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期刊讨论栏目中案例的制作策略研究

2020-09-06 13:34叶萍
传媒论坛 2020年13期

叶萍

摘 要:《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问题讨论”栏目,每期通过对一个案例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讨论、辨析、梳理,引导专业期刊的读者增加认知关注、清晰判断选择、加强理解鉴别。这样的案例从选择到制作都有一定的要求,具有现实性、延伸性、多义性、关联性、显豁性等基本特性。而制作这类问题案例则需要编者时时留意、处处关心,直击痛点、揭示盲点,三观公允、能量要正才能实现。

关键词:专业期刊;讨论栏目;问题案例;选材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3-000-03

自2013年起,《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开设了一个“问题讨论”的栏目,针对职业教育界的真实事件、现实生态、政策形势等,以问题的形式向不特定的对象征稿。每期由一个问题案例加上篇数不等的讨论评析构成(2016年起形式完善为“问题案例+讨论评析+学者点评”)。开办数年来,已针对近70个职业教育的真实案例开展讨论和评析,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欢迎,成为该刊的特色栏目。一些职校教师、教研人员到时间就会询问问题案例是否发放,每期案例都能收到少则十数篇多则数十篇的讨论反馈,一些职业学校还会把相关内容作为教师培训、教研的学习材料。

一、专业期刊中“问题讨论”栏目设置的意义

这个栏目设置的目的,是想通过对一个个鲜活案例来自各个角度的分析、讨论、辨析、梳理,让职教从业者(这本刊物的读者对象多为职教实践工作者)能够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生态有相对高位的认知关注,对多元各异的价值理念有相对公允的判断选择,对隐藏在具体事件、言论、细节后面的观念和动机有相对合理的理解鉴别。“传播的最基层为信息,上一层是事实,再上一层是认识,即如何认识这个事件,它的背后有什么,最上层为观念、思想。”[1]“问题讨论”栏目就试图用对事实的不同认识来承载观念和思想,推动读者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向纵深发展。

处于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并正在进行转型发展(由规模扩张转为内涵建设)的当下,在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有高需求(试看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要求的人才支撑)、党和国家管理高层对职业教育有高期待(试看领导人对职业教育的多番寄语、已出台或即将出台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诸多文件政策),而职业教育现状与此存在高反差(职业教育仍然是人民群众的第二选择)的现实情形下,就算是职业教育的领域内人士,对一些问题的认知也必然地存在单一性、偏误性。这个栏目的设置应该说是试图打造一双“慧眼”,让职教人能够“雾里看花”,看清前路的方向;锻造一根“金针”,让职教人能够“准确搭脉”,切中发展的肯綮。

专业期刊的主要职能一般就是经验交流、理念引领两种,分别对应业内人士操作层面的借鉴和理念层面的提升两大发展需求。该栏目在对问题案例的讨论中,既交流了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也传达了理解、认知、把握相关问题的理念策略,加之短小精悍的篇幅(长文在千字左右,短文仅只3、4百字),鲜明醒目的立场(评论文章标题一般即为观点),真实可感的情境(问题案例俱为真实素材),可以说较好地达成了专业期刊的传播职能,以内容设置起到了议程设置的作用,完成了对舆论关注点的引导。[2]

要制作好这样一档主要靠自发来稿来完成的讨论栏目,能够每期抛出供讨论的问题案例让读者感兴趣、有共鸣非常关键。职业教育是个内涵丰富多采的教育类型,近年來的发展又特别迅速,与社会各个层面的接触也比较广泛,所以要想在如此复杂多样的教育生态中挑选出适合的材料制作问题案例,就需要在不断实践中总结选材、制作的相关策略。

二、一则好的问题案例应具备的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运用议程设置的原理,将大家关注的内容设为重要话题,选题因时、因势而生,评论话题自然而不生硬,评论观点自然而然得出,就能反映出多数受众的心声。[3]这样的问题案例(也就是议题)应该具备现实性、延伸性、多义性、关连性、显豁性等特征。

(一)现实性

现实性有如下两层意蕴:

一是指案例选材来源或是正规媒体上所刊,或是笔者亲身经历,或是读者来信所述。从现实可信的源头发掘出的材料,有着真实而丰富的意蕴,也就有了从多角度、多立场去评述的可能。《江苏教育》一贯以来的办刊宗旨就是“以智者的眼光观照教育现象,以仁者的胸襟关怀教育民生” “现象”和“民生”,正是我们这个栏目案例材料的选择范围。

二是指案例选材关注的是当下职业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是职业教育管理者、办学者、当事者共同关心、共同面对、共同思考的现实问题,不是理论推演和宏观研究,而是一种微型的田野观察和实证探索,是对现实职教生态的一个剖面进行观察思考。比如《这样的校企合作协议值价吗?》案例,取材自一位教师对其学校签署的校企合作协议感到不解,提出职校在校企合作中如何实现“投入”与“回报”之间的平衡这个关键问题。这个案例既有现实性(职校实际办学过程中的普遍问题),也有探索性(没有明确的处置规范和原则),值得进行深入思考和探析。

(二)延伸性

好的问题案例需要讨论的绝不仅仅只是案例涉及的问题本身,而是承担了火种的作用。一颗火种,可以点亮一根火炬,照亮一方空间。这就是好的问题案例可以延伸思考的维度、范围和路径。比如,延伸向内进行思考,思考职业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破除“只缘身在此山中” “灯下黑”造成的思维盲点和局限。《校长应该忙什么》这个案例,就描述了“我”邀请一位职校校长参加办学研讨会却遭拒的例子:“研讨会什么的,看起来太务‘虚'了,它既不能带来生源,也不能招来带着合作意向的企业,更不会在‘验收'‘创建'的评分项目中占有一席之地,难怪务实的校长们用脚投票。在这个看起来一切都在飞速前奔的时代里,思想、智慧、理念、文化等等似乎都被落下了。可是,难道我们的职校校长只能、只会忙这些吗?!”(按:活体部分为引用案例原文,下同。)职校校长很忙,但再忙也不能疏于办学思想的交流和总结、提升这个问题,恐怕是他们平时较少考虑到的。再比如,眼光向外进行思考,思考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所存在的息息关连。《“机器换人”与“中职缩水”》这个案例,就以东部地区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后以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和北京压缩中职规模这两个新闻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提出关于中职教育发展前景的追问:“中职学校该向哪儿去?是在政策设计中逐渐衰亡,还是在经济形势中自然淘汰?中职毕业生该向哪儿去?是在智能机器前无奈下岗,还是在低端岗位上蹉跎岁月?中职教育该向哪儿去?是作为职教体系中的升学预备,还是主职看护的‘保姆教育?”

(三)多义性

应该说,多义性是“问题讨论”这个栏目存在的现实基础,多视角的讨论正是基于案例的这一特性而得以存在。多义性一是指案例本身有多重含义。哪怕看上去是结论单一的案例,细细咀嚼之下,“单一”里面也有很多层次。比如《“危险”的教科书》这个案例,因为教科书的内容滞后导致职校学生的实习安全缺少保障,但再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在安全事故的背后,主管企业是否失察?出事学生是否疏忽?职校安全管理是否失之放任?实训标准是否未能严格要求?教材出版方是否未能及时修订?种种问题,不可不察。《什么是职校生职场人生的通行证?》这个案例讲述了职校生S的职场发展故事。一方面,S凭着他的踏实努力成功地在一家本地企业里站稳了脚跟;另一方面,当S想到京城继续发展的时候,又因为大公司的制度环境、技术要求以至人事交际上的种种不适应折戟而归。S的成功给了职教人什么启发,S的失败又可以让职教人吸取什么教训?一体两面,就可以让职教人更多地思考教育的科学性、复杂性、适合性等种种问题。二是指案例选材涉及多个层面。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招生办学、专业建设、队伍打造、德育工作、教学研究等等,上至国家政策的实施细节(如《中职生的钱应该怎么花?》),下至具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如《该如何对待你,敏感又好强的职校生?》),在案例材料里都有观照。可以说,通过这个栏目所选择的案例,就可以窥见我们这个大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角。

(四)关联性

有时,在一个编辑周期内并没有恰好具备相应特征的、适合讨论的单一材料出现,就需要将两到三个现实事例进行合成。这就需要找到这些事例中相关联的点,并且用一个观念把事例串联起来,围绕这个观念衍生的问题就是讨论的重心。《职业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观?》这个案例,整合了山东济南孝里镇100多村民凭借电气焊手艺技术移民到澳大利亚和青岛大学文学硕士李强为了生计进入山东莱芜技师学院学习电焊两条新闻,关联点在“希望通过技术改变命运”上,其实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立身之本,也是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满意度的根本来源。确定了这一观念基点,对处于“内涵建设”中的职业教育应该抱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就自然在讨论时有了明确的定位和指向。

(五)显豁性

虽然案例的原材料(社会事件、新闻、言论等)蕴含着多义性,但内涵上的多重指向也会导致来稿内容的芜杂、主题的脱线,无法获取符合刊发要求和编辑期待的来稿。因此在制作案例时还要让其内涵有一定的显豁性。达成这一点一般有三个途径。

一是在标题中提出问题。栏目就叫“问题讨论”,在绝大多数案例的标题中就会把问题呈现出来,起到开宗明义的作用。比如《“职校生≠流水线上的操作手”吗?》《“校园禁令”的边界在哪里?》等。

二是在案例的编写中剔除无用信息,尽量保留与需要讨论的主旨有关的内容,使主题得到自然呈现。比如《工人当教授,兼职有奔头?》这个案例,以吉林省在全国较早尝试跨系列职称评聘改革,出现了“教授级工人”这个事件着手,摘取其中一个新闻点:到高职院兼职的工人技师才能获评高级职称,来讨论这个举措是否真正有助于推进校企融合中的師资共用。

三是在案例中安排引导性的语句,把来稿者的思路吸引到所期望讨论的方面上去。比如《什么是职业教育的教师职业精神?》这个案例的结语提出:“职校教师是最需要教师职业精神的工作,因为他面对的是最弱势的学生群体。那么,教师职业精神到底是什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当然,题材中适度的引导和讨论时多元的角度并不矛盾。引导是相对宽泛、模糊的,是不希望潜在的作者在无效信息上浪费过多的笔墨和关注。“问题讨论”栏目的宗旨就在于多视角、多维度地评析教育生态,如果大家的讨论都是一个思路,那这个栏目也就无法生存。

三、如何才能制作出一则符合要求的问题案例

研究者认为,编辑加工在稿件观点的推敲、结构的安排到语法、词句的运用和搭配,标题的制作、图片的选择、文章与图片的协调美观等方面无不体现着优化的艺术。[4]问题案例的制作当然需要这种优化,实现途径有以下三种。

(一)时时留意、处处关心

做这类讨论栏目,最难的不在于组织讨论稿件,而在于选择出合适的被讨论的材料。因为只有具备前述种种特性的案例材料才有生发多种观点、支撑多层论述的可能。此类案例的来源有三。

一是大部分案例来源于媒体的公开报道,这些媒体既有国家级报刊,也有权威网站及地方纸媒。材料最终的呈现不一定依据原有报道的口径,而只是选择其中的事实部分,提炼出切合讨论需要的内核。选择的眼光和提炼的手段就是编辑要花的功夫。

二是部分来源于编辑在工作、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有的是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属于采访中的“衍生产品”(《对口单招的乐与忧》);有的是互联网、微信朋友圈看到的信息、表现出的状态,有的是自己生活中的遭遇、感悟(《“破罐子”如何才能不“破摔”?》)等等。

三是少量来源于从读者来信来稿中撷取的事实陈述,有的来稿稍做加工就可以使用,而有的来稿则是“无心插柳”,比如参与A案例的问题讨论,结果文章中的论据却可以成为B案例的一部分。不管是哪一类来源,都需要编辑时刻留个心眼,对有可能成为案例的信息保持敏感、关注和警觉,才能在一个编辑周期内、在所能接触到的信息范围内找到最适合的案例材料。

有时,案例的来源并不单一,而是在同一主题下的多渠道整合。如《如何消除“冠名班”建设中的不和谐音?》这则案例,列举了职校“订单班” “冠名班”建设过程中的三类问题:学生流失、企业失信、假订单真招工。第一、三类问题源于《中国青年报》的相关报道,而第二类问题则来自笔者与职校教师的日常交流,都可以归结在“冠名班”这个论题之下。这样的案例问题总结得更加全面,代表性更典型,可供讨论生发的点也就更丰富。这种集纳和再现并不是已有信息的简单累加,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有机综合。[5]要制作这样的案例,同样需要编辑具备看清事物本质及有效关联相关材料的能力。

(二)直击痛点、揭示盲点

在笔者看来,最能引发业界关注的讨论材料要围绕两个领域来发掘:一是业内形成共识的矛盾聚焦处,所谓痛点。既是矛盾纠结处,自然是各种意见交汇的地方,大家愿意想、有话说、希望听,也就能够在讨论中捋清立场、分辨利害,能够在现实工作中再面对此类矛盾时多一分思量、多一点对策。如《如何改进职校办学质量中的师资短板?》《什么是职校生职场人生的通行证?》等案例,即属此类。二是业内习焉不察却攸关职业教育的理念、方向、质量等重大问题的内容,是谓盲点。如《学生“不满意”,教师就要下讲台吗?》《“爱是解决所有教育问题最有效的钥匙”吗?》之类。前者根据一些职校因为学生评价“不合格”就让教师离岗的时事,讨论教师评价、教学评价中存在的悖论:要学生评教就存在不完善、不科学,不要学生评教就存在不全面、不人本,如何两全?后者则从一所职校宣扬的“爱的教育万能”这一论调出发,讨论教育中的“爱”与“规范”何以兼顾。编辑对内容的选择可以影响社会舆论,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编辑选择一定的稿件,通过编辑、出版、发行等物化过程,从而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风尚习惯,引导他们的精神追求。[6]痛点让人关注,盲点更让人警醒,如果一个栏目的讨论能够对业内正确舆论、观点的形成有所助益,则善莫大矣。

(三)三观公允、能量要正

《江苏教育》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这种密切关系,以及曾经是省教育厅机关刊的历史渊源,使得刊物的宣传口径自然而然地带有主旋律色彩。主旋律不仅赋予了期刊进行教育改革发展政策、文件、意图、举措宣传的任务和使命,还要求期刊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与教育行政的立场和论调保持一致。但是,这种宣传目的和一致性的传输不能生硬、刻板、直接,宣讲式的传播其效果很难深入人心,诸如“听(读)的时候激動,回去了一动不动”这种情况所在常有。“问题讨论”栏目通过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多角度讨论的形式来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规律,同时达成宣传目的,蕴含编辑意图,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内在认同,形成价值引导,因而在案例制作和内容的选择、编辑上持论公允、富含正能量是自然而然的要求。

“正能量”一词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三观公允,不偏狭,不极端,就能够更好地承载希望传达的观点、理念和态度;而提倡正能量,对于处于弱势地位、被社会偏见和歧视包围,甚至连一些从业者自身信念都有所动摇的职业教育来说,又是相当及时和必要的。

理性、公允的价值引导和编辑意图的输出也往往通过案例结尾的叙述来实现。比如《“二次选专业”如何能叫好又“叫座”?》这个讨论案例,结尾处这样写道:中职生选专业一直存在着“凭感觉” “没兴趣”的问题,因为“入错行”导致学校教育投入浪费乃至学生职业生涯失败的例子所在皆有,但“二次选专业”模式说的人多做的人少,业内人士都觉得这还不如“中本贯通”来得更能吸引生源一些。“二次选专业”,这项切切实实给学生、给教育、给社会带来福利的改革之举,如何能叫好又“叫座”?对业内一些流行的举措进行辨析,对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真正切合职教宗旨的做法给予肯定。再比如《职教人,如何面对职校毕业生冷热交织的现实处境?》一例,结尾处提出:在“出口决定进口”的职教发展大气候中,如何理性面对职校毕业生的“冷热”反差,面对“职校生就是二流学生”的事实判断(这种判断很多时候出自职教从业者本身),对职教人思考教育、管理、办学、内涵、质量、教学等发展的关键问题应该有着深远和重要的意义。提醒职教人在职校就业率高企时不盲目乐观,在就业遇冷时也不要妄自菲薄。

四、结语

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案例需要观点的提炼和内容的打磨,而相应讨论稿件角度的选择、论点的呈现也取决于编者的统筹计划和编辑意图。价值立场和情感基调是一个栏目的灵魂,也会体现在提炼、打磨、选择、统筹……之中,最终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把已有的文化成品,经过再次选择、再次排序,改变样式,组合成为新的文化结构形态,就不是初创性的新生文化,而属于“再创性的次生文化”。[7]读者阅读的是文字,触碰到的却是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选择取向,就是编辑着力和见力的地方。

讨论案例的特征与制作策略一体两面,特征决定了必须采取相应的制作策略,而制作方法也使得案例呈现出对应的特征。当然,对于“问题讨论”这个栏目来说,其质量提升和形式完善还大有空间,制作出更精彩的问题案例将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骆小阳.《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研究:以“特别报道”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07.

[2]周庆安,黄璐.重构新闻发布的叙事与语态[J].新闻与写作,2015 (08):49-52.

[3]冯小红.新传播格局下党报评论的发展对策——以人民日报评论为例[D].武汉:武汉大学,2015.

[4][5][6]邓丽茹.我国文摘类期刊的编辑特色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7]王振铎.文化缔构编辑观[J].河南大学学报,1988(03):1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