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坚兵
摘 要:大山深处路途险峻、条件艰苦,既可能是“新闻空白点”,又容易成为“新闻富矿”。但要把脚步迈向大山深处,把笔触伸向山区百姓,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文通过作者的亲身实践,启迪人们,在大山深处践行“四力”,忠实履行使命担当,必须锻造优良作风、饱含人民情怀、练就过硬笔力。
关键词:“四力”;文风;使命担当;“走转改”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6-00-02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提出的总要求。如何增强“四力”是一个宏大的课题,践行“四力”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近年来,笔者把脚步迈向大山深处,把笔触伸向山区百姓,先后数十次深入深山老林、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采访,在大山深处践行“四力”,在大山深处忠实履行“喉舌”和“耳目”的使命担当。
把脚步迈向大山深处,把笔触伸向山区百姓,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是因为,大山深处路途险峻、条件艰苦,要深入采访,是对毅力、体力的极大挑战和考验,没有一点勇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气神是不行的;说是机遇,是因为大山深处人迹罕至,一些新闻工作者更是望而却步,加之山里民风民情和自然风光独特,极易成为“新闻富矿”。笔者以苦为乐,以大山深处为“走转改”的实践基地,采写了一批新闻作品,读者反映良好。
一、把脚步迈向大山深处,必须锻造优良作风
地处历山主峰舜王坪脚下、历山原始森林边上的白寺沟,是垣曲县历山镇西哄哄村所属的一个自然村,距离运城市区近200公里,距垣曲县城85公里、历山镇政府所在地30余公里,是运城市最偏远的村。这里风土人情独特,村里共同生活着运城市垣曲县和晋城市阳城县、沁水县三个县的村民,故有“雄鸡一叫报三县”之称。
由于地处偏远、道路崎岖,这里近乎与世隔绝,连乡镇干部都很少光顾,仿佛“被遗忘的角落”,也从来没有来过记者,堪称“新闻空白村”。近年来,笔者曾多次到这里采访。
第一次到白寺沟采访时,正值寒冬腊月。笔者冒着严寒,乘车在鬼斧神工、蜿蜒曲折的盘山道上艰难跋涉了四个多小时,才来到白寺沟村。在村里,笔者住农家屋、睡农家炕、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与山民拉家常、话发展,深入了解山里人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生活情况。之后,在《运城日报》推出重头报道《白寺沟,牵连三县的家园》,向读者揭示了山区百姓的苦与乐以及所思所想所盼。同时,向读者展现了白寺沟这个“边陲”村寨独特的风土人情。报道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广大读者对笔者将脚步迈进山区的做法给予赞赏。
通过此次采访实践,笔者同白寺沟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又先后四次到这里采访。在“走转改”活动中,笔者又一次来到白寺沟,采写了通讯《白寺沟,有苦更有甜》,报道了改革发展为贫困山区带来的红利,和山民获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的喜悦之情。通讯作为重头报道在《运城日报》头版头条推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获得了“山西新闻奖”,并被收入由山西省委宣传部编辑、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优秀新闻作品集》一书中。笔者也因此被山西省委宣传部授予全省“‘走转改活动先进工作者”称号。
多次采访“边陲”村寨白寺沟,感触颇深。首先,在深山老林践行“四力”,忠实履行使命担当,必须强化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其次,必须锻造优良的工作作风,秉承“脚板地下出新闻”的好传统,有那么一股“不到现场不罢休”的劲头[2],任劳任怨,敬业奉献,忠于职守,深入一线了解民情,迈开双脚丈量大地,努力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二、把笔触伸向革命老区,必须饱含人民情怀
地处深山老林的垣曲县民兴村是一个革命老区村,不足千口人散落在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20公里的沟沟壑壑中。这里是一方血染的土地,山高林密曾使这里成为垣曲县抗日政府的前沿和摇篮。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们多年没有摆脱贫困。该村党支部书记马育林上任后,凭着“泼命干”的精神,带领大伙脱贫致富奔小康,使民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深入该村采访,在《运城日报》推出通讯《大山深处领头雁》,引发强烈反响。
通过这次采访,笔者和马育林成了朋友。有一年春节前夕,得知民营企业山西亚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澹台少平想做点公益事业,开展扶贫帮困,便牵线搭桥,促成了这家民企到民兴村献爱心。笔者陪同这家公司老总澹台少平带着慰问品翻山越岭、踏着积雪来到民兴村,慰问了一批老民兵和十多户贫困群众,并现场向当地学校捐款1000元。笔者还将此次活动情况写成了特写《革命老区探远亲》,在《运城日报》刊出。
结缘革命老区村,笔者深深体会到,把笔触伸向大山深处,在深山老林践行“四力”,忠实履行使命担当,要时时处处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群众,饱含百怀情怀,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说百姓话、听百姓声音、讲百姓故事,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百姓心坎上;要把笔触伸向群众,镜头对准百姓,版面留给基层,让人民群众成为新闻媒体的主角;要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努力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为基层一线改革发展鼓与呼。
三、在贫困山区践行“四力”,必须练就过硬笔力
地處原始森林边上的垣曲县历山镇也是一个革命老区,全镇150多个山庄窝铺散居在396平方公里的山山梁梁。山高沟深、道路崎岖,使这里的群众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修路,成了老区人民摆脱贫穷的“天”字号工程。在实施“村村通”工程中,这里的干部群众凭着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修筑水泥路30余公里,有9个村通了水泥路。笔者深入这里的村庄采访,在《运城日报》刊发通讯《不信凤凰不落地》。通讯在写作手法上力求文风活泼、语言生动。通讯开头写道——
俗话说:“凤凰不落无宝地”。地处历山腹地的垣曲县历山镇不落地村就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家家穷得叮当响,“凤凰飞来也不肯落地”而得其名。然而,时至今日,伴随着搅拌机的轰鸣声,平展展的水泥路正一寸寸地向大山深处延伸。该村村委主任王振华激动地说:“山里通往外边的通道就要打开了,乡亲们致富有望了,今后凤凰飞来还能不落地吗?!”
在这里,笔者通过一个民间神话故事,既简明扼要地阐释了当地昔日为路途艰险所困的窘境,表明了修路的重要性,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提升了通讯可读性。
笔者在通讯《雨雾蒙蒙“边寨”行》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颠簸,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映入了眼帘。我们宛若来到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山寨:一座座依山而建的民居从半山腰一直延伸至山麓,大都是石头砌墙的二层土楼,一二层之间的走廊以及楼梯均为木制,别具特色。拾级而上的村中小道全是石板铺地。这里的不少大姑娘小媳妇,身材、肤色出奇地好,一个个出落得水灵灵的,正应了“深山出俊鸟”这句老话……
这段描写带着泥土芬芳,十分“接地气”。同时采用散文笔法,追求“美文”之效,使通讯生动有趣,富有灵气,引人入胜。
这启示我们,把笔触伸向大山深处,在深山老林践行“四力”,忠实履行使命担当,必须练就过硬的笔力,提高业务能力、转作风改文风、加强道德修养,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3]。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到新闻作品中,做到既讲政治又善说家常话,既反映重大主题又有可读性;要学会说群众想听、爱听、乐听的话,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达到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效应。
综上所述,把脚步迈向大山深处,把笔触伸向山区百姓,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基于此,我们必须锻造优良作风,饱含人民情怀,同时练就过硬笔力,积极践行“四力”,更好的忠实履行“喉舌”和“耳目”的使命担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第一版.
[2]蔡名照.深入践行“四力” 忠實履行使命[J].中国记者,2020.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2018-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