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ICH)作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再现,一直发挥着知识传承和文化赓续的作用。以记忆的形式保存着的ICH如何使其与历史上保持一致性?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ICH时一定要注重本真性保护原则。本文重点阐述了为什么要注重ICH保护过程中的本真性保护原则。
关键词:ICH;本真性;原汁原味;非遗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7-0-01
一、引言
卢尔德·阿里斯佩说人类所有的成就都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ICH)。因为正是思想、欲望和利益驱使人们创造有形或表现性的遗产。而大多数ICH都是长期的历史经验,换句话说,ICH即是“原生艺术”,是人类在历史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草根艺术,是与地方社会传统密切相关的民俗艺术,对立着当地历史传统和社会记忆的结构特性与一方民众的心理需求。对于当今的ICH保护来说,就需要在保护ICH过程中体现“传统文化存续”的文化追求、文化认同和文化心理。
拉比若曾经说过:“与文化概念相对应,人们认为时代或纪元有一种统一性,可以将实践和经验的不同领域捆绑成一个整体,即使不是天衣无缝,至少也是前后连贯”。在今天,“前后连贯”并是历史与今天前后是一致的,是未经更改过的。ICH保护就是保护ICH的本真性和一致性:即能否将祖先所留遗产原汁原味继承下来,能否將祖先所留遗产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二、ICH原真性保护的重要性
在ICH的保护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特定遗产对象的过往历史传统和文化接续价值,因为文化保护只能通过维护和延续一种文化的价值、信仰和相关活动来实现。所以保存文化背景和相关活动也是同样重要。
ICH的核心内容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展现在世人面前都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有形物品。无论舞蹈还是音乐,最后呈现的都是有形之物。于是人们在欣赏时,大部分都是零互动,即人们只是看来一场节目而已,就跟欣赏了一场现代舞或音乐会一样没有区别。但事实上,这些舞蹈的动作和音乐旋律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这些故事并不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如何让受众参与其中,感受这些文化与历史?通过与这些无形内容的情感互动,才能让我们在ICH保护过程中明白应该怎么样去做。也只有有了与音乐、舞蹈等无形内容的情感互动,才能原汁原味地完成知识的传递、未来的传播和这种智慧的传递。没有这些机会,具有文化意义的传统和习俗就会消失。这一点从对失落文明的非物质遗产的有限了解中可以看出,比如古希腊音乐和我国本土音乐表演《昆曲》。
而本真性“原汁原味”,只有做到“原汁原味”保护ICH才能保护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进而维持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作为一种人类进程,反映了世界上所有群体的文化亲缘关系。文化的独特性来自群体的深思熟虑,有意识的选择,即通过对其他群体的某些方式进行自我界定,从而获得一种身份。保证“原汁原味”地保护ICH,才能认同其历史认识价值性、文化价值性、艺术价值性、科学价值性和社会价值性,才能认可其对于特定地区中特定民族所产生的具有该民族特性的族性文化的价值。
所以,在当今对ICH采纳各种方式进行挖掘、认定和保护,就是为了能够在将来实现该遗产对象的活态存续。
三、在ICH保护过程中如何做才是原真性保护
苑利老师在其著作中对ICH保护反复强调的是活态保护原则和本真性保护原则。对ICH实施活态保护即是通过对ICH传承人的保护来实现的。他以为文物自己不具备传承一个民族或地域优异文化传统的功效,而判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历史上所缔造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手艺与技术是不是传播了下去,根据的不是有文物多少,而是可否以活态的形式完整地传承下来。而能活态传承这些技术或技艺的并只有ICH传承人。换句话说,也只有非遗传承人以活态的形式原汁原味的传承ICH时,才能够保证非遗的本真性。这个时候的ICH才真正具备了它能代表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资格,而且这个历史与文化是未经改良的,是前后一致的。所以,非遗传承人在保护和传承ICH中对于非遗的本真性来说它的重要性是非常大的。
四、总结
在历史上,ICH一直发挥着知识传承和文化赓续的作用,它的功能是历史的记忆保存。所以ICH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历史,在ICH保护过程务必一定要做到“原汁原味”地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晓蕾.地方社会变迁与民间音乐传承的嬗变——以鲁西北地区临清架鼓为例[J].民俗研究,2019(1).
[2]拉比诺 著.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M].高丙中,康敏 译.商务印书馆,2008(1).
[3]徐佳.浅论语言及音乐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1).
[4]孔庆夫,宋俊华.论中国ICH保护的“名录制度”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18(7).
[5]苑利 著.民间文艺: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8-1.
[6]苑利 著.中国非遗保护的启示[N].光明日报,2014-2-8.
[7]夏斯涵,王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途径研究——以滁州地区为例[J].住宅科技,2020(3):37-42.
[8]杨璇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J].神州,2019(22): 21-21.
作者简介:莫灿,男,汉族,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美术、ICH保护与传播。
课题项目:2019年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与民间美术的创新创业课程与教学研究》 (项目编号:2019JG24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