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抗战:“中国人从中学到的,还很有限”

2020-09-03 11:21王华震
南方周末 2020-09-03
关键词:先辈兵器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

◀上接第20版

席康在挖掘兵器历史的时候,就遇到了史料短缺的问题。“国民党军装备的资料、图片,很多都保存在台湾,这边很难找到。”他说。通过购买台湾的出版物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像火炮的口径、射速、炮弹的重量等细节,他只能在网上发帖求助台湾的网友。

“那边的朋友都会扫描下来发给我。他们都非常热心。”席康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就这样,“抗战直播”中关于兵器的微博,很多都是两岸合作的产物。“他们对正面战场的研究比我们要深入。”

钱寅浩的战史史料则要综合参考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日本方面的研究。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战史部的前身)于1966年至1980年间编纂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官方战史,共102卷,里面包含了大量中国战场的史料。其中的第55卷《昭和十七、八年の支那派遣军》就是钱寅浩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由于姜涛播报的是战史与兵器之外的内容,包括外交、政治、社会,甚至与战争有关的文艺活动,他就把收集史料的重点放在当时人们的日记、传记和报刊。“《申报》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史料来源。”他说。

如果遇到难以裁断的史料,“我们会把各方的记载都发出来,让网友自行判断。”席康说。三人的碰撞不仅基于史料来源的不同,更来自史观的差异。

“没有吵过架,互相讽刺是有的,但都是开玩笑的。”姜涛笑着说。有一次,姜涛发了一段蒋介石的日记,钱寅浩表示反对,认为蒋介石的日记中很多想法都只是想法而已,最后都没有落实,被学界戏称为“日记抗战”。姜涛则认为,就算只是想法,抗战领导人的想法也是重要的,这种想法也是事实之一。“你不要把读者当成没有分辨能力的人。”

“即使观点不同,只要目标清晰,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合作。”姜涛对钱寅浩的这一观点持保留态度,但他把三个人的合作比喻为“统一战线”:“在一定程度上,和抗战的时候一样,各个不同的利益集团,都能够达成一个统一战线。我们也是一样的,大家看到的共同的敌人,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做的事情是求同存异。”

“即使在最晦暗的时刻,先辈们都没有放弃理性”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抗战直播”第一次“出圈”引起大量关注,当时他们的粉丝数突破69万。

粉丝多了之后,各种激烈的言辞随之而来。有些人骂他们偏心国民党正面战场,有些人骂他们偏心敌后战场。姜涛几乎没有回应这些骂战。

“我跟姜涛约定了,只要评论里边没有出现人身攻击,我们尽量不删、不拉黑。”钱寅浩说。

加入这项行动之前,席康的主要兴趣在于西方的军事兵器史,如二战时期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兵器。“对中国抗战不是很关注,因为它让我觉得压抑和屈辱。”但参与这个行动之后,他对抗战的认识在逐渐地转变,“慢慢地发现这里面是有很多启发的。它不单单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而且是直到今天也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骄傲和教训的历史。抗战让我们凝结成了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国家的工业化、国家建设,租界主权的收回,都在阅读抗战之中让我得到启示。”

“中国人从这么一场巨大牺牲的战争中学到的东西,还是很有限的。”比起屈辱感,姜涛更看重的是反思,“整个民族它往前走的时候,需要有一种燃料去推动你往前走,这个燃料就在历史当中。但是我们从这段历史当中得到的东西,抗战神剧居多,这个是需要反思的。”

《我们为何直播抗战》这篇文章被置顶在“抗战直播”的微博页面上,里面写道:“我们直播抗战,并非为了鼓动仇恨等负面情绪,而是想适度唤起遗忘,当我们时刻牢记祖辈们蒙受的苦难、恐惧和屈辱时,当我们体味祖辈们是如何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抛弃前嫌,实现民族和解时;当我们目睹着祖辈们是如何从容慷慨地走向死亡,以身体为这个国家献祭之时,我们对现实会有更加理智和成熟的思考。”

三个人合作了八年,但在政治观点上,谁也没有说服谁,“我们三个人的立场都不一样。”姜涛说。2020年9月2日,“抗战直播”落幕的时候,姜涛特地在总结性的长微博《致抗战直播的关注者》中提到了理性和宽容。“即使在最晦暗的时刻,先辈们都没有放弃理性。深入思考的力量抵消了武器装备甚至国力的劣势,从战略上压制了凶残的侵略者,用持久战以空间换取了时间。”

“年复一年的牺牲,并没有让仇恨遮蔽了先辈们的心灵,他们始终尊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血战的杀戮中保留下宽容。”姜涛认为正是宽容造就了伟大的抗战,因为宽容,“先辈们不仅得以战胜对手,而且得以超越自身”。

(完整版见南方周末App)

南方周末记者 王华震

2019年,山东省潍坊青州市云门山街道孟家小学的学生们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4周年活动。视觉中国❘图

★“年复一年的牺牲,并没有让仇恨遮蔽了先辈们的心灵,他们始终尊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血战的杀戮中保留下宽容。”姜涛认为正是宽容造就了伟大的抗战,因为宽容,“先辈们不仅得以战胜对手,而且得以超越自身”。

“七月之第一周中,击沉、击伤日舰33艘,海空封锁已使日方围困待毙。”

2020年7月7日,微博账号“抗战直播”发了这条微博,来自1945年7月7日的一份美军战报——当时已经是全面抗战爆发八周年,胜利曙光在望。发微博这天,也是“抗战直播”八周年。

从2012年7月7日开始,“抗战直播”采用与75年前的每一天同步对应的方式,将抗战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展示给当下的网友。全面抗战长达八年,“抗战直播”也一天不落地“直播”了八年。

“今天是1937年7月7日。”这是“抗战直播”在2012年7月7日发出的第一条微博,也是这场历史穿越之旅的开始。这条当时默默无闻的微博下面,如今聚集了很多八年后才关注它的新粉丝,他们翻了781页,才翻到这第一条微博。从2012年7月7日到2020年9月2日,接近三千天的日子里,“抗战直播”发了三万五千多条微博,平均每天要发12条左右,内容包括战况、国际形势、武器介绍、领导人日记……

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日本与同盟国签订《日本投降书》,日本正式投降。这意味着,2020年9月2日是“抗战直播”的最后一天。“关注了整整八年,终于等到胜利。”一位老粉丝在回复中这样感叹。

“如果你要坚持,那我就陪你跑一次”

“我们都需要一点运气。”姜涛说。花八年时间逐日直播抗战过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开始谁也拿不准这件事能不能持续下去,“八年,微博会倒掉吗? 我们会出现健康问题吗?”

“现在看起来,运气站在我们这一边。我们都好好的,微博也好好的。”钱寅浩是姜涛的朋友,也是“抗战直播”的主理人之一,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触动姜涛发心去做这件事的,是抗战中的一个小故事。2011年11月,姜涛在余世存的书《非常道》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1938年,中国军队屡败屡战,一位无名军官接受采访。记者问:“抗战胜利时,您会做什么?”

“那个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场战争中,每个军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姜涛说自己是个很理性的人,但那一刻他受到了震动,他想找一种方式去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那时候正好在推特上看到一个做二战直播的账号,我感觉这个形式挺好的。”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钱寅浩也对战争史感兴趣,他们还是上海交大MBA项目的同学的时候,就经常上学校的BBS,在论坛上纵论古今战史。“那时是21世纪初,学校BBS方兴未艾。”当姜涛找到钱寅浩说要做这件事的时候,钱寅浩觉得好是挺好,“但能不能等年纪再大一点?”

他们都有忙碌的本职工作,钱寅浩担心业余时间无法处理庞杂的史料。但在姜涛的坚持下,他还是答应了。“做八年是不是?如果你要坚持,那我就陪你跑一次。”钱寅浩回忆。

每周,他们要花掉周末大约十几个小时来整理、编辑史料,然后用皮皮时光机(一种第三方微博管理应用工具,可以用来定时发布微博)定好接下去一周要发布的内容和时间线。“我们会对史实进行一些核对,交叉比对一些重大的事件,我们相信说实话不会有问题的,事实证明也是这样。”姜涛说。

除了钱寅浩,姜涛还找了另外一位合伙人。但是这位合伙人在第一年退出了。姜涛回忆:“播到‘南京大屠杀之后,有一个伙伴情感上比较脆弱,他没办法坚持,就退出了。”

残酷的战争史料考验着深入到历史最细节的三个人。“查阅史料的时候,感情上确实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姜涛说。他回忆起某次日本军队封锁了长江口,国民政府的抗议理由“竟然是封锁了之后会给英美的船只进出造成不便”。这种屈辱感是他们在整理史料的时候经常遇到的。

2013年6月,姜涛又找到了一位曾经也在交大BBS上认识的军事爱好者席康,重新凑成了三人组合。

席康的专长在于兵器知识,他从小学六年级时就对军事知识很感兴趣,多年来订阅《兵器知识》《舰船知识》等军事武器杂志,后来还给一些兵器杂志供稿。最重要的是,席康也和姜涛一样,性格理性、冷静,能够承受强大的情感冲击。

“我们三个人的性格其实差不多,都很理性。”姜涛说。钱寅浩从事金融投资,席康在外企担任财务工作,姜涛则有自己的创业公司。具体的发布内容的分配上,席康主要发武器相关,钱寅浩侧重战史,姜涛则发布其他与战争相关的内容。相同的志趣爱好,最终使三个人汇聚成坚持了八年的“抗战直播”。

“两岸合作的产物”

尽管“抗战直播”的灵感来自推特上欧洲人做的“二战直播”,但是姜涛也承认“他们做得比我们要好”,由于欧洲战场的资料保存与公开做得更好,各种日记、档案的发掘与查阅相对容易,所以欧洲博主的叙事口吻现场感很强。

▶下转第18版

猜你喜欢
先辈兵器南方周末
不忘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日本校园里的“先辈”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精致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