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我永远记得那个温暖的夏日午后。我仰面躺在卧室地板的席子上,收视返听,精神内守,微息绵绵,体内真气在缓缓流转,慢慢地进入了杳杳冥冥的功境。忽然间,印堂金光大放,以两眉心的中点为圆心,向四周迸发出了放射状的金黄色的光。光芒四射,从圆心向四维发射出去,光呈实质性的线状射出,场景震撼人心。
然后,在两眉心处形成了一个金黄色的圆形光斑,直径有约一块钱的硬币大小,而前额印堂处出现了一个约巴掌大的红色的光幕,金黄色光圈位于这个红色的光幕的中间,但是它的中心没有被填满,边缘是金黄色,中心有些空心,被红光背景所填充。
血玄关显形了!
《性命圭旨》:“性之初见,圆陀陀,光灿灿,状似流星。盖气质之性稍息,而元神真性就见,如云开则月现,雾散则阳晖。才见此物,分明便是元气产矣。”
陈翠虚云:“不是灯光日月星,药灵自有异常明。垂帘久视光明处,一颗堂堂现本真。”
翠虚篇又云:“莫谓金丹事等闲,切须勤若力攒研。殷勤好与师资论,不在他途在目前。”
重阳《五篇灵文注》:“阴质因一点无象阳气而生,此有形之内怀无象之真,必假煅炼澄清,方得玄珠显象,玄珠既显,采归炉内。这先天一气,药从外来依形而生,采取之法,只是忘情忘形,委志虚无,一念不生,静中至寂,忽然天光自发,不内不外之间,若有一物,或明或隐,乃玄珠成象。”
这种内景是不会消失的,反复出现,我终于明白了丹经上说的“一得永得”是什么意思。
至此方知,祖师爷诚不欺我!
这个时候打坐,眼前依然是会有彩色光在浮动,旋转。跟圆形光重叠在一起,圆形光有时会暗淡一些,呈现橘黄色。但是如果站在窗户前,在阳光的加持下,那些彩光会更加鲜艳,橘黄色也会变成金黄色,背后的红光由暗红变成鲜红。
举个例子,如果夏日去游泳池仰泳,仰面朝天,眉心五彩琉璃,流光异彩,一颗金黄色的圆形光迸发出夺目的光芒,美得让人沉醉。
而此时性光越来越亮,已经达到了昼夜长明的程度。一天到晚好像一条光管一样在眼前照耀着。
有个内景反复出现多次,在早上刚刚睡醒,神充气足的时候,迷迷糊糊中,印堂出出现一个由金色丝线构成的漩涡,金丝的直径很细,像缝衣服的线一样,比毫米还要小,一圈一圈缠绕着,具体来说,很像大拇指的指纹,这个图案大约有成人大拇指那么大。这些金丝也是同样往圆心漩涡转进去。
所有在眉心出现的内景、图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往圆心“吸”进去,也不知道它会把能量往哪里吸,但是漩涡的中心肯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是能量聚集成丹的一种途径。又或许是通往另外一个领域的通道。直到后面天眼现象出现以后,我才大概明白其中的道理。
继续神照黄庭,肾水蒸腾,坎离相交,水火互融,周天自运,昼夜不息。
忽一日,仍是午后,昏暗的卧室,我睡在架床的上铺,面对着天花板,仍旧是仰卧,窈窈冥冥中,不知身在何处。恍恍惚惚里,眼前红色光幕乍现,金黄色圆光凸显在中心,如露如电,然后突然收缩,在虚空中凝实为一颗金灿灿的光珠。
遗憾的是,它浓缩了,直径约有一支铅笔横面大小。
但它如此迷人,流光溢彩,在印堂里熠熠发光。
翠虚宫里玄珠出,日照昆仑红霞娇。
《五篇灵文注》:“一点灵光,圓陀陀,光烁烁,照耀上下,内真外应。先天之气自虚无中而来,是以母气而伏子气,自然感合造化之妙。药从外来,非假存想……内外明彻,照耀上下,化为一颗明珠,圆陀陀光烁烁。”
王重阳祖师不厌其烦地重复描述的内景,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也突然明白了丹经里说的“只在眼前人不识”的“眼前”,原来确实是眼前。
陈泥丸云:“大道分明在眼前,时人不会误归泉。黄芽本是乾坤气,神水根基与汞连。”
郡仙珠玉山云:“觉中觉了悟中悟,一点灵光无遮护。放开烈焰照娑婆,法界纵横独显露。”
这些消息甚幽微,木人遥指白云归。此个玄关口难说,目前见得便忘机。
其实在丹经里面有非常多的有关玄珠的描述,有了上面的认识,再回头看看丹经就很容易看懂了,如,宋代丹家翁葆光《悟真篇注释》:“惟先天之前,混沌真一之焦,用法追摄于一时辰之中,结成一粒,大如黍米,号曰金丹……诱此先天之始气,不越半个时辰,结成一粒,附在鼎中,大如黍米,此名金丹也。”
元代丹家陈冲素《规中指南》:“则金木自然混融,水火自然升降,忽然一点,大如黍珠。”
《大成捷要》:“自然出现一粒黍米玄珠。存养久之,渐渐长大,色如丹桔……此玄珠似乎在外,闭目却分明。似乎在内,开目极清自”,“功夫到此,而印堂自有月光常明。只用死心守中抱一,此光自然常明两眉中间,似电光闪灼,此时身命自坚矣”。
《周易参同契》:“先白而后黄兮,赤色通表里。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
《性命圭旨》:“始初那点金精,浑然在矿,因火相逼,遂上乾宫,渐采渐积,日烹日熔,损之又损,炼之又炼,直至烟销火灭,方才成一粒龙虎金丹——圆陀陀,活泼泼,辉煌闪灼,光耀昆仑,放则迸开天地窍,归复隐于翠微宫。”(注:此处的昆仑指头部,翠微宫指头部中心的泥丸宫,意即金丹示现时在头上发光,归隐时收藏在泥丸宫里。)
皆因古人对内丹术看得极为重要,秘之又秘,欲说又怕泄露天机,但古圣先贤们又怕这门宝贝失传,古人这种左右为难的心情,我们不难理解。所以他们在丹经里面小心翼翼地描述,用了很多比喻、隐语,导致大家很难理解。如果没有实证,没有亲身体会过相应的内景,仅凭字面的意思去求解,会把读者绕得云里雾里、不知所措。但是当我们有了实证之后,再回头看丹经,就会有一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畅快感,读得津津有味。
如此时再看南宗五祖白玉蟾祖师的《曲肱诗》就很好理解了。“我有随身一颗珠,见时似有觅时无,金鸡叫罢无人见,月射寒光满太虚”。
我给大家来解读一下这首诗,这首诗的第一句,“我有随身一颗珠”说的是五祖炼成了金丹,即玄珠,位置在目前。第二句“见时似有觅时无”是说,静定时金丹出现在眼前,一旦起心动念,落入后天识神,玄珠又消失不见了。第三第四句是化用了宋朝大儒朱熹《九曲棹歌》的“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原诗是说游览经过了武夷山景点第四曲的金鸡洞,此处拿来借喻内景:早上金鸡破晓,日出万丈光芒,比喻金丹呈现那一瞬间霞光满地的情景,但是外人却不知晓。第四句描述白色性光如月普照的内景。
特别说一下,玄珠在白天,只要稍微有点光,就会呈现橘黄色,如果是夜晚完全黑的情况下,还是一片白色的性光。因此,也相信了一句话:丹经是给过来人看的。
下面我来尝试探究一下其中的原理。
首先我们要肯定这种现象的存在。通过我自身的实证和内丹同道的一些经历来看,内丹修炼到一定程度,内景中出现光点或者光斑、光球,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修炼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生理现象。
内丹术诞生于远古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的中华养生文化,所以一定要用原汁原味的中华传统医学理论来探讨才有味道。
按照中医理论,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先天之精”,也叫“肾精”,《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内丹修炼获取先天炁,其实也就是“先天之精”,也叫“元精”,修炼获取的先天精藏纳于肾,久而久之,宝积已富,精满则溢。在任督二脉打通以后,通过小周天运转采小药。把溢出的先天肾精转化为肾气,也叫“元气”。通过中医经络学说里面的督脉这条通道运输到头部储存起来,用于滋养泥丸宫的“元神”。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肾主身之骨髓。”骨髓为肾气所化,肾中精气充足,这骨髓充盈。骨髓也包含脊髓和脑髓。脑为髓海,《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李时珍则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在道家的丹经里面,明确指出元神之府为脑部的“泥丸宫”。而小周天所运化的肾气,其实就是通过督脉输入泥丸宫来濡养元神,古人称之为“还精补脑”。每次一阳生溢出一小点,就采取一点,因为量少,故而称之为小药,一次积累一点肾精,叫“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著”。而到了一定程度,脑海中会出现小光点,像五谷里面的“黍米”那么小,古人形象的比喻为“黍米丹”。而通过勤修苦炼,日积月累,积精累气,脑髓日益充足。中医认为,脑髓充盈则人精足神旺,古人对还精补脑看得极重,这也是传统养生学的精髓。就这样采补,直到某一日,量变到质变,髓海翻波,鼎中精气神凝聚为一颗比黍米丹大的“金丹”,在头部赫赫放光,肾精或者说元神以具体的形象呈现出来,一得永得,这就是内丹修炼里“结丹”的过程。
各位同道看看,我用中医《黄帝内经》的藏象、经络理论来解释道家的内丹养生学,浑然天成,毫无违和感。为何?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中华文明各分枝虽然各有所长,但是同根同源,用的是同一套理论,道家内丹术的修炼原理就是中医的理论。其实在古代也没有“中医”这个名词,只是根据各家特长分为“山、医、命、相、卜”五家。内丹属于“山”,中医属于“医”,也就是“道家”和“医家”,本就是中华文明这条根上开出的不同花朵,中华文明同出一脉。所以我讲中华内丹养生学,一定要从中医理论来讲,这样才够正宗。
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先天炁虽然无形无象,但是他(因为先天炁能生人,是我们生命的本源,所以我用了“他”)却会在不同的时期时隐时显,显示出不同的“象”,叫“法象”也行。比如在藏于肾水的时候,是没有显示的。在肾气充足的时候,就显示为一阳生,产小药。在泥丸宫隐藏的时候,没有形象,“归复隐于翠微宫”,翠微宫就是泥丸宫,但是当进入窈窈冥冥的元神态以后,他就会以金丹放光的形式显示出来:“放则迸开天地窍”,“产成一颗夜明珠”。而根据结丹初始或者成长阶段,又示象为“黍米丹”和“金丹”。
结丹的过程就是还精补脑的过程,玄珠成像的意义其实是代表着内丹修炼达到了某一个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没有这种标志性的內景,我们就会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练到了那种程度。这种标志性的内景就像六根震动一样,作用是提醒修炼者此时须要注意那些火候问题。不可以执着内景,但是内景的出现是有意义和作用的。
《大成捷要》:“自然出现一粒黍米玄珠。存养久之,渐渐长大,宛如丹橘。”小的时候“大如黍米”,大了以后“圆陀陀,光灿灿”“形如弹丸,色同朱橘”。而为什么从古代各家及现今各位同道所描述的内丹大小有所不同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各个修行实践者的身体情况不一样,精气神充足的情况不一样,功力程度高低不一。比如古人修炼,他可以不从事劳动而专业修行,而现代人大部分是一边工作一边修炼,繁重的工作极其损耗人的精气神,比如我就是这样,所以结的丹小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古丹经,写文章为了体现这个过程,写得比较标准化,比如《大成捷要》,但是具体修行所产生具体情形,不一定那么标准。借用医学界的一句话“没有人是按书发病的”,书本是总结性的概括,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但是,大体情况还是差不离多少的。
那为什么会在这里结丹呢?
这就得回顾上面描述的“漩涡聚能”现象了。
我们回顾一下,性光出现以后,先会以白色云雾状形式出现,然后呈宇宙星云的漩涡形式向中心聚能,到了一定程度,出现了“黍米丹”。再往后彩色光漩涡聚能,积攒到了一定程度——“金丹”。最后就出现了金丝漩涡滋养金丹。颜色从白色-彩色-金黄色,体现了能量级别从低到高的过程。这些漩涡其实就是能量向中心聚集,而真气聚集是成丹的基础,能量不断的向中心聚集,总得有个去处,那就是转变成“内丹”储能。也就是说,聚集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凝结成丹,这就是“结丹”。
内丹修炼千万不要观想。有些同道因为心里想快点进步,就采用了观想的方法,甚至对着电灯或者蜡烛去拼命观想,加一些意念,比如想它变亮,这绝对是错误的。按传统的说法,心生万物,它会把你心底的欲望变现给你,呈现出来。从现代医学来说,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联想丰富的器官,它会把你所想的内容显示出来,造成一种假象,也叫“幻丹”。但是它没有能量支持的基础,或者只是强行用后天意识聚气在头部而形成的一种短期效果,相当于拔苗助长,终归是一场空。意聚头部有时还会造成高血压或者颅内压升高这些副作用,严重的会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追求进步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欲速则不达。《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要开花,必须从播种浇水开始,神返祖窍,涵养本元,《黄庭经》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慢慢培养,生命之树茁壮成长,肾水润根,督脉是干,花开于顶,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正午阳台悠然坐,一席一垫一天地,潜心钻入虚无窍,元神安处造化壶。
只见一颗金丹赫赫长明,霞满昆仑。
漫守火符息渺渺,炁运周天意冥冥。
金色逐渐浓稠,演化为紫金色,笼罩四方六合。
借用《性命圭旨》里“灵丹入鼎图”的一首诗结尾:“一颗金丹何赫赤,大似弹丸黄似橘,人人分上本圆明,夜夜灵光照神室。”
编辑:若愚 woxingzhai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