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间服饰水田衣解析

2020-09-04 08:52
山东纺织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水田服饰

杜 康

(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00)

1 引言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成果,服饰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从先秦到汉唐,从明清到民国,中国的服饰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华夏服饰文化特色。这其中有气势恢宏的冠服制度、五彩斑斓的民间服饰体系,绚丽多彩的服饰图案以及兼具功能美观的服装配饰。每个朝代的服饰都各具特色,如唐代的半臂、披帛,宋代的褙子,明代的比甲、水田衣等都是当时风靡一时的服装。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明代水田衣研究较少,因此对水田衣历史、发展、工艺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助力。

2 水田衣的形制及发展过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废除了当时的服饰制度,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恢复了汉族服饰制度,对冠服、士庶服饰都做了详细的厘定。此种制度使各类服饰形制受到了严格约束,并且这一时期织绣技艺的进步使明朝的民间服饰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征。贫民出身的明太祖提倡勤俭节约,而水田衣是用剩余零碎布料拼成的服装式样,很符合当时统治者的思想。同时水田衣外形简单而别致,有着其它服饰不具备的着装效果,因此成为当时流行的服装。

2.1 具体形制

水田衣是用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而成,因外观如水田而得名。由于水田衣布料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各不相同,形似补丁,因而又被称“百衲衣”(如图1所示)[1]。许多画作和著作中也涉及到了水田衣的服饰形制,如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曾描述过水田衣的形式,书中记载:“当时芳官满口嚷热,只穿着一件玉色红青驼绒三色缎子拼的水田小夹袄,束着一条柳绿汗巾。”芳官所穿的水田衣是由三种颜色的布料拼接而成的服装;李渔的《闲情偶寄》以及瞿颢的《通俗编》中都有对水田衣形制的具体描述。画作《燕寝怡情图》中就描绘了当时身穿水田衣的女性形象(如图2所示),可见当时水田衣是非常流行的服装式样。

图1 水田衣

图2 《燕寝怡情图》中的水田衣

2.2 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就有关于水田衣的记载,中国二十四孝故事《戏彩娱亲》中写到“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2],这里的五彩斑斓衣被后人视为百衲衣。西晋时期王隐《晋书》中曾记载:“得残碎缯,辄结以为衣,号曰百结”[3],百结衣就是用碎布拼接制成的衣服,是百衲衣的别称。到了唐代百衲衣发展成为水田衣,王维在古诗《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曾经写到“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明朝中后期随着服饰禁令的放松,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水田衣正好符合这一需求于是逐渐流行。到了清代,水田衣在民间服饰中逐渐消失,在戏剧服装中得到运用称之为富贵衣[4](如图3所示)。到了近现代,水田衣的服装式样发展成为百家衣(如图4所示),大多是婴幼儿穿着,希望其能取百家之福、少病少灾、健康成长。

图3 富贵衣

图4 百家衣

3 颜色及工艺

关于水田衣颜色的记载很少,只能从明代关于服饰的书籍中找寻整理。根据明代《舆服志》记述:颜色方面不论男女都不许用黄色,黄色是皇帝专用色。女子服饰颜色限制更多,大红、鸭青都在限制之列[5]。到了中后期颜色禁令限制松动,民间服饰颜色日益丰富起来。水田衣开始使用紫色、蓝色、青色、桃红等颜色[6]。在工艺方面,水田衣的缝制打破了以往布片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编排缝合有规律的方式,采用比较灵活的做法,布片形状随心所欲,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以及多边形等都可进行拼接制作。水田衣制作工艺的核心技艺是分割与比例,其采用对襟的方式,使衣身左右两边相等分割以实现对称的外观效果。

4 传承与应用

水田衣独特的制作方式以及呈现出的效果受到很多设计师的青睐,法国设计师Elsa Schiaparelli曾设计了水田衣中式对襟袍,而意大利品牌Valentino在2013秋冬女装也以水田衣为灵感设计了时装作品。水田衣的制作方法也影响了当今的拼布工艺,由于其制作简单,加之其独特的外观效果深受消费者的喜欢,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服装、面料、配饰等领域。

5 结语

水田衣是明代人们较为喜爱的一种“时装”,它一改服装的制作规律,用各色零碎布编缀而成,使整件服装呈现出纵横交错的视觉感受。它的出现跟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提倡的节俭思想和当时的服饰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水田衣的研究不仅为服装设计师提供了灵感来源,而且有益于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水田服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动物“闯”入服饰界
莫里斯的短篇小说——《小个子法国人和他的水田》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红楼梦》中的“水田衣”是啥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非遗视角台湾高山族(原住民)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凤头猪肚豹尾说“白传”——读《白水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