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源
摘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物质需要还有精神方面的心理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所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既关系到社会治理现代化,也关系着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还是塑造友善社会氛围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社会治理;社会心态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物质需要还有精神方面的心理需要。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所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既关系到社会治理现代化,也关系着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还是塑造友善社会氛围的有效方式。
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从2016年我国为心理健康服务制定的第一个在宏观层面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再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短短几年间,文字叙述的改变代表的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地位的提升,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社会治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目的在于激发多元参与主体的活力,群策群力化解社会矛盾,协调规范社会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凝聚社会共识,从而让整个社会呈现出安定又有活力的发展状态。为了实现上述社会治理目的,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就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整体的、系统的优化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元。比如,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有硬性的社会制度规范作为支撑要件,还需要有柔性的社会心理服务的保驾护航。
社会心理服务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在于社会心態的培养和塑造、社会矛盾的预防和化解、民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影响和激发等多个层面。社会心理服务这些层面作用的发挥很难具有替代性,而这些就是蕴含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之中的题中之义、应有之义。
(二)社会心理服务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根据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保障。而在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中,要建设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就需要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支撑,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心理服务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支撑下,可以更好地探讨民众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和期待。党委、政府、各类社会组织等这些多元的社会治理的主体,彼此间沟通和协作,能够精准地理解把握民众的需求,我们社会治理体系的设计才能符合民众要求和期待,才能获得生命力和活力。否则,如果我们社会治理体系的制度设计不能够符合民众人心人性的期待的话,人民无法形成共识的话,就更加谈不上形成社会治理的共同体了。这种对社会心理精神需求的捕捉,就是我们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把握的。
(三)社会心理服务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明确方向
新时代,社会矛盾出现新变化,在社会治理领域也需要我们关注由此而带来的新情况,适应新常态。新情况和新常态的一个典型反映就是社会治理需要由原来的硬性治理转化为柔性治理。原来的硬性社会治理模式更多地强调治理的自上而下推动,更多利用的是制度和政策的行政强制力量。而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则要求我们更多发动社会各方协同的柔性力量,通过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引导民众增强社会认同,从而实现
“由心而治”社会治理新局面。在这种治理理念的转变过程中就蕴涵着社会心理服务的作为空间,社会心理服务的发展可以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明确方向。
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介入,充分总结出普遍的社会心理规律,在实践中才可能更好凸显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和意识;更好明晰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在制度设计的时候才能更好顾及人民多样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样符合人民心理规律、满足未来期待的社会治理设计才可能激发出整体社会协同管理的热情,才可能真正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手段
社会心态虽然产生与不同的个体之间,但是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又可以汇聚成对经济、社会等发展现实的整体心境感受。社会心态可以反映社会情绪、体现社会共识、展现社会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心理基础,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完善情绪疏导机制、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从而起到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作用。
(一)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培育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
社会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对于价值的整体评判和选择,是社会中个人价值观长期整合的结果。在社会成员对价值进行整体评判和选择,凝聚汇聚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中,情绪和感情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社会心理服务,通过建立完善社会情绪和感情的宣传引导机制,可以引导同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倾向于选择一致性的行为,促进社会成员做出趋同的价值观选择。一个发展水平高的社会,必定会对整体的社会发展价值和理念有着基础的认同,对未来发展预期也会有着更多的信心。在我们国家,通过社会心理服务的宣传引导,更能充分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可以引导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从而培养出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
(二)完善情绪疏导机制,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一书对2018年上半年公众社会情绪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对社会影响最大或最为普遍的社会情绪主要有社会焦虑、社会愤恨等四项。其中关于社会焦虑的调查显示有42.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经常性地感到紧张”。大数据时代,这些不良情绪又通过互联网发酵后放大,非常容易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心病还须心药医。对于这些不良情绪,就需要完善情绪疏导机制,化解焦虑和愤恨,帮助群众更好的认识和处理取舍得失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对待社会;还要提供心理关爱与支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引导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凝聚起干事创业圆梦的社会正能量。
(三)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不仅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和人际关系,预防或减少冲突出现;还能够提供情绪支持,有效降低由社会适应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潜移默化的哺育出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也能更好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疫情期間我们的表现恰好印证了这一点。疫情初期,由于对未知的恐惧,一切群众出现了焦虑、恐惧的心理。对此多部门共同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引导群众情绪,开展建设性的思考,开始积极向上的配合疫情防控,凝聚起一个个“抗疫”的微力量,释放出了大能量,为打赢抗疫阻击战提供了有效的助力。
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是塑造友善社会氛围的有效方式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友善在内涵上包括三个层层递进的内容。一是宽容友好,强调以善意接纳他人,努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谦和礼让,强调通过换位推己及人,注意善意的流通和传递;三是助人为乐,这也是友善最高的要求,着重强调共同体意识,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建设,帮助人们在主观上坚定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有效塑造出友善的社会氛围。
(一)消除社会愤恨,塑造宽容友好的社会氛围
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因为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很容易激发矛盾。尤其是同一群体中,更容易进行非理性的横向比较,从而产生压力感与被剥夺感。另一方面再加上由于住房、子女教育较高支出带来的生活压力,以及新时期人际、家庭关系等方面的不稳定因素,更是增加了公众的迷茫情绪,进而产生社会愤恨。这些情况的存在非常不利于构筑友善的社会氛围。那就需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建设,帮助消除社会愤恨,优化情感体验,友善社会氛围。
(二)优化情感体验,塑造谦和礼让的社会氛围
人的社会属性,本身就提出了对友善的追求。同时,现代社会对友善的这第二个层面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也加快了社会的流动性,人们之间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良好的交流就需要建立在谦和礼让的基础上。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不少违背谦和礼让的现象,比如高铁霸座时有发生。甚至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极端案例,极大伤害了公众的情感体验。这些情况的出现警示我们,谦和礼让也是需要培育的。如何正确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如何克服友善在情感上的冷漠,如何理解人们对待差异的态度……这些都是属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范畴。在这一层面来讲,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就有助于优化情感体验,塑造谦和礼让的社会氛围。
(三)提升精神层次,塑造助人为乐的社会氛围
除了宽容友好谦和礼让之外,友善最核心的内涵就是助人为乐,要完全贯彻友善的内涵,就需要提升我们的精神层次,真正意识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塑造出助人为乐的社会氛围。面对社会上存在的针对助人后果的恐惧心理,除了健全相关的立法保护之外,还需要我们社会心理服务的介入。一方面可以探究民众心理变化,对一些典型的变化情况及时制作应对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救助人提供情绪疏导和支持,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民众的精神层次,塑造助人为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出版社,2017.
[2]王俊秀,陈满琪.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8)[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朱桂峰.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新西部,2018年(10).
[4]周烈荣,唐玏.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心理,2018(13).
[5]陈倩倩.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探析[J].社会治理,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