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陕西省铁路网规划方案研究

2020-09-04 14:19:12胡必松
铁道标准设计 2020年9期
关键词:铁路网陕西省西安

胡必松

(陕西省铁道及地下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中铁一院),西安 710043)

1 概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新的“两个阶段”战略时间节点(2035年与2050年)已经超出了目前相关规划年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铁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建设交通强国”决策部署,国家铁路局正在开展《2021-2050年铁路网布局规划》《交通强国“铁路篇”》和《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正在组织开展《新时代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35年)》和《“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编制工作[1-3];陕西正在开展《陕西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年~2050年)》编制工作。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陕西省铁路网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运输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并按“十四五”(2021年~2025年)、中长期(2026年~2035年)、超长期(2036年~2050年)三个年度进行路网规划方案布局,为推动新时代陕西省交通强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2 陕西省铁路网现状

2.1 陕西省铁路网现状

陕西省目前已形成以大西安为中心,以陇海、包西为东西、南北主轴的“两纵五横三枢纽”骨架网,2018年全省铁路网规模达5 175 km,居全国第11位。路网密度为251 km/万km,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1倍;人均铁路里程1.3 km/万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电化率和复线率分别为83%和62%,分别是全国(70%、58%)的1.2倍、1.1倍。目前西安至郑州、西安至太原、西安至兰州、西安至成都4条高铁已建成运营,总里程2 162 km,其中陕西省856 km。正在建设的西安至银川高铁计划2021年开通运营,另外西安至延安、西安至武汉、西安至安康等高铁项目计划于“十三五”期间全面开工建设。

2.2 现状路网规模及能力适应性分析

根据陕西社会经济及铁路网发展特点,采用网络分析法、类比法、统计分析法及运输需求法综合测算陕西省铁路网理论合理规模在2030年应达到10 000 km以上[4],目前陕西省路网规模与理论合理规模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从现状干线通道能力来看,郑西高铁、包西线延安至新丰镇段、陇海线华山至新丰镇段、西平线茂陵至长庆桥段、宝成、阳安等线路能力利用率在85%以上,能力饱和,其余线路能力利用率均在80%以下,能力较为富余。

2.3 陕西省“十三五”铁路网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陕西省“十三五”规划项目共计8个,境内总里程1 736 km,已开工建设463 km,剩余1 273 km。“十三五”规划项目全部实施后,陕西全省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7 513 km,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为79%、93%,县城铁路网覆盖94%,地级城市高铁100%覆盖。

2.4 陕西省铁路与周边省区对比情况

(1)现状路网对比

目前陕西铁路营业里程、铁路网密度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经济发达的一线省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相比,差距较大;与同为二线省份的河北、辽宁、安徽及周边相邻省份的山西、河南相比,路网密度也存在较大差距。陕西省在全国铁路网中的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陕西省在全国铁路网中的比较分析

2013年~2018年的5年间,陕西省铁路营业里程只增加了754 km,年均增长率仅为3.1%,远低于全国4.9%的平均增长速度,更是落后于四川(6.8%)、贵州(9.4%)、新疆(4.9%)等西部省份增长速度,铁路里程在全国排名由2013年的第7名滑落到2018年的第11名。近5年陕西省与周边主要省份铁路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近5年陕西省与周边主要省份铁路对比分析

(2)在建及“十三五”规划项目规模对比

陕西省2019年在建铁路项目规模754 km,“十三五”规划新增1 632 km,陕西省在建及“十三五”规划新增铁路项目规模落后于周边相邻各省的铁路在建规模。如表3所示。

表3 陕西省与周边主要省份“十三五”规划项目对比 km

3 陕西省铁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对标经济发达省份差距逐年扩大,“十三五”项目建设严重滞后

陕西省“十三五”规划新开工16个项目、建设规模2 531 km的铁路[5],目前仅有西安至延安高铁取得实质性开工进展,路网规模在全国排名由2013年的第7位已跌落至2018年的第11位,与周边及西部省份的差距逐渐拉大,目前在建铁路项目规模约754 km,远落后于四川省在建项目17项、在建里程2 654 km的规模,湖北省在建项目9项、在建里程1 323 km的规模以及河南省在建里程1 173 km的规模。另外,陕西省铁路覆盖率偏低,目前仍有4个地级市无高铁通达,19个县无铁路覆盖,高速铁路地级市覆盖率仅为55%,铁路县级覆盖率仅为76%,远低于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地市快速通达、铁路县城覆盖率达90%以上的目标。

3.2 “米”字型高铁尚未成型,铁路枢纽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陕西“米”字型高铁网虽有规划,但建设推进迟缓,制约陕西与周边八省区的快速互动。目前全省高铁网仅有东西向和西南—东北向,省内里程856 km,居全国第15位,难以及时有效承接经济要素、人员物资的活跃流动。南北向经济脊梁包西—西康高铁通道仍未建成,陕南、陕北、关中三大经济板块的旅客交流不畅,大西安核心区对陕南、陕北的“虹吸”效应难以发挥;辐射华中方向的西武高铁湖北境内段将于明年通车运营,而陕西境内段至今未开工,使陕西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对接、经济互动缺失便捷通道支撑。陕西省“米”字型高铁尚未建成,导致西安铁路枢纽2015年至2017年客运发送量年均增长率仅为8.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2%),更落后南宁铁路枢纽(16.9%)及贵阳铁路枢纽(20.1%)增速水平,全国最具正楷“米”字型的铁路枢纽迟迟未能发挥对区域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3.3 城际铁路对关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和陕西省旅游资源优势发挥支撑不足

城际铁路是与高速铁路网优势互补、衔接顺畅、资源共享、统一协调的快速轨道交通体系,能够加快推进关中城市群发展,支撑陕西省旅游资源优势发挥。陕西荟萃历史人文、自然风景、红色旅游、民俗风情、祭祀文化等多业态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客流吸引范围广、力度大。目前以大西安为核心的辐射式城际铁路网建设迟缓,关中城际网骨架线尚未形成,黄金旅游轴线景区无法快速贯通,兵马俑每年约700万游客无法及时便捷地到达华山、法门寺等地,制约了陕西旅游资源发挥。

3.4 货运通道及点线能力不足,煤炭资源开发外运受限

陕西铁路具有“支撑陕西、服务全国”的双重功能,全省铁路运输中64%的客运量和77%的货运量为全国路网性过境运量,现有铁路运输能力难以及时、有效承接经济要素和人员物资的活跃流动,根据铁路货运增量计划,2020年陕西煤炭运量需在2017年基础上增量7 800万t,三年增长78%,如何有效承接“公转铁”运量成为陕西省货运铁路发展难题。目前西安枢纽以北,包西线南段(能力利用率96.6%)、西平线(能力利用率92.9%)能力均接近饱和,西安枢纽(2018年新丰镇日均办理车27 953辆、达到查定能力的110.5%)能力持续紧张,成为陕煤南下的“瓶颈”制约,目前陕西煤炭年产量5.7亿t,外运量约4.3亿t,其中2.3亿t流向了公路运输,严重制约煤炭资源的开发外运,能源优势无法及时转换为经济优势。蒙华铁路建成后虽可解决煤运南下“两湖一江”问题,但陕煤入川渝地区仍受包西—西康—襄渝线能力瓶颈制约,急需规划新的货运通道。

4 陕西省铁路运输需求分析

4.1 陕西省铁路运输需求特征

(1)陕西省处于全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东西向和南北向铁路通道必将承担大量过境交通运输。(2)陕西省处于“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区和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战略高地,决定其铁路交通基础设施承担着大量的中转运输。(3)陕西省以陕北、关中、陕南独特的三大区域经济板块分布格局,决定了各区域板块铁路运输特征不一;以城际客流和高附加值的轻快货物运输是关中地区铁路运输的重要特征,以稠密的铁路专支线布局和煤炭外运需求构成陕北地区铁路运输的鲜明特征,以客货并重、满足基础产业发展和旅游客流运输需求构成陕南地区需求特征。(4)受国家“北煤南运”的能源供应格局制约,注定陕西省南北向铁路通道承担大量煤炭外运任务。

4.2 陕西省铁路运输需求预测

预测2035年、2050年陕西省铁路客运量分别为22 550万人、28 72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6.4%、1.6%,在全社会中占比22%、27%,其中陕西内部交流占比42.3%,区外交流占比57.7%,对外交流以中南、西北、华东等地交流为主,占对外交流总量的18%,与内蒙古、华北、西南等地占比9%。

预测2035年、2050年陕西省铁路货物发送量分别为34 096万t、38 642万t,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8%、0.8%,发送货物以中南、西南、华东方向为主,占陕西省对外发送的70%;货物到达量分别为12 715万t、14 410万t,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8%、0.7%,到达货物以华东、西北方向为主,占陕西省对外到达的42%。陕西省铁路运量及流向如表4所示。

表4 陕西省铁路客货运量及流向

5 新时代陕西省铁路网规划方案

5.1 新时代陕西省铁路发展诉求

按照交通强省建设总要求,从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等9个层面分析新时代陕西省铁路发展诉求[6-12],如表5所示。

表5 新时代陕西省铁路发展诉求

5.2 新时代陕西省铁路发展目标

新时代陕西省铁路发展总体目标应全面适应现代化交通强省需要[13],总体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西部领先,打造成全国铁路强省示范区及陕西省交通强省示范工程。具体目标如下。

(1)路网规模明显扩大、网络质量显著提升。“十四五”规划项目实施后达到9 500 km以上,真正实现“关中通城际、市市通高铁、快速通全国”;中长期规划项目全部实施后省内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1 000 km左右,实现主要经济据点、产业布局中心、城镇体系中心、人口聚集区、矿产富集区、旅游分布点等节点铁路覆盖;超长期规划应达到14 000 km左右,地市之间实现多径路快速通达,县县通铁路。

(2)快速铁路拓展成网、客运服务便捷优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速铁路等多层次的客运网络基本形成,多样化的运输服务更加优质,综合交通结构配置更加优化,铁路应承担陕西省25%以上的客流,高速铁路客车开行比例不低于70%,城市群45%左右城际客流周转量(含部分兼顾城际功能的高铁、普铁)由城际铁路承担[14-15]。区域间时空距离大幅度缩短,旅客出行更加便捷、高效和舒适,实现以大西安环网为中心向外辐射,地级市之间多径路、多方向快速通达,形成西安至北上广等城市2~3 h通达的超高速圈,西安至大部分省会城市2~4 h通达的高速圈,关中城市群主要节点间及与周边地区0.5~1.5 h通达的城际圈。

(3)干线路网优化完善、货物运输专业快捷。大能力区际干线和煤运通道进一步优化完善,铁路应承担陕西省45%以上的货物周转量运输,货运能力基本满足跨区域能源、资源等物资运输需要,重载、快捷及集装箱、高铁物流等专业化运输水平显著提高,“门到门”、快速送达的全程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铁水、铁公、铁空等多式联运比重大幅提升。

(4)综合枢纽紧密衔接、客货运输一体便捷。构建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紧密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及综合物流中心[16-17],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将西安铁路枢纽打造成一带一路最大的物流中转中心和全国路网性中心枢纽。

5.3 规划方案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城市化战略格局、陕西省城镇化空间格局、产业布局、综合运输通道规划以及运输需求,按照“引领西部、服务全国、支撑一带一路;分层分类、用好存量、科学规划增量”思路,提出新时代陕西省铁路网规划方案。

(1)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快速客运网

①“两纵五横八辐射”高速铁路网

以打造陕西省主要人口聚集地与周边发达地区的主要客运联系通道为重点,规划形成连接周边、辐射全国的“两纵五横八辐射”高铁网,拓展高速铁路服务覆盖范围,为陕西成为“一带一路”核心区和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人员快速流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基础保障。

两纵(由西向东):银渝高铁通道银川—宝鸡—汉中—巴中—南充—重庆,包海高铁通道包头—榆林—延安—西安—安康—重庆—海口;五横(由北向南):京银高铁新通道银川—榆林—神木—府谷—大同,太中银高铁通道太原—绥德—定边—中卫—武威,兰青(京)高铁新通道兰州—庆阳—延安—太原/青岛,陆桥高铁通道郑州—西安—宝鸡—兰州,十堰至九寨沟/兰州高铁通道十堰—安康—汉中—九寨沟/兰州;八辐射: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向外辐射。

②“一核双环六辐射”城际铁路网

以大西安为中心,加强与渭南、铜川、宝鸡、韩城等副中心城市及重要节点城市间的城际铁路建设,构建以高铁网为基础、通道联络线为补充的“一核双环六辐射”城际铁路网,实现区域内地级城市快速通达,全面支撑关中平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陕西省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一核:大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双环:大西安城际环线与关中旅游环线。六辐射:陇海发展轴、京昆发展带、福银发展带、陕北地区、陕南地区、周边地区等辐射。具体布局如图1所示。

图1 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

(2)便捷高效、功能完善的干线铁路网

通过建设大能力煤炭运输通道和具有资源开发性的铁路进一步扩大路网覆盖面,形成“四纵八横三辐射”完善的干线铁路网,提升重点物资运输能力和效率,以服务国家战略,发挥资源优势对陕西经济的驱动效应。

四纵(自西向东):宝中—宝成铁路、陕甘川渝能源新通道、包西—西康—襄渝铁路、蒙西至华中通道;八横(自北向南):神木—朔州、神木—瓦塘、乌审旗—榆林—佳县—临县(向北开放多式联运新通道)、太原—中卫、环线—吴起—志丹—延安—洪洞、庆阳—黄陵—韩城—侯马、陇海铁路、阳安—襄渝铁路;三辐射:西安—侯马、西安—合肥、西安—平凉。

(3)集约经营、协调发展的集疏运系统

围绕铁路主骨架及干线铁路网,优化整合资源,增强协调组织,根据地区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物流园区规划等货物运输的需要,统筹规划布局煤炭、物流园区等集疏运系统,满足地方发展的同时,为铁路干线集疏运量。

(4)示范引领、点线协调的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零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增强高铁、干线通道、枢纽及站场的衔接配套能力,构建“一核多极”多层级铁路枢纽体系,枢纽之间通过相互交织的铁路网(包括高铁、城际、普速,既有和规划)、公路网(包括高速公路、省道、国道,既有和规划)紧密衔接,形成系统配套、一体便捷、站城融合的现代化综合枢纽示范区,支撑陕西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一核:指以西安枢纽环网体系为核心。多极:指以安康、宝鸡、榆林、延安、汉中、商洛、渭南地区为极点。陕西省“十四五”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如图2所示。

图2 陕西省“十四五”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5.4 规划评价

(1)路网规模及覆盖率

采用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规划评价[18-20],规划年度陕西省铁路网规模符合理论合理规模要求,真正实现“关中通城际、市市通高铁、快速通全国”,规划项目全部实施后,地市之间实现多径路快速通达,县县通铁路。规划指标如表6所示。

表6 陕西省铁路网规划指标

(2)时效性

规划实施后,区域间时空距离大幅度缩短,旅客出行更加便捷、高效和舒适,形成西安都市圈主要城市间1 h互通;以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2 h都市圈;3 h交通圈将包括兰州、银川、延安、鄂尔多斯、包头、太原、成都、重庆、武汉等城市;5 h交通圈将包括西宁、大同、呼和浩特、北京、长沙、南昌、南京等城市;届时陕西省至广州、格尔木、乌鲁木齐等城市都将在9 h以内到达,形成发达的快速铁路客运通道。

(3)货运网能力

规划实施后,陕西省形成“四纵八横三辐射”完善的干线铁路网,以神朔、神瓦、榆佳临、包西(太中银)、黄韩侯、西平—西康/宁西、蒙华、陕川渝新通道、宝成等为主要煤炭外运通道,经测算,在现有客车开行情况下,整体煤炭外运能力达到71907万t,能够满足未来陕煤外运需要。

6 结语

根据陕西省铁路网规划方案,陕西省将形成“两纵五横八辐射”高速铁路网、“一核双环六辐射”城际铁路网以及“四纵八横三辐射”干线铁路网的线网结构,线网规模由目前的5 175 km提高到13 000 km以上,地市之间实现多径路快速通达,县县通铁路,真正实现铁路高质量发展。由于铁路建设项目通常需要大量资金注入来支撑其长周期、大规模的建设,建议陕西省可采取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企业债、政府债、铁路建设基金发行力度,落实好有价矿产资源(煤炭)注入政策,通过矿产资源货币化特色模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下一步需从运营成本、资金筹措方案及防范债务风险等方面进一步分析方案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铁路网陕西省西安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西安2021
Oh 西安
深圳经惠州至汕尾高速铁路功能定位研究
科学与财富(2020年7期)2020-05-19 03:26:37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32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10
聚焦两会
陕西画报(2018年1期)2018-11-17 19:33:14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0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中国将加快建设发达完善的高速铁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