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分析

2020-09-04 06:21李长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16期
关键词:胆总管生化肝功能

李长佳

在内镜微创技术获得快速发展情形下,同外科手术进行比较,ERCP在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治疗方面呈现出术后恢复快、创伤小以及能够反复多次等系列优点,当前于胆总管结石临床治疗中获得广泛应用,特别针对合并化脓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以及其他高危因素胆总管结石表现出显著适用性[1,2]。但是如果胆总管结石患者合并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现象,因为腹水、肝功能损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对外科手术无法耐受,并且对患者实施ERCP治疗,往往会导致患者呈现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现象,或者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后呈现出大出血的现象,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从而使得ERCP治疗风险呈现出一定程度增加[3,4]。本次研究将针对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探析ERCP方式运用可行性,以实现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有效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7年7月~2020年1月收治的88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 30 例,男 58 例;年龄 46~81 岁,平均年龄 (64.25±6.09)岁;Child-pugh肝功能分级:A级28例、B级35例以及C级25例。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②手术前通过实施CT检查、腹部B超检查以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胆总管结石获得确诊;③在对患者实施内镜治疗前,对患者合理展开凝血功能、血常规、肿瘤系列检查、血生化检查以及血淀粉酶检查。排除标准:①表现出较差ERCP禁忌证现象;②表现出较差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诊疗配合度。

1.2 方法 对患者左侧卧位以及俯卧位保持加以协助,于临床对患者完成麻醉操作后,在患者胰胆管位置准备电子十二指肠镜选择性置入,通过X线引导,准备泛影葡胺(30%)合理注入,认真观察后合理完成摄片操作。针对结石大小、位置与数目等加以了解后,合理展开针对性干预。观察患者凝血机制表现正常,并且结石<1.0 cm,于临床对患者展开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治疗,针对结石采用取石网将其取出。如果患者呈现出凝血机制异常现象,于内镜下对患者合理展开气囊扩张取石术治疗。如果结石>2.0 cm,则首先对患者展开机械性碎石操作,完成后针对结石利用取石网将其取出。如果表现出巨大结石并且无法一次性取出,则需要准备胆道塑料内支架置入,或者对患者实施为期1~2周鼻胆管引流,之后通过内镜引导,于临床合理对患者展开结石取出操作。通过对患者胆总管狭窄情况加以了解,完成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后,合理对患者展开胆总管扩张操作,并且于胆总管内部将鼻胆管置入,合理展开引流操作。如果患者伴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现象,则针对其引流首先利用鼻胆管完成,观察患者病情获得缓解后,于临床对患者展开系列针对性操作。完成手术后对患者给予禁食、静脉营养、生长抑素以及抗感染等系列操作。手术后48 h如果未呈现出系列反常现象,则对患者给予少量流食干预。手术后24 h,对患者生化指标以及肝功能进行测定。如果患者呈现出便血、黑便以及呕血等症状,则准备2 U红细胞悬液对患者进行补充。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手术前后生化指标(ALT、AST、DBIL以及ALB)、肝功能指标(TNF-α、IL-6、MCP-1以及HMGB-1]水平进行比较,并就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术后并发症(出血、感染以及胰腺炎)发生情况展开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手术后,88例患 者 的 TNF-α、IL-6均 低 于 手 术 前,MCP-1以 及HMGB-1均高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患者手术后的ALT、AST、DBIL以及ALB水平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肝功能A级及B级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肝功能C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88例患者手术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88例患者手术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s)

注 :与手术前比较,aP<0.05

时间 TNF-α(ng/L) IL-6(ng/L) MCP-1(μg/L) HMGB-1(μg/L)手术前 36.59±6.79 68.49±14.39 17.52±6.79 9.02±2.85手术后 31.49±1.85a 60.52±13.35a 19.85±3.25a 11.35±3.52a t 6.7982 3.8089 2.9036 4.8260 P 0.0000 0.0002 0.0042 0.0000

表2 88例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88例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注 :与手术前比较,aP<0.05

时间 ALT(U/L) AST(U/L) DBIL(μmol/L) ALB(g/L)手术前 133.49±30.79 170.79±30.29 60.52±12.49 131.69±12.53手术后 60.25±15.25a 70.49±15.29a 43.39±11.25a 30.25±5.25a t 19.9959 27.7303 9.5596 70.0451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表3 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临床针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在治疗期间,传统主要采用开腹取石+T管引流方法展开对应治疗,但是此种方法的实施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程度创伤,并且呈现出治疗费用高的特点,此外存在一定几率表现出小结石残留的现象,难以获得显著整体疗效[5-7]。近年来,在医疗技术水平获得快速发展情形下,针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在治疗期间,内镜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尤其近年来针对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在治疗期间,EPCR术获得广泛应用[8-10]。

本次研究发现,手术后,88 例患者的 TNF-α、IL-6均低于手术前,MCP-1以及HMGB-1均高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手术后的ALT、AST、DBIL以及ALB水平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A级及B级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7%、14.29%,均明显低于肝功能C级患者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证明,ERCP的应用能够将患者肝功能以及生化指标等进行改善,可使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综合状态获得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ERCP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可显著改善其生化指标以及肝功能,但是对于肝功能C级患者其存在较高几率表现出系列并发症现象,临床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以使得胆总管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预后状态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胆总管生化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侨商徐红岩:生化科技做“抓手”奋力抗疫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从废纸篓里生化出的一节美术课
胎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评估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力量训练的生化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