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留白等待精彩

2020-09-06 13:19李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外课文情感

李琰

留白是绘画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达方法之一,画家采用留白的艺术,让欣赏者在观看画面时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把自己的情感都融入到画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导语巧“留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题就像一篇文章的“窗口”。“窗口”虽小,但能以小见大,有时能透过这小小的“窗口”窥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因此,在开课之初,我充分利用课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质疑碰撞时留白。我在教学《索桥的故事》一文时,让学生就题质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索桥是什么样的?索桥在哪里?是谁修建的?它有什么作用?它又有什么故事?當时我并没有回答,而是出示了索桥的图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教师只是适当的提供些材料,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或是合作去搜集、查找资料,这样他们带着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责任,不仅形成了积极主动的心理机制,也很好地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在导入时巧用留白,既给了学生一个独立地思考和分析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二.答案巧“留白”,等待不一样的精彩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当学生发现从教师所讲中得不到所缺失的知识时,那块“留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的去寻找、去填补。切忌不要面面俱到得讲,我们有时要有意识地停顿,创造时间上的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思考、消化、吸收的时间,让他们有咀嚼、回味、记忆的余地。我经常在听课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备课扎实,希望用精确预设的标准和形式来引领教学,问题提出来,虽然学生已经说了很多自己的见解,而老师却一再否定,坚持引导,总是希望学生能回答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上来,有时候学生没人发言时,自问自答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样把自己的想法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结果只能是导致教学的封闭和僵化。

语文不同于数学,它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它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万万不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和思考结果,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爱好、个性和特长,相应的,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同一个问题完全有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我们不必统一,强求一致,只要有理我们就要肯定。因此,教师应留出答案的空白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并尊重他们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个性,尊重他们在此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不断有精彩的生成,没有删繁就简三秋树,哪有标新立异二月花?

三.结尾巧“留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道出了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毕竟是有限的,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如果发挥好课堂教学向课外的辐射作用,则可以使有限的时间、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如教学完《美猴王》一课,借着孩子们对孙悟空这个文学艺术形象的喜爱,我布置了利用课外时间查阅并搜集有关《西游记》的故事,一场别开生面的故事演讲比赛在班上拉开了帷幕,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学完《三峡之秋》,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和顺序,写一篇小练笔《家乡之秋》或《校园之秋》,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完《野草》,我设计了一个辩论赛: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是否还需要野草精神?不仅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更延伸到“生命”这一单元主题。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教学中的“留白”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具体显现,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巧妙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质疑的空间,多一些自主探究的时间进行思维碰撞,用自己真诚的等待和有意识的所布之“白”,在学生身上生出“实”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城关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课外课文情感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情感
台上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