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评
梅州地处粤东北山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传统乡村社会基本延续。近年来随着村落人口外流增多,传统村落“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但因为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固守,传统村落基本保持完整,村落宗族、民俗等活动依然延续。先后有6个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40个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有8个村镇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57个村落被评为广东传统(古)村落,这在广东全省各地市中是数量最多的。为让读者感受梅州古村古镇古村落的风采,本栏目将陆续刊出梅州市各县区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传统(古)村落,敬请期待。
寨顶巷位于五华县河东镇水寨大桥东桥头,是典型的客家封闭式围寨。2012年入选“广东省古村落”名录。
据《长乐县志》载,明隆庆年间,苏继相等民军活动频繁,贡生周勋为加强防御,便“毁己屋砖石,鸠众筑立水寨楼堞,峻整似城。”这里所提及的“水寨”,便是寨顶巷村的建村来历。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古寨顶巷村为封闭式围寨,紧靠琴江岸边,三面临水,一面是洼地农田。因为这样的格局,才凸显“险固足恃”。虽然当年周围的围寨多处被攻破,但古寨安然无恙。明朝的周遵、清朝的李逢祥等,均依此处御寇有功,受到地方人士的拥戴。
寨顶巷村设南、西、北三门。南门楼上筑有一座砖瓦构造的悬山庙,供奉圣母娘娘,即妈祖。
水寨南门楼天后神像
门楼内筑数十座民宅,皆为上三下三布局,每栋占地300-500平方米。沿着石板路右拐,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刘氏祖屋,墙壁屋檐用的是封火墙,屋檐外延颇有讲究,不用木材用青砖以犬牙状伸出托住瓦面,据说如此讲究是出于防火考虑。该古屋为上五两廊三天井四斗池,正门为“凤”字栋,具有浓厚的中原传统民居特色。
穿过横巷道,沿着中间的石阶左转就是玉公祠。相传玉公祠风水为“狮形”,正门两侧有两个圆形的窗户,据说这就是正门两侧的狮眼,狮尾在铺背岭。民间口传,在今水寨大桥下有石嘴,夜深人静时候,可以听到舞狮时的锣鼓声,十分生动逼真。又相传,玉公祠不能修整,如果修整,水寨墟就会火烧店。碰巧在1989年修后不久,1990年水寨墟就有店起火。
该村在古时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航运十分发达,出西门就可以乘坐大木帆船溯江而上至安流、龙村;顺流而下可至水口、梅县、潮州直到出海。从南门至北门长200多米的石板路是村民出入的主道,沿主道两侧,东面有三条横巷道,西面有四条横巷道,形成 “丰字”格局,使整个村庄既成一体,又各自相对独立,这种建造设计不仅考虑起到通风、采光、排水作用,小区与小区之间由南北向主道和东西向横道相隔,且便于防盗防袭击,村民出行也尤为方便。据了解,该村鼎盛时期有3000多人,现在仍有居民约300人。
寨顶巷村原有13姓,由于时代的变迁,许多姓氏已陆续迁走,现在仅剩周、留、李等4姓。寨顶巷村整个寨子氛围祥和、人际和谐。村里设有尝产(相当于现在的基金会),供祭祀及资助学童攻读。从古至今,不分姓氏,但凡是红白好事,各姓氏人都会到齐,没有大小姓的歧视区分。村民间均以“大哥”“细叔”相称,这已成为村里的规矩和惯例。由于村落多姓杂居,各姓氏的习俗自然揉合在一起很有特色,包括婚礼、从合年庚、会见、踏嫁场、挑红头帕、入洞房、闹新房等一整套礼仪,现在都能传承有序。
正月十五元宵周氏迎灯会,是寨顶巷村较为独特的传统特色节目。相传灯会是七世祖周瑄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8)倡议发起的,至今延续。每年元宵迎灯会,周姓族人倾巢出动,就连出嫁的女儿也都会回来,返家时带灯回去。整个水寨墟万人空巷,非常热闹。
在农历三月二十三,南门天后圣母生日,有迎古事、安龙、出巡游行等活动。迎古事的时候,敲锣打鼓、舞狮,还有五六个精心装扮的年龄在15岁以下的“古事妹”,一个“古事妹”由4人一组扛着。古今流传山歌:“年年三月二十三,古事迎到铺背岭;阿哥着身白卦里,阿妹着身士林蓝。”白卦里、士林蓝是当时很时髦的衣服,不难想象当时的盛况。
目前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都还过节。节日氛围相当浓厚,每年各地宗亲返乡过节,参与人数达千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