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在消费中的迷失与重构

2020-09-06 13:58谢梦婷
文学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异化主体性消费

内容摘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的目的是为了生存。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活动但脱离不了消费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消费活动更具有普遍性。生产之物必须要被消费,而为了促进消费,生产和消费演化出的客体指示着消费者一种全部意义上的逻辑性,消费活动变成符号的操控活动,主体在消费中形成自我的对立面,且被自我支配,企图寻求绝对的、同质化的价值规范。要使主体走出迷失的困境,应该认识到对主体的认识不能仅仅采用物种逻辑,也应该采用适用于人的逻辑和方法,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因而依据马克思的价值性原则、社会性原則以及历史性原则对主体性进行重构,注重主体对价值追求的节制,和在实践中对社会关系的改造以及立足时代发展,主体的自我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提升。

关键词:消费 主体性 异化

生产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类不再单纯依靠自然界的馈赠,利用自然界再生产出一个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世界,而人类的消费活动正是对这个再生产出来的世界的消费。消费不仅是与生产、分配、交换相并列的环节,也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消费主体在一定的消费环境下,利用客体满足主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过程。由于异化劳动,人在生产中的主体性被异化为非主体性,因此确立主体性的任务被人在消费活动中实现着,当然只是在“虚幻地”实现着。人在满足自己生理性的欲望的时候才会感觉到快乐,实际上是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主体性。因此,重构主体性不但是消除生产中的异化的任务,同时也是批判消费中的虚幻主体性的任务。生产的异化正是在把生产和消费对立起来,甚至把生产和消费私下看成“分工”的结果。因此,主体性的重构无法脱离人的消费活动。

一.主体性在消费中的迷失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凭借理性、自我意识或反思能力成为一个自由的主体,并且由此能够理解和建构人所在的整个世界。主体性是不依赖于其他物的存在,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而主体性的问题不是单个主体的问题,是主体间的联系而非对立。现代人主体性的特点表现为:人生活在商品经济世界中,这个世界既是人创造的又是人所依赖的。一、人通过独立的商品交换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二、人通过把自己变成商品实现自己的个体价值。排除了人与对象性关系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是按照物的方向推动人的发展,人与物的关系变成一种“有用性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变成商品,提倡竞争,人与人的关系就变成单纯的利益关系。可是人生活在商品经济的这个世界中,这个世界是人所依赖的,人的独立性与物的依赖性相矛盾,这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矛盾。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借助于商品这种特殊的物,按照物的要求和发展去推动人的发展,把人变成商品,进而去竞争,人是被物化的主体性。消费活动直接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消费成为生活的主导。在消费生活,人们把全部的生活内容都纳入消费范畴,人们的生活在劳动之外,却在消费之中。人们的生活资料都通过消费来被个体占有,拥有和享受,从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被归入消费的范畴,都需要通过消费来满足,实际上,消费作为物质资料的占有和消耗,它所能切实满足的只是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可是在消费生活中,人们的物质需要激发出更多的物质需要造成人们需要的膨胀,这就表现为一种抽象的消费欲望。人们生活的具体内容失去了本质上的差异。

消费成为生活的本质。人们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消费或者说是消费带来的感觉,人们失去了消费以外的或者不同于消费的理想和追求。所有的理想和愿望都必须被转化成某种消费理想或者愿望才会被认可,这样的消费就是一种价值符号的功能。消费本身变成了一种意义。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攀比性消费和奢侈性消费。

消费成为生活的唯一。消费本来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现在却成为生活的全部。而且还成为人无法选择的唯一模式,当前的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消费方式被同质化,造成个性化差异的泯灭,人们只能通过消费来交往,获得社会的认同。人们的交往带有强烈功利性,都是通过商品和货币等价物的形式出现,而人们对这种方式习惯性接受,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变成在单一的维度上展开。在消费的潮流中,自己真正的生活的意义反而丧失了。

现代人在主体性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获得了以前没有的主体性,但由于主体性的畸形发展和自我膨胀,又迷失了主体性,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

二.主体性在消费中的重构

现代社会的个体,本是为了生成人的主体性。但却面临被动的境遇。本是个人依赖自身成为生命的主宰,却陷入无根和无向的困境,本是为了追求自由和独立,却陷入孤立化。生活世界的矛盾,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归根结底必须要用实践来说明。因而遵循马克思主体性的原则来对主体性进行重构。

价值性原则。要想实现物的价值,势必要进行消费。消费使一件商品从可能变成现实。并且实现其价值。而人的价值实现便是物的价值创造生成的这一过程。这种价值的实现是人用劳动这种生产性的活动满足具有匮乏性需要的主体自身,创造出属于人的“劳动产品”即“商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表明物的重要,交换价值则表明人的重要。商品价值不属于物本身,而属于主体,是人的主体性的对象化,它由人“生产”出来,还要由人进行交换、消费和使用,人在对象性活动中可以借助物实现对自身的肯定。

价值寓于消费。生产劳动形成了产品的价值,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消费,实现于消费,落实于消费,如果脱离消费谈价值,那么价值就变成抽象的价值。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价值评价的系统,消费不等同于创造,创造不是我们简单的去购买现成的商品,而是在掌握技艺的前提下,增强与世界的联系。我们可以让占有变为存在,去拥有更多创造的能力。正确分辨合理需要和消费诱导,而不是仅仅注重结果。懂得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占有和消耗商品,而是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等。我们在实施自己的行为时,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不能毫无节制地挥霍大自然给人类的有限“馈赠”。应该建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重新调整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界定。我们深知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不应该奢侈浪费,节约和环保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社会性原则。消费者消费商品和劳务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可是我们对消费并没有明确的认知,简单将消费问题归结为个人的事情,甚至认为自己如何消费和消费多少与社会并无太大关系,认为“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活动,直接变成个人的需要的现象和奴役,被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1]这明显是种误解。马克思认为“我们对于需要和享受是以社会的尺度,而不是以满足他们的物品去衡量的。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2]而且马克思还认为消费对生产和再生产有很大作用,不仅是作用于生产,而且对整个过程都有很大影响。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生产出来的,在一定的分配关系下获得的消费品。不同的消费主体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消费关系。这种消费关系带有社会性的特征。人的社会性是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主动性的总根源。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成员之间结成形形色色的生产关系。把握人的本质,离不开人在劳动中形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支撑下,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萌芽而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论及的“交往”,包括“交换”、“出售”、“交易”等,马克思的“交往”基于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再生产,以“劳动”、“生产”为中心。才能成全自己,才能使自己获得自我实现。因而主体性的根基在社会性劳动中才能发现。在消费活动中,消费的个性化和生产的社会化是可以并存的,并且社会化生产可以促进个体的消费,文化产业可以承载社会性劳动的主体性价值。

历史性原则。所谓历史性,除了对过去历史的认知,更是立足于时代的发展而具有的历史意识。消费的历史性是指作为消费主体的感性实在的人的生存。消费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当生产时代轉向消费时代,需要的对象的变化引起需要属性的变化。不同于生产时代的是,消费时代中需要所匮乏的是物的符号意义。表明消费生活也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历史性的过程。

马克思同样认为现实消费生活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说,消费活动不是直接存在的,静止不变的东西,而是在历史生活中不断生成着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生活世界中不存在什么预定的、既成的、始终如一的事物,一切都在生成着和创造着。这是因为消费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人不仅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同时也是能动的、创造的。人是一种能够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独特生物,因而,主体一直处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之中。正是由于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才使得消费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历史性过程。因此,消费活动就本然地具有了历史性的过程意蕴。

人的实践活动在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在扬弃主体性。主体并非只是在相对关系中单方面强调自己,应该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回归生活的本真。摆脱物欲,升华精神最好的途径是参与劳动实践。消费属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不断对既定的社会关系进行改造和批判,从而达到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3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夏甄陶.人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吴增定.没有主体的主体性——理解尼采后期哲学的一种新尝试[J].哲学研究,2019:05-25

注 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8.

(作者介绍:谢梦婷,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文化哲学方向)

猜你喜欢
异化主体性消费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信用消费有多爽?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