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传媒的公信力与传媒人的数据意识

2020-09-06 13:34刘晓蔚
传媒论坛 2020年13期
关键词:传媒公信力

刘晓蔚

摘 要:传媒公信力就是指一种能够赢得公众信赖的能力,是传媒通过向大众提供权威、专业、全面、客观、辩证的咨询获得的一种行业特质。在传媒的过程中,要想赢得公信力,提高公信力,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其中最有效的就是“以事实为依据”。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每天有大量的数据被生成、传输、运用,现代社会中的“事实依据”主要是由数据构成的,多种数据归纳、总结、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件事件的客观发展过程及规律。因此,要想提高传媒的公信力,就要把握“数据”这一重要元素,提高传媒人的数据意识,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促进现代社会中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传媒公信力的流失与保护,重点讨论了如何强化传媒人的数据意识,维护传媒的长效发展,以此完成对本课题的研究。

关键词:传媒;公信力;传媒人;数据意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3-00-02

一、引言

现如今,现代社会传媒行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技术、理念被运用于传媒行业中,传媒公信力流失现象愈发严重,比如:受众“爱看”假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媒体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感等。基于此,要想维护传媒公信力,不断提高传媒公信力,工作人员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强化自律,主动承担传媒人的社会责任,主动接受社会对于媒体的监督。此外,传媒人要把握好公信力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数据意识,充分利用数据资料,提高资讯的客观性、权威性、真实性与时效性。

二、传媒公信力的流失与保护

(一)传媒公信力的流失现象

首先,是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对传媒行业的监督与制裁力度。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比如:丹麦、瑞典,政府部门针对传媒发布了《新闻法》;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健全的传媒行业相关法律规定,也没有《大众传媒法》等能够为传媒的发展提供约束与指引的法律体系。由此可见,我国对于“假新闻”的制裁与约束力度不足,且媒体作为公众的信息源,若仅仅依靠大众监督,则存在较为明显的监督缺失[1]。

其次,观众“喜欢”观看假新闻,在现代社会中,大量的数据资料充斥于各个网络平台中,一些觀众具有较强的猎奇心理,对于某些网络平台中缺乏事实依据与科学依据的新闻具有强烈的兴趣,这些假新闻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点击量,这也侧面引发了各个传媒人“制造”假新闻,谋取点击量。

再次,在当下的媒体行业中,很多并不具备良好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素养的传媒人充斥在传媒人的队伍中,导致传媒行业从业队伍中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不能够为提高传媒的公信力提供人才保障。据《新闻记者》每年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的数据中,可以发现,传媒公信力的流失主要是这些缺乏专业素养与道德品质的人员随意选择资讯信息源、使用谣言、误用数据等导致的,这也大大提高了假新闻的出现概率,促进了传媒公信力的流失[2]。

最后,传媒从业人员缺乏新闻伦理意识。结合上述的“传媒公信力流失现象”,可以发现,信源差错、轻信谣言、误用数据、蓄意炒作均是假新闻的产生源头,而蓄意炒作则属于传媒人的新闻伦理缺失问题,这些传媒人或许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但是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制作”出背离事实的资讯,逐渐丧失了新闻伦理。

(二)如何捍卫传媒的公信力

首先,要提高传媒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我国人民大学的教授喻国明先生认为,“假资讯会对传媒行业及各个媒体的信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且资讯的准确性比时效性更具影响力”。因此,要想提高传媒的公信力,赢得大众的信任又依赖,传媒工作人员就要摆正自身位置,将自己作为大众的“眼睛” “耳朵”,主动承担向大众传播真实信息的责任与义务,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其次,传媒行业中的各大媒体品牌要强化对自身的要求,加强自我约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人命关天。”,这是我国新闻界前辈郭超人先生曾经对传媒行业从业人员的描述,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传媒行业工作人员需要承担较大的社会责任,其报道需要客观、真实、公正,不掺杂个人主观情感因素,这也是传媒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是赢得公信力的主要方法。作为传媒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是必须具备的,只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才不会失去公众的信赖[3]。

最后,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职能单位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增加监督与制裁力度,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传媒公信力的发展与提升。早在2005年,我国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等条例与规定,且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对传媒行业的约束能力,对于在数据时代中提高传媒的公信力具有重要价值。

三、数据与传媒公信力之间的关系

结合上述“传媒公信力的流失与保护”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要想提高传媒的公信力,就要保证传媒资讯的“真实” “客观”,那么,现代社会中如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资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就是“把握数据”。若传媒人能够形成良好的数据意识,将数据运用到传媒资讯中,则能够大大提升资讯的真实性、可信性。因此,数据对于现代社会传媒公信力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如下:

数据能够提升传媒资讯的真实性,在资讯的报道中,工作人员通过数据的形式体现事物数目,则可以直接、客观的反映事物的现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直接反映问题所在,相较于单独讨论“XX问题的发展与形成”,更具说服力。

数据能够提高资讯与事实之间的接近性,资讯报道最大的效益就是吸引大量的观众,那么,如何吸引观众,就需要传媒工作人员结合资讯的接近性进行研究。人们每天需要面对大量的数据信息,并且主动从这些信息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咨询,关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此时,若传媒工作人员能够将咨询中一些涉及到时间、日期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数据表示,则会让公众产生一种亲切感,能够通过阅读资讯了解社会发展、关注日常生活的变化,从而提高传媒的公信力。

四、如何强化传媒人的数据意识,维护传媒的长效发展

(一)积极转变观念,认识到数据的重要价值

结合上述的“传媒公信力的流失与保护”与“数据与传媒公信力之间的关系”,要想提高传媒公信力,传媒行业工作人员就要积极主动转变自身观念,充分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发挥数据对于传媒的价值。比如:在新闻报道中,工作人员要明确“直接提出问题”与“罗列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选择后者表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此外,由于数据对于新闻公信力而言至关重要,在罗列数据时,工作人员要注意明确提出数据的来源、时间、对比分析方式等基本问题,以此提高数据的权威性、专业性,提高本资讯的真实性,初步实现传媒公信力的强化与发展。

(二)辩证看待数据信息,合理引导社会舆论

结合上述的“传媒公信力的流失与保护”与“数据与传媒公信力之间的关系”,传媒工作人员在使用数据的过程中,要时刻谨守职业道德,认识到自身职业的社会责任,辩证的看待数据信息,结合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数据,合理引导社会舆论,避免产生过度使用数据造成不良社会舆论的问题。工作人员要考虑到“数字类”数据信息的片面性,在应用数据的过程中,要保证数据信息的正面性、积极性,避免一味的罗列数字引发公众恐慌。此外,工作人员要避免发生孤立使用数据的问题,要将一系列相关联的数据结合使用,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关联性,避免应用割裂开来的数据导致资讯丧失客观性与真实性,从而提高传媒公信力。

(三)主动提出质疑,真实还原实际状况

结合上述的“传媒公信力的流失与保护”与“数据与传媒公信力之间的关系”,传媒工作人员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勇于对现有数据提出质疑,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眼、耳、口”的价值。在实际过程中,工作人员使用数据不要一味的执行“拿来主义”,而是要辩证的看待、接受、使用数据,勇于对数据提出各种质疑,逐渐发现数据中存在的某些“漏洞”,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最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真实、全面的数据,体现传媒的严谨性、客观性、权威性、专业性。

(四)深入解读数据,锻炼传媒人的数据运用能力

结合上述的“传媒公信力的流失与保护”与“数据与传媒公信力之间的关系”,传媒工作人员要深入解读数据,发现数据表像下隐藏的问题,以此不断提升自身数据运用能力,提高传媒资讯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实现传媒公信力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在传媒资讯报道中,工作人员要客观的引用数据,且对数据进行整合、对比、归纳与分析,根据数据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本地区应届大学生50000人,其中2564人毕业之后赋闲在家、15996人寻求到合适的职业,针对这组数据,工作人员就可以进一步提炼出“应届大学生毕业就业率问题”,将问题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大众眼前,而不是简单的罗列数据,让大众自己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在使用、分析与解读数据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主义数据的客观性、合適性及合理性,正确把握与理解统计数据,通过解读提出问题,引起社会大众的思考,进而寻求解决的方法,彰显传媒的权威性与可信赖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要想进一步维护传媒的公信力,就是认识到数据与传媒公信力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掘数据资源,将其作为提高传媒公信力的重要依据。在实际过程中,传媒人要积极转变自身观念,认识到数据资料对于传媒行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形成辩证、客观的数据意识;还要主动对数据资料的真实性、时效性提出质疑,深入解读数据,以此实现数据资料的运用,提高传媒资讯的可信性,促进传媒公信力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滇.谈新闻传媒业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冲击[J].传媒论坛, 2019,2(23):43.

[2]王超.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与维系[J].传播力研究,2019,3 (29):54.

[3]曾庆霖.新闻传媒业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挑战[J].才智,2019(11): 211.

猜你喜欢
传媒公信力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完善仲裁制度 彰显仲裁公信力
军事新闻传播与军队文化建设
基于传播要素的传媒供给侧改革思考
以高铁为媒介的辽宁城市旅游广告投放效果分析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山东《支部生活》:党刊如何提升“四力”
提升政府公信力 打造诚信政府
提升政府公信力 打造诚信政府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路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