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

2020-09-05 08:28:46张建勋李琳中共嘉峪关市委党校
中国农村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甘肃村民农业

文/张建勋 李琳 中共嘉峪关市委党校

甘肃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和农村人口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历史性变化。

由于光热资源充足且昼夜温差大,甘肃省具有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先决条件。玉米制种、啤酒原料、酿酒葡萄、马铃薯、食用百合、油橄榄、蔬菜瓜果和草食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发展前景良好,无论是产量还是种植面积都在全国位居前列。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3155万亩,产量101.72万吨;玉米制种面积121万亩,产量4.53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

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农村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尤为突出。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农业产业化体系不健全,农村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低,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地区还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部分偏远农村交通不畅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因病返贫致贫问题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甘肃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农村“空心化”现象凸显。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甘肃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现象十分明显,导致农村家庭空巢率持续上升,农村房屋闲置,耕地撂荒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由于每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而支撑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年龄偏大的老人和妇女,“谁来种地”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矛盾。

不同区域的农村之间和同一区域的不同农村之间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仍很突出。城乡之间、旱作农业和非旱作农业区之间、国家级贫困县与非国家级贫困县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甘肃乡村振兴迫在眉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甘肃建设现代化的经济结构体系。甘肃传统上一直是农业省份,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甘肃构建现代农业产供销一体化体系、实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甘肃农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将甘肃建设成西部乃至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甘肃地处青藏、黄土和内蒙古三大高原的结合部,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生态功能区、河西地区三大内陆河水源发源地,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但是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保护黄河上游和祁连山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美化绿化农村人居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将甘肃建设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示范区。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甘肃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是多种文化和多种文明共生的地带,长久以来形成了以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始祖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为代表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具有“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资源宝库。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甘肃深入挖掘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乡村文化、人文精神、民间艺术、风俗习惯、传统道德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等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弘扬和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焕发乡风文明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甘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制订科学规划,分类有序推进,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性条件。鉴于甘肃地广人稀、村庄数量众多、点状分布、村民居住分散、特征各异的实际情况,为防止各地在乡村振兴中可能出现的无序规划、盲目建设、急功近利乃至混乱现象,应结合全省乡村分布的特征,在宏观层面做好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和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总体布局和规划。各市区县在结合地方实际、遵循省总体规划意见的前提下制订地方区域性乡村振兴规划的实施方案。地方在制订实施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频繁的特点,要听取当地村民的意见建议并将合理建议充分吸纳进规划的总体方案当中,充分尊重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话语人”。

遵循乡村演变趋势和发展规律,根据各地乡村发展的现实状况,结合地方城镇化发展目标和要求,地方资源禀赋分布,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划分不同区域,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差异化发展的乡村结构体系及模式和路径,按照提升集聚、保护特色、城乡融合、搬迁撤并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制订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分步骤进行村庄改造和建设,分轻重、有先后、分类有序地推进乡村发展,不搞一刀切,杜绝千村一面。

扩大乡村产业对外开放,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推动力。对外开放是搞活经济、吸引外资、借鉴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渠道,也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推动力。促进乡村振兴,要有开放的胸襟和国际视野。甘肃地域广阔,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年降水量差异较大,部分地方气候条件独特,日照时间长且昼夜温差大,为种植优质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积极发展农业外向型经济不仅有利于提升和宣传甘肃优质特色农产品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有利于发展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乡村产业。同时,通过开展农业产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参加农产品国际贸易会和洽谈会,也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乡村产业的经验,壮大自身发展实力。

深入推进乡村产业“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参与市场竞争与开发,依托兰州、武威国际陆港和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等战略平台加快农业向西开放的步伐,将更多的“陇字号”特色名优农产品推向世界。例如,酒泉市瞄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亚西亚国家和地区广阔的市场,大力发展戈壁日光温室生态农业,着力把酒泉市打造成中亚西亚国家人民的“菜篮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更多的地区发展农业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样板。

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实现乡村振兴,使乡村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和具有强大的自我发展能力离不开增强乡村发展动力。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因此,增强乡村发展动力离不开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应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着力培养本土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爱农业、爱农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基层实用技术人才,让他们在振兴乡村的伟大实践中大展才华、大显身手;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积极培训农村生产经营、农业专业服务、农业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提升“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技术人才队伍的科技素质;积极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制定出台乡村人才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工资福利、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村致富带头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士兵、大学生等返乡创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到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就业的支持计划和就业项目,形成“愿意来、留得住”的长效机制;深入挖掘和培养一批热爱家乡、技艺精湛的文化能人、乡村工匠和非遗传承人。

高度重视乡村治理,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安全有序的环境。安定、有序、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坚持以法治为本、德治为先、自治为基“三治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法律权威地位,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积极学习、借鉴和推广“枫桥经验”,推动服务重心和社会治理向基层下移,建立健全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务监督组织和村民自治为基础的村民共建共享共治体系。在党的基层组织领导下,规范和健全村民委员会民主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确保群众享有知情权、话语权和决策权。

在农村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和提高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切实提高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推行村级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独特功能和积极作用,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通过深入挖掘和弘扬发生在乡村社会的凡人善举和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树立道德模范,强化道德教化,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鞭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强化村民的荣辱观和道德教化,褒扬善行义举,让道德教化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乡风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鼓励和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通过接受培训掌握劳动技能,通过劳动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过上有尊严的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甘肃村民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24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行走甘肃
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2
甘肃卷
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0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