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加飞 张军 张欣 牛浩鹏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邮市近年来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种子处理、送嫁药、性诱剂、生物农药防治、稻鸭共育等单项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实践应用,以明确“种子处理+送嫁药、精准施药技术”为主体,配套应用生物农药、性诱剂、稻鸭共育防治技术为适合本地可操作、简单易行的绿色防控技术,最后就如何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邮市;绿色防控技术;实践;探讨
高邮市地处长江中下游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自然条件优越,是全国文明的“鱼米之乡”,水稻种植一直以来是该地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周巷大米、马棚有机生态米等一些绿色知名品牌,还有“双兔米业”、“汇金杂粮”等一系列以大米加工、开发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大米产业已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自然、绿色、环保的观念逐渐加强[1],对大米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该市紧紧抓住“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及“263”面源污染专项行动等生态治理发展契机,大力推进农业生态绿色发展,坚持走持续健康绿色发展之路。这同时也给植保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工作重心由保产量向保质量方向发生了的质的转变。本文通过对该市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现状分析,并对目前技术应用实践进行了阐述,以明确该市今后在绿色防控方面集成技术突破和努力方向。
1高邮市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现状
1.1 水稻种植面积大,化学农药使用量高
高邮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5.5万hm2,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面积26.5万hm2,防治面积达65万hm2,基本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水稻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在450吨左右,占全年主要农作物农药使用量60%以上。
1.2 规模种植比例小,防治水平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植保社会化服务模式的推广,病虫害防治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规模种植大户基本实现了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但该市50亩以上规模种植面积仅20万亩左右,占总面积不到1/4,大部分田块还是集中在广大小农户手中,虽有部分实现了代防代治、群防群治,但防治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防治水平粗放、良莠不齐。
1.3 绿防意识淡薄,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随着农药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剧毒高毒等化学农药已退出了农药市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病虫害防治高度依赖化学农药这一本质未发生改变,农户对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新的绿色防控技术概念模糊,对新技术需求积极性不高,导致示范辐射效果不显著,常被农户调侃为“花架子”工程,未形成良好的绿色防控意识氛围。
1.4 集成技术不成熟,示范效应滞后
由于传统防治观念束膊,农户对绿色防控新模式仍需要一个接受过程;加上我们推广部门集成技术不成熟,除“种子处理+送嫁药+科学用药”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模式比较成熟外,目前绿色防控示范区大部分新技术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比如“四诱”物理防控、生物防治及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新技术,这些技术不是成本高就是费工,防治效果还没有化学防治立竿见影,加之目前“优质不优价”现象普遍存在,老百姓不愿意应用性价比不高的防治技术和模式,示范区示范效应明显滞后。
2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实践
近年来,高邮市植保站从精准测报防治、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的植保机械等推进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完成了化学农药减量控害的目标任务。但在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方面,从2017年刚刚开始探索,通过近两年扬州市“粮食绿色增产1120工程”和“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引领,在技术应用实践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集成了一些适合本地区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防治技术和服务模式。
2.1“种子处理+送嫁药”防治关口前移技术
防治关口前移主要技术是运用“种子处理”、“送嫁药”等前期控制病虫害措施,压低病虫基数,减少后期防治次数,保证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目前,种子处理剂兼具防虫防病效果,品种主要有精甲·咯菌腈、杀螟·乙蒜素、戊唑醇·吡虫啉等,种子处理方式主要有浸种或拌种包衣。“送嫁药”技术即秧苗带药移栽技术,移栽前喷施药剂进行保护,以达到减轻后期病虫发生基数和延迟发病效果目的,主要药剂品种有噻呋酰胺、氯虫·噻虫嗪、三环唑等。2011年以来,随着我市机插秧栽培方式推广和优质粳稻面积的扩大,水稻恶苗病呈上升趋势,通过技术推广运用,有效控制了水稻恶苗病的发生,2014年后发生面积逐年下降(图1);另外该技术在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上也体现出了优势,延缓了水稻纹枯病发病时间,给我们实施防治总体战提供了防治契机,可以减少1次用药。
实践证明,“种子处理+送嫁药”技术具有农药用量低、省工节本等优点,目前该技术在高邮市应用面积达3万hm2以上,占水稻总面积一半以上,对控制水稻前期恶苗病、灰飞虱、稻蓟马、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效果显著(图2、3),是该市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的关键措施之一,值得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
2.2 性诱剂杀虫技术
长期以来,性诱剂一直作为虫情测报灯的辅助测报工具在使用,随着绿色防控技术推进,2017年该市开始在绿色防控示范区和化学农药减量控害示范区开展稻纵卷叶螟控虫效果试验示范。通过调查发现,性诱剂对五(3)代前诱虫效果明显且敏感度强,六(4)代后虽诱虫数量增加,但与田间累计万头以上虫量比,诱虫效果、敏感性均有所下降(图4)。从整个生育期看,试验示范区虽能诱集部分雄虫,但白叶率和幼虫数并未明显下降,仍需依赖化学药剂开展防治,故实践证明,对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性诱剂诱虫只能作為化学防治的辅助手段,单独防治并不能达到较好防治效果。另据资料报道,性诱剂对内源性害虫,如二化螟、大螟等对前期压低害虫基数的作用明显,以待今后试验进行论证。
2.3 稻鸭共育技术
随着该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加上种粮效益下滑影响,稻虾、稻蟹、稻鸭等先进的综合种养模式被推广,种植效益得到一定改善,目前该市推广面积近2万亩。但由于稻虾、稻蟹等对水质环境要求较高,水稻全生育期基本不施农药,水稻产值只作为次要收入;而稻鸭共育技术模式,水稻是作为主要收益指标的,病虫害化学防治仍受到农户重视,但稻鸭共育技术只能对水稻前期稻飞虱、纹枯病、杂草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表1),与化学农药防治效果差距明显。在当前注重水稻收益的前提下,完全利用稻鸭共育技术控制病虫草害是不现实的,这只能作为病虫草害防治的辅助手段,起到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
2.4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防治一直作为化学防治的辅助手段进行推广应用,但由于其价格高、持效期短、防效速度慢等因素影响,加上优质不优价现象普遍,多年来一直难以推广开来,使用品种也局限于井冈霉素等少数几个品种。近年来生物农药品种逐渐增多,越来越受到有机大米种植基地、绿色蔬菜基地的青睐。为更好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快生物农药防治技术集成,该市2017年以来,开展了全程生物农药防治试验示范,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通过近两年来试验示范,总结得出在水稻病虫害中等偏轻发生年份,使用井冈霉素、春雷霉素、苏云金杆菌等全程生物农药防治,能完全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表2),农产品质量可得到大幅度提升,可为提升水稻附加值和创立绿色品牌打下良好基础。
2.5 精准施药技术
该市自2013年来实施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项目,起到了较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区病虫害防治基本在精准测报的基础上开展精准防治总体战,主要用药时间分别为:水稻分蘖末期、孕穗后期、破口抽穗期。药剂全部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 在纹枯病防治上选择高含量井冈霉素、噻呋酰胺、戊唑·嘧菌酯等药剂;在稻纵卷叶螟防治上选择短稳杆菌、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甲氧虫酰肼等药剂;在稻飞虱的防治上选择噻嗪酮、烯啶虫胺、吡蚜酮等药剂;在稻瘟病的防治上选择三环唑、稻瘟酰胺等药剂。通过总体战实施,示范区比农户自防区施药次数减少了1-2 次,平均农药用量减少了30%以上(表3),总体防效在85%以上,有效推进了化学农药减量工作,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一环,目前病虫防治应值得高度重视。
3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途径探讨
近年来,绿水青山受到政府部门关注,在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方面,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尤为显得重要,但在当前消费观念下,好产品往往卖不出好价钱,所以农户对绿色产品及品牌意识不重视,加上绿色防控技术成本高、费工,这给技术推广部门带来了极大困难,如何突破瓶颈,关键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政府部门主导,加强市场规范管理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宣传,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重视和支持,提高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民对生物、物理、生态调控等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主动参与意识[2]。同时,加强市场监管,鼓励农产品绿色品牌创建,对绿色防控产品纳入政府补贴机制,或对实施绿色防控的合作社、企业或种粮大户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农贸市场设立绿色产品专柜,加强宣传,实现产品优质优价,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3.2 农业部门主抓,强化示范推广宣传
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及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平台,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示范推广,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大力宣传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的意义、成效和经验,提高农民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识,使农民真正得实惠、见实效,增强其主动性和积极性[3];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载体,让社会了解绿色防控的作用,增强农民绿色防控的信心,扩大绿色防控的社会影响,逐步引导广大农户积极主动参与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的推广。
3.3 科研部门主研,加紧产品应用研发
目前绿色防控防治成本相对要比化学农药防治成本高,且费时、费工,农民不愿意采用。科研部门应加快研发速度,降低绿色防控成本和操作难度,提高防治效果。科研部门还应与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加强新技术、新产品试验示范及应用,并在试验应用中不断改进,同时兼顾地区差异,以研发出成本低、效果好、操作简便、适合推广的好产品。
3.4 推广部门主推,加快技术普及应用
技术推广部门应建立完善推广机构,通过开展有关惠农政策、新技术和新产品培训,提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和农民的专业素质,逐步提升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农技人员要深入基层做好技术指导,及时把病虫情报和技术信息提供给服务组织和农民,在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要深入田间,做好现场指导,帮助解决绿色防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积极开展田间试验、示范,不断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性[4]。要建立以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涉农企业和农民带头人广泛参与的绿色防控多元化推广机制,全面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现农药减量增效[5]。
参考文献
[1] 张绍明,田子华,何东兵,等.江苏省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15(7):79-81.
[2] 李小荣.丽水山区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的實践与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16(3):85-87.
[3] 眭丹,洪素娣.丹阳市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18(7):79-83.
[4] 袁克建,石桥德.全州县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实践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5(21):27-28.
[5] 张开朗,谷爱娣,游树立,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建湖县的应用实践与效益评价[J].中国植保导刊,2011(5):17-21.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张军(1969-),江苏姜堰人,扬州市职业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耕作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