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慧香
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育人体系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基于大学生核心素质理论的视角
管慧香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镇江,212003。
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是大学生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石,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六大核心素质中处于基础地位,全面提升身心素质,特别是身体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总体身体素质处于不断下滑的趋势,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健身意识淡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高校体育设施投资不足等。经过深入调研和系统研究,本文认为,加强高校公共体育建设育人体系建设是提升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并提出了通过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完善组织活动方式,优化竞技体育赛事,强化体育社团建设等五项措施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育人体系。
大学生;核心素质;公共体育;育人体系
人的素质受先天因素影响,更与后天环境作用密不可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的素质由个体的知识水平、经验、智力、能力、思想观念、自我意识等诸多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大学生核心素质理论指出,人的素质主要由6大核心素质构成(见图1),6大核心素质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全人模型[1]。“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阐释了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容。6大素质各司其职、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仿生有机体。思想政治素质发挥“大脑”机能,起到把方向作用;专业素质似“躯干”支撑,发挥主干作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素质似“双臂”,助力素质提升;能力素质、身心素质似“双脚”,发挥基础作用。六大核心素质中,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石,处于基础地位。换言之,没有过硬的能力素质特别是身心素质,一个人的素质构建有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积极构建基于学校办学定位的公共体育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显得尤为必要。
图1 大学生核心素质全人模型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状况》报告指出,青少年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水平仍低于20年前水平[2]。受诸多困难与问题的影响,我国青少年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多年来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质健康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虽然形态指标水平增长,但体质与健康方面的部分指标水平持续下滑,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滑的趋势虽得到遏制,但仍低于20年前水平;城市青少年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已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的“安全临界点”;青少年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种种迹象表明,当前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整体下滑的趋势得到了遏制,但是,大学生身体素质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延续了高中的忽视体育运动的惯性,对体育锻炼不重视,在一次针对大学新生的调研中,能够定期坚持锻炼的大学生比例不到70%。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2018年4年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表明,反映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相关指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该校2015年男生引体向上人均数量为7.81个,而2018年仅为5.5个;该校2015年女生仰卧起坐的人均成绩为35.69个,而2018年的该校女生仰卧起坐人均数量为33.78个;该校4年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还表明,2015-2018这4年里大学生的人均体重呈上升趋势:男生体重由2015年的66.26kg上升到2018年的67.51kg,而女生则由2015年的52.94kg上升到2018年的53.7kg。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大多生活无规律,作为网络“原著民”,网络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严重缺少体育锻炼和必要的体育活动。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共体育育人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健身意识,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显得尤为必要。
表1 江苏科技大学2015-2018男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统计表
表2 江苏科技大学2015-2018女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统计表
数据来源: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国家学生体育健康标准管理系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指出:“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1、2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普通高校对3年级以上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3]。根据大纲的要求,我国绝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通常只在1、2年级开设体育课,且体育课每周只有1次,体育锻炼时间明显不足。而且很多大学体育教育的体育项目大多采取选修制,缺乏硬性的达标制度,这也让大学生训练中逃避了长跑、引体向上等项目,造成身体素质得不到全面均衡的锻炼和提高。
高校对体育工作的投入不足。教育部明确规定,体育经费占年度学校总经费的额度不得低于1%,但调研表明体育经费能够达到学校年度总经费1%的学校只有19.5%[4]。体育经费的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不足也给当前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带来较大影响,即使有一部分学生渴望参加体育活动,但场地和设施的限制也让他们很难实现。
综上,当前,大学生体育素质明显下滑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的效果,全面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就需要我们全面审视现代体育教育。我们认为,充分认识公共体育在学生身心素质成长特别是身体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构建体系完备的高校公共体育育人体系以切实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显得尤为必要。
《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评估指标体系指导大纲》规定,“120-150名学生须配备1名公共体育老师”。但是相对于庞大的大学生人群,各高校都会出现体育师资不足的情况。河北18所高校学生与体育教师的生师比为475:1[5]。陕西省25所高校共有在校生297 574人,在校体育教师818人,生师比为364:1[6]。学校体育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充分梳理学校现有体育师资情况,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教师人数不足的薄弱环节,积极探索利用好各种体育教师力量,努力构建一支多元复合的教师队伍,解决公共体育育人体系建设的力量源泉。
(1)学校要有计划地引进专职体育教师,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有计划引进体育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逐渐弥补由于体育教师退休、离职等原因带来的体育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2)要立足自身实际,加强对学校现有辅导员、部分学业导师和学校体育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培训。通过校本培训,使辅导员、部分学业导师和体育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都成为学校体育兼职社会指导员(每项运动项目的指导员类别分为技术类、组织类、裁判类),指导学生的第2课堂体育活动,参与公共体育课程建设;使辅导员、部分学业导师和社会体育专业高年级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课外俱乐部活动、大学生体育锻炼及比赛、运动会、体育节等,成为学校公共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充分利用教职工中各类体育俱乐部的作用,开展师生健身活动,让有体育爱好和体育特长的教师成为体育社团的指导老师,指导体育社团开展体育健身活动;(4)构建专业支持体系,学校体育部门除立足第1课堂做好体育教育和学科建设等主要任务外,要充分发挥枢纽型体育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体育群体组织的作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通过体育技术技能训练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指导、联合教研、教师交流等方法探索课程基地建设的路径,为学校公共体育育人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纲要》强调大学体育课程分为5个领域的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纲要》同时还强调,要实现课程的目标,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而大部分高校现有的体育课程体系仅是围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设了相应的素质训练课程,课程形式较为单一,没有丰富多元的综合课程体系。丰富多元的综合课程体系应加强学校传统优势体育课程项目的建设,如涉船、涉海院校积极推进游泳、跳水等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要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推进体育活动改革,积极尝试开展大课间阳光体育运动活动。应当按照“培养兴趣、掌握技能、发展特长、终身锻炼”[7]的原则,充分融合广播操或相关素质练习与地方和民族特色项目,形成多元融合的丰富多元的课外体育活动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选择喜爱的运动形式掌握运动技能,逐渐发展成相对稳定的体育特长,从而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大课间活动课程也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应当注重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以及学生中多民族学生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如竹杆舞、踩高跷、滚铁环、快乐足球、跳绳、抖空竹、五步拳、扇子舞、韵律操等,鼓励学生以学院、班级或者小组的形式开展团体运动,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嘉年华。充分利用大课间20min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开展体育运动,将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建设成为展示学校阳光体育课程建设的窗口。高校可尝试通过大课间活动课程与现有体育课程的有机融合,形成丰富多元的综合课程体系。
高校还应充分响应共青团中央提出的“三走”要求,即: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上操场[8],积极倡导以班级、团支部、寝室等为单位,开设因势利导的课间体育活动,如课间踢毽子、毽球、瑜伽基本动作练习等。同时开展阳光体育班级(团支部、宿舍)特色展评活动,通过评比炫出团结协作的班级风采,展示出阳光体育的真我魅力。结合趣味运动的健身要求,开展“秀一身绝技,享终生幸福”的校园吉尼斯挑战,通过开展个人“双飞”跳绳、集体“跳大绳”、慢骑自行车、垫排球、男子双手俯卧撑、飞碟杯等多项“校园吉尼斯PK赛”产生校园运动达人。在学校竞赛组织部门的公证下,挑战成功的同学将获得学校相关部门颁发的校园吉尼斯证书。可尝试定期开展有学生参与的趣味运动项目如两人三足行、素质竞赛(俯卧撑、排球垫球比赛)、集体3min穿梭8字跳、SPK翻牌游戏、家长和教师的健身拔河对抗赛等,让忙于工作生活的家长、教师和大学生共同享受阳光体育的快乐,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
改革校园田径运动会模式,在继续开展一年一度的健身运动会的基础上,尝试开展春季体育节(或者花样运动会),使两次体育盛会成为上下两个半年展示班级风采的窗口。在体育运动会上除开展传统的竞技项目外,尝试开发出3人4足行、龙舟比赛、袋鼠跳、障碍跑、毽绳、攀岩、排球垫球、团体引体向上比赛等集体项目,通过系列集体项目的开展,在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进一步通过团体活动的开展,培养大学进取精神、协作意识和集体观念,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进取精神。
积极加强体育社团建设,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高年级体育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学生社团活动是公共体育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完善社团活动的课程化建设和评价反馈机制。在大学生的第3、第4学期开展以体育社团为主要依托的体育俱乐部课程。兼顾学生的特长和坚持锻炼的需求,对现有的体育课程方案进行修改,规定学生毕业前必须选修两个体育社团或俱乐部的学分,如果学生未选或者不及格,就需要在3、4年级重选。这类课程设计就是将现有的第7和第8节课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真正课程化,在学生大2年级时实现针对学生的体育训练需求更加精准施教,让学生形成一个体育运动特长,养成体育运动习惯,积累一个体育运动爱好。此外,还可以尝试开展俱乐部运动项目考级制,达到学校设置的一定级别,或者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得某名次可以获得相应的俱乐部学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并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方略。基于全面提升大学生核心素质的目标,努力构建多元综合的高校公共体育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步骤,更是全面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应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充分重视和认真做好高校公共体育育人体系的建设,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力量。
[1] 王济干,汤 建,周春燕.基于需求导向的大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6~67.
[2] 朗 玥.《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状况》[OL].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databasedetail?contentType= literature&subLibID=&type=&SiteID=14&contentId=8159454&status=No,2017.1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2002-08-06.
[4] 夏会国.关于新形势下加快高校体育经费投融资发展的思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07,22(03):69~71.
[5] 崔洪成.河北省高校体育师资读物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09):68~69.
[6] 王丽丽,苏志伟.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建设对策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13,32(09):832~834.
[7] 谢燕歌,洪 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1):95~98.
[8] 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关于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Z].2015-01-22.
Constructing the Public Sports Educ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Quality Model
Guan Huixia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003, China.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and ability quality are the cornerstone of all other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y are in the basic position among the six core qualities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ing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in an all-round way, especially physical quality,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t present, the overall phys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 a declining trend, mainly due to the weak fitness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unreasonabl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lack of invest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facilities and so on. After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this paper holds tha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public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five measures to build public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mode, optimizing competitive sports even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education system.
College Students; Core quality; Public sports; Education system
G807.4
A
1007―6891(2020)05―0137―04
10.13932/j.cnki.sctykx.2020.05.31
2019-12-28
2020-01-06
2013年江苏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022)“基于学校办学定位的公共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