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柏华 李敏 于海秋 张卫
摘要:党中央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指心理工作者运用心理专业技术方法,针对人们出现的心理矛盾和问题,通过专业技术手段,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工作而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国家信访局、中国残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这一文件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并制定了具有操作性的心理服务措施。
关键词: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建设研究
一、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心理健康服务属于个体身心健康问题,社会心理服务属于社会治理的手段。心理健康服务是为社会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咨询、进行心理治疗等多元化心理服务,旨在提升全民心理健康观念,促进全民心理健康养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而且是一种将心理学原理及方法运用于社会治理体系之中,从而促使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手段。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政府为核心,激发社会主体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通过社会综合治理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以达到调节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引领社会价值观,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向上的正确心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要多方力量参与,从政府单一治理转变为社会综治、共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基层组织、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主体积极参与,促进多种心理服务主体融合发展。建立矛盾预防与化解机制,预防社会公众心理负面阴影,减少失意、失衡、失常等不当心理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二、江苏宿迁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现状
宿迁作为江苏最年轻的地级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每年,全市消协、妇联、公安机关等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处理民间纠纷约 2万余件,全市法院受理民事案件10万余件,消协、妇联、公安机关等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的作用未充分发挥。目前社会矛盾化解的做法主要有:
(一)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矛盾化解作用
宿迁市村居人民调解组织覆盖率达100%,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驻村居率达80%以上。目前逐步优化人民调解队伍,使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调解员达到 90%以上,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调解员达到50%以上。加强硬件配置和信息化建设,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均配有电脑和互联网系统,并能及时录入矛盾纠纷信息,上报苗头性、倾向性社会问题,预防和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二)发挥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化解社会矛盾职能作用
市妇联设立婚姻调解工作室,实施“五步”调解法化解婚姻家庭矛盾。市人社局仲裁机构建立基层劳动矛盾调解中心,引导劳动者合法合理维权。市消协推出信用评审制度,对餐饮等矛盾多发行业进行信用评定,建立矛盾化解和惩戒机制。
(三)发挥人民法院社会矛盾化解主力军作用
宿迁法院与百余家单位建立和諧共建关系,组织法官深入基层化解矛盾纠纷。基层法院在当地公安交警部门设立交通事故巡回法庭,与交警部门和保险公司共同化解交通事故矛盾纠纷。全市法院设立律师工作站和人民调解工作室,引导律师参与社会矛盾化解,使律师积极参与法院化解矛盾纠纷。
三、建立健全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化解社会矛盾机制
近年来,因心理问题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而针对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应对策略缺乏。宿迁开始探索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基层社会治理融会贯通,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成为社会治理的方法,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广阔视角,进而加强了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经济社会巨大变革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心理,而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具有滞后性,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进而因心理问题引发社会矛盾。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化解社会矛盾机制,通过心理疏导化解社会矛盾。
(一)健全社区心理服务体系
在社会治理中,“法治”和“德治”同样重要,其中,“德治”在更具基础性和稳定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就是“德治”的一种具体化的治理手段,其特色在于通过心理服务使人们保持心态平和、消除心理障碍、纠正认知偏差,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认知,从根本上使人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国家各项社会治理措施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生活、生产、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生成社会心理的基地。社区内的成员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有紧密关联。人们生活在同样的社区微环境中,共同受当地文化、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许多社会心理问题,首先是在社区人群中显现出来的。因此,社区心理服务可成为是社会治理的支点和抓手。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由政府主导牵头,加强公安部门、民政部门、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关等综合治理成员单位间的合作,把社区心理服务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来抓,并承担业务指导、服务监督和技能培训、综合管理等职能,制定心理服务流程规范,加强服务督导,建立健全社区心理服务保障体系,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政策层面上为社区心理服务做出适当倾斜。
(二)建立心理救助机构,在社会管理中引进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思想引导和心理支持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运作,为社会群体提供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为社会安全稳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为止,除了个别地方之外,绝大多数地方还缺乏相应的心理援助和心理救助机构。建立心理救助机构后,可对社会生活中的弱者和心灵迷失者提供心理援助,使他们感受到被关心、理解和支持,让他们体会到个人尊严得到了维护,个人人格得到了尊重,从而改变他们的不良心态,彻底消除不良心理状态,甚至是反社会心理。
(三)建立社会人员心理的监测预警系统
目前,心理服务工作正处于被动地接受来访者求助的阶段,来访者主动求助时他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适当的干预化解内心的冲突,改变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时间上的问题。但心理问题的隐蔽性让许多心理问题暂时未暴露出来,而正是这些隐蔽的问题才产生了更大的破坏力。如果能通过覆盖较广的预警监测系统,就会及时发现居民的心理波动,将心理问题解决在源头、萌芽阶段。监测预警系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小程序等新媒体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民众不再羞于表达自己的心理困惑,让民众勇于向心理咨询热线或网络咨询平台表达心声,寻求心理援助。同时加强心理咨询热线和网络咨询平台的建设,由心理从业人员对求助者的问题作出初步回答并记录建档,定期回访直至解决,如若问题加重,则需要将信息上报,由上级心理服务机构跟踪解决。
(四)建立人才资源储备库,重视人才培养
目前社会心理服务建设中,还需要大量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才。首先,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培训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教师等有一定基础的人员投入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吸纳他们进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其次,在高校心理学专业中尝试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基础的人才加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中,缓解人才短缺问题。
四、结语
综上,對人民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十分紧迫,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详尽的操作细则和运行策略。政府多部门合作带领广大社会群体共同努力,以期居民个人心理趋于健康状态,整体社会心态积极向上,更好化解社会矛盾,为达成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网,2017.
[2]杨玉芳,郭永玉.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2):107-116.
[3]刘敏岚,邓荟.社区心理服务:一种社会精细化治理的路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20(01):61-66.
[4]陈传峰,何心展,宋修竹等.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06):364-366.
[5]邢朝国.农村社会纠纷解决途径的选择与满意度[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06).
[6]张侃.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