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研学课程开发与“南海I号”的资源利用初探

2020-09-04 02:23
客家文博 2020年3期
关键词:研学南海旅行

李 剑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亦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形象和代表。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博物馆已然从注重实物的收藏保管的单位,逐渐发展成为以公众教育为中心、提升公民素质、启迪和激发青少年儿童求知欲的场所,以及对成年人进行终身教育的社会大学校。《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由此,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站到了首位。同时,随着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推开和实施,研学成为教育领域的创新,也成为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新体验。

一、博物馆研学课程开发的目的

研学是一种教育形式,在西方国家作为一项教育传统由来已久,而在中国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它是一种校外的教育活动,也是一种对孩子的综合性的实践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拓思维、增长见识,通过实践、自主、开放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学校的课程教育以“培养”为目标,而博物馆的课程教育则是更有效地完成“实践”,它是学校课程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博物馆是孩子最好的学习体验历史文化的“第二课堂”,如何利用博物馆的自身资源和文化价值,把研学课程设置得更加合理、更加贴合博物馆教育职能,在此做些初步的探索。

二、课程设置考量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明确提出“承办方应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和教育目标,设计研学旅行产品;小学一至三年级参与研学旅行时,宜设计以知识科普型和文化健康类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小学四年至六年级参与研学旅行时,宜设计以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初中年级参与研学旅行时,宜设计以知识科普型、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县情市情省情研学为主;高中年级参与研学旅行时,宜设计以体验考察型和励志拓展型资源为主的产品,并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

因此,博物馆在研学课程的设计上,按照《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要求的同时,结合学龄段、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成长需求,充分利用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科学设计和规划课程内容:

(一)课程对象的年龄

研学课程的对象主要是6岁至18岁学龄段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语言、认知、活动发展和对社会的需求、对情感的需求等都有所不同。比如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且有强烈的探知欲,课程内容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还可以配合他们的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课本内容作深入设计,而小学生更偏向于感性认识,可以采用生活事、身边物、讲故事的形式设计课程。

(二)切合博物馆主题

既然是在博物馆的课程,一定要切合博物馆的主题,尤其是本馆馆藏,常设展览、临时展览、专题展览等的内容,展品内涵与外延的历史知识、生活知识等。内容和形式可以交叉叠加,即同一种藏品资源,可以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既适合低年龄的也可以适合高年龄的,只是形式内容深度不同。

(三)课程的可操作性

研学课程是学校以外的课程,更注重体验化,也就是课程设置活动性更强,不是学校课堂上单纯地听老师讲死板地记,更应该是“细听、观看、触摸、演绎、感受”立体化、全方位,从各方面不同的模式下进行的教育。在博物馆里可以是讲解员讲也可以是各专业专家讲,通过看展览触摸一些展品(文物复制品)等体验,动手参与,还可以通过游戏如角色扮演等获得情感度和趣味性。

图1 “我是宋代小船员”——“南海I号”船员生活体验游戏

图2 孩子们展示手中的瓷器作品

图3 研学课程课件PPT——中国古代造船

(四)安全问题

博物馆的研学课程必须要考虑安全问题,这里主要指人身安全、文物安全问题。博物馆是一个人员比较复杂的场所,参观的观众来自世界各国、全国各地,因此也是一个安全隐患系数较高的地方。在课程的设置中必须要把安全问题考虑进去,比如设置的游戏,低年龄的孩子会不会存在摔伤可能、用到的道具会不会对孩子造成身体伤害;如果是文物修复的场馆,孩子们的近距离观赏甚至是触摸体验是否对文物安全造成威胁。

三、研学课程讲师的业务要求

一堂或一项研学课程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课程设置的内容是否精良,还取决于这堂课讲师的素养和业务技能是否纯熟,因此对博物馆研学课程对讲师的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讲师并不仅限于讲解员,还包括从事藏品、考古、文物修复保护、陈列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

博物馆研学课程的讲师与一场展览的讲解员不同,在熟练掌握博物馆馆藏、展览等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学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书本内容,另外,研究少年儿童心理学也是很有必要的,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知识程度、理解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对授课的方式及时改进,使用精练的文字、准确的语言表达,为孩子们答疑解惑,达到因人施讲的效果。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而“南海I号”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证之一,如何利用好这个特殊资源,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习和传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将是对博物馆研学课程开发的新考验。

四、“南海I号”的课程资源概况及课程设置样例

(一)“南海I号”资源概况

“南海I号”是一艘沉没于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的南宋时期的古沉船,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较早、体量较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远洋贸易商船。由于沉没的地点位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因此它的发现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同时,对它的整体打捞也展现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水下考古界的影响。

截至2019年底,“南海I号”出水(出土)了18万多件文物,包括陶瓷器、金银器、漆木器、铁器等,其中数量最多的陶瓷器为研究南宋历史特别是陶瓷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材料,同时出土的大量的、种类丰富的生活器物,也为我们提供了800多年前南宋社会生活的实物例证。而“南海I号”船体本身也凝聚了南宋乃至宋代时期高超的船舶制造、航海等技术,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研究和复原海上丝绸之路史的重要实证。

(二)课程样例

利用“南海I号”的出土文物及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开发各种研学课程,尝试把这些课程采用菜单式模式化,学校、旅行团等可以根据孩子本身的年龄段、需求从课程内容、时长进行选择。如主选课程+副选课程的模式:某学校团体选择的是1+A+B=40+20+20,该次研学课程用时80分钟。

?

?

博物馆的研学课程后,研学小册子、课后感和研学问卷是必不可少的。研学小册子和课后感可以让孩子巩固知识,问卷则是对博物馆研学课程的效果评估,收集孩子、团队、家长给我们的反馈意见,便于我们根据需要作出调整和完善,达到研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教育效果。

图4 研学课程教育小册

五、课程效果及意义

一些家长和孩子参加上述部分研学课程后,对课程效果给予了肯定。这样的研学课程,对于当地的孩子来说,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而外地的孩子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把“南海I号”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设置为研学课程的主线和主题,能够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历史、中国的航海史和造船史、陶瓷史等,感受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伟大恢宏的中国水下考古工程。

“研学市场生机勃勃,要趁着这股劲儿让更多优质产品诞生,真正走到孩子的心坎里。避免走马观花、名不副实,找到博物馆研学旅行的‘正确打开方式’”。因此,如何利用好博物馆的特殊资源和它在公众心目中的独特魅力,精心设置研学课程,提升参与的中小学生的学识素养,达到素质教育和实践的目的,还需我们博物馆的社教工作者思考,并不断改进课程。

注释:

1 国家旅游局,研学旅行服务规范(2016.12.19)

2 引自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学军。

猜你喜欢
研学南海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南海明珠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北海北、南海南
美军濒海战斗舰又来南海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南海」——歴史、国際法尊重を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