)

①如果把“嫩红”“嫩绿”改成“红”“绿”,好不好?为什么?(这样改不好,“嫩红”和“嫩绿”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表达的准确。)

②叶子从嫩红到嫩绿,说明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观察?(连续性观察)

(2)品读第三句,画出关键词。(“新鲜”“舒服”)

“新鲜”是什么意思?从“新鲜”你想到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是嫩绿的,新生的,不干枯,充满生机。)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舒服。语言前后有联系,过渡自然。

(3)品读第四句,图文对照。

①读读文、看看插图,你们觉得作者的哪些描写与实际景物一模一样?(相机画出关键词: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也不留……)

②对比自己画的,看看有没有抓住这些词语画出叶子的特点。

(4)品读第五句,画出关键词。(“漾起波纹”)

①从爬山虎的叶子“漾起波纹”,你能想到什么样的景象?

②想不想看看真实的爬山虎?请看视频,对照自己画出的关键词谈谈体会。(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精准,把真实的景物搬到了书本中。)

(5)作者在观察中会做怎样的记录?请你帮他把观察到的叶子的状态记录下来,“还原”当年的观察记录表。(生填写记录表)

3.学习第3自然段。

(1)课文哪里直接写了爬山虎的脚?

(2)默讀第3自然段,提出要求:

①用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爬山虎生长特点的词语。

②读一读这些词句,和自己画的爬山虎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画得对不对。

(3)朗读找到的句子。

(4)在实物展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为什么这么画爬山虎的脚,其他同学对照书上的描写,抓住关键词“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看看他画得对不对。

(5)师板画爬山虎的枝叶,请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画完后说一说为什么这么画。

(6)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读读句子就能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因为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描写)

(7)小观察员们,快把观察到的特点记录到观察记录表中吧。(生填写记录表)

4.学习第4自然段。

(1)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触、巴、拉、贴)

(2)想象一下爬山虎这四个动作,你们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生质疑,交流解答。)

(3)如果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用“一脚一脚”才准确。因为爬山虎不是像动物那样一步一步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上爬就必须不断地长脚。)

(4)请学生看动画演示,一边看一边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   )

(5)把关键词填到记录表中。

5.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比较一下触着墙和没有触着墙的脚有什么不一样。

(2)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清楚明白?(经过了细致而连续的观察)

(3)填写观察记录表。

三、写法指导,读写迁移

1.我们根据课文内容,“还原”了“爬山虎观察记录表”。你们能否说说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生动传神吗?(连续细致的观察和准确严谨的描写)

2.布置作业:选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做一张观察记录表,细致地记录下植物的生长和变化,然后根据记录写一篇小练笔。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