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智勇
摘 要:众所周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内容丰富,是我国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重要体现,是国家传统文化的瑰宝。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我国以37项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缺乏,导致众多传统的工艺以及传统文化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遭到破坏,无论是从传承还是从创新角度都受到了制约。近年来,伴随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视,人们也逐步加强了保护意识,并在发展过程中,采用影像记录的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这不仅能有效加强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弘扬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影像记录对非遗项目实施保护的可行性以及特点进行有效分析,并就如何利用影像记录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发表了浅显的观点,以期与更多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影像对于非遗保护的相关课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影像记录;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6-0-02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依托人的本身存在,通过声音、技艺以及形象等具体的表现手段,并通过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传承和延续。非遗项目往往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对民族的生活、文化以及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要体现。因此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人们开始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并且真实的记录非遗项目,其中影像记录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
二、通过影像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一)影像记录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真实的原则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讲究真实的原则。而影像记录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和原则。众所周知,影像记录主要是通过摄影设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拍摄和记录,从而形成具体的影像效果,给人们呈现视觉图像。相比较文字和图片而言,摄影形成的动画效果使得非遗项目更加的直观,给人们呈现更加逼真的效果,便于人们在观看过程更容易理解非遗的内容,同时也更容易接受。摄影的逼真效果使得其成为当今社会非遗项目保护过程中重要的手段,其被业内称之为“超越语言以及文字的国际通用语言”。
(二)影像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载体
前文我们有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是它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主要以依托人本身,以声音、技术以及形象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非遗项目具有无形性以及活态性的特点。因此,在非遗项目的保护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载体来实现非遗的传承。影像恰好具备这样的特点,它不仅可以永久保存,并且影像具有复制的功能,可以扩大宣传和传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规模性的宣传。对于人们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三)影像可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场性”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人们更愿意看到当时真实的场景,也更容易接受。伴随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过程中,它能更真实且客观的实现人们的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存在的状态进行有效“复原”,甚至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例如,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空间模拟,让人们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在场性”,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影像可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的呈现和解读
以往人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传统的行为、作品欣赏等方式等进行直观地获取,很难从中理解到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要了解其文化内涵,则要通过阅读材料、文献等方式进行,而影像则把视觉图像和文字都融合为一体,还增加了声音的铺垫、解说的烘托,可以说以影像手法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内涵的传达和解读是多元且丰富的。在人文视角下将严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影像活起来,传递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将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形成的多元价值观和精神品质通过影像的叙事解读传递给观众,能让观众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认识,增强对非遗文化的审美情趣,获得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从长远来看,更能激起人们自内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
(一)完整性原则
在实行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过程中,要遵循完整性原则。完整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完整性,其次是要完整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内容。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由单个的文化事项形成的,而是由众多文化项目组成的,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除此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凭空形成的,它需要在一定的空间、生态以及人文环境中产生,因此在影像记录过程中,不仅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对于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以及人文环境相关背景也要一并介绍,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的完整性。
(二)真实性以及客观性原则
真实性前文我们有所提及,主要是指在影像記录过程中,要求真实拍摄。真实性原则是影响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原则之一。在拍摄过程中,要真实记录人物的声音和行为,不能存在掩饰、掺假或者修饰的情况,确保记录的是“原生态”项目,保证传承过程中,体现的是最为真实的状态,这对于保护和传承真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客观性和真实性息息相关,要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录入和后期制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秉着客观的原则进行真实处理,不能掺杂自身的喜恶和个人情感色彩,最大限度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四、运用影像记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职能部门
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展开多年,影像记录的方法也一直有所运用,但是整体来说缺少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和管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结合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职能部门,例如成立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像管理机构,无论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拍摄、制作还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整理保管还是宣传工作,把每个细节工作落实到实处,同时建立相关的监督和指导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影像的相关工作给予专业的指导。
(二)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影像记录水平
想要提高影像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记录水平,最為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无论是摄影还是后期的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区别于其他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了解,并结合专业的拍摄技巧和手法,以及精湛的制作技巧,才能提高影像的记录水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在摄影的课程中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课程,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当成一个专业领域进行教育和研究。
(三)加强工作者文化素质,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像化呈现内涵
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像记录工作,在拍摄前期的材料研究和田野调查中,需要相关工作者如编导等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内涵。在深入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背景、知识构成和精神要义后,有了相关知识储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将已知的文化内核和影像叙述手法结合起来,以呈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影视表现中深刻的内涵。在加强工作者文化素质方面,既可以从书刊、影像作品中积累相关文化知识,也要在实际拍摄工作中,了解清楚非物质文化的真实情况,保证在后期工作中不出现差错。
五、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祖辈们智慧的结晶,是重要的文化瑰宝。影像记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着重要作用,相关部门一定要注意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并就记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高生升.活态传承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培训影像记录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项目纪录片纪实[J].艺术教育,2018(012):89-90.
[2]申政,丁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表达与传播研究——以《远方的家·边疆行》新疆匹尔舞为例[J].新闻论坛,2019(06):41-43.
[3]扎西翁加.传承之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像记录研究——以新龙藏历“十三节”为例[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9,28 (2):11-17.
[4]龚诗尧.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研究[J].今传媒,2019, 27(08):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