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夜莺颂》看济慈的死亡观

2020-09-03 02:16欧阳静
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
关键词:济慈

欧阳静

摘 要:约翰·济慈对于世界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诗人,他的诗作风格更加偏向于浪漫主义,因此他在浪漫主义诗歌复兴阶段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在济慈的诗作中,体现出的不仅是济慈心中的爱与美,也是死亡与死亡背后的价值,而在《夜莺颂》中就相对全面地展现了诗人济慈的死亡观。

关键词:夜莺颂;济慈;死亡观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5-0-01

本文主要围绕对《夜莺颂》的赏析来分析济慈的死亡观,济慈作为诗歌天才,其才气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对济慈的死亡观进行研究,其实也是在追寻其存在的本质价值。

一、济慈与《夜莺颂》

(一)济慈的简介

济慈是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以充斥着浪漫主义和其个人情怀的诗歌而闻名于世,与拜伦、雪莱不相上下。在浪漫主义诗歌的复兴时期,济慈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他的才华不但被大多数人所认可,还为大多数人所称赞。但是虽然如此,济慈只在诗坛上活跃了大约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里济慈创作了大量浪漫主义诗歌,而这些浪漫主义诗歌不仅在浪漫主义诗歌复兴时代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对于之后的诗歌发展与诗歌创作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可惜天妒英才,济慈于1975年出生于伦敦,却于1821年与世长辞。济慈家庭背景复杂,韶华时就能为社会、为世界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不难想象,如果济慈的生命能够再延续一段时间,济慈又会给世界带来怎么样的震撼。

(二)《夜莺颂》的创作背景

在济慈的父母相继离世之后,1818年,济慈的弟弟也离开人世,而济慈自身的病情也急转直下,与此同时,济慈开始受到一些权威杂志的打压,与爱人的感情也难以维系。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济慈的身体和心灵逐渐难以承受,折磨和痛苦成为了济慈那一阶段生活的主旋律。而济慈似乎也有所意识,自己剩余的时光所剩无几,所以加快了创作诗歌的步伐,并且抛却俗世眼中的爱与美,对死亡也进行了更加深层次的解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济慈是坚韧的,即使面对这样的困境,济慈也没有放弃诗歌创作,更没有放弃提升自我。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济慈就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虽然如此,死神也一直在威胁着他的生命,他摆脱不了死亡的阴,更无法抗拒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命运。而在这一时期,济慈创作了《夜莺颂》,《夜莺颂》所体现的不仅是济慈在那一阶段的思想和心态,也体现了济慈对死亡的哲学思索。在《夜莺颂》中济慈也透露出内心深处更加矛盾的思想,一方面济慈留恋人们生活的世界,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延续下去,但是另一方面,济慈又认为死亡能够带领自己摆脱痛苦,在济慈的眼中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二、《夜莺颂》所透露出的死亡观

在《夜莺颂》中描写了诗人在听到了夜莺的歌声之后,开始产生各种各样奇妙的幻觉,而这些幻觉体现的并不仅是指诗人所幻想看到的场景,也是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以及诗人当下正处的困境。在诗人充斥着浪漫主义的幻觉中,更加触目惊心的展现出了人生的残酷。越美丽的东西在破碎之后越会令人难以接受和痛苦。而对于诗人而言,这无疑也是他现实生活的缩影。他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在渐渐远离自己,而自己的生命和活力也在渐渐流失,他的生活就是破碎掉的美丽的梦,带给他的失落和痛苦只会在回忆中不断增强。而在诗歌中,夜莺就是诗人,诗人就是夜莺,诗人内心的彷徨和痛苦也是夜莺的处境,通过夜莺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诗人对浪漫主义的追求,从这一方面体现出的是诗人对于世界还抱有一定的幻想。也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能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美好。而在另一方面,诗歌中也暗喻了在人死后将去的那个世界也是安静的、安心的,也是美丽的、芬芳的。从这一角度去看,虽然对于死亡诗人并没有太大的畏惧感,反而有着几分心生向往。因为在这时诗人已经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就要走到尽头,死神已经向他发来请帖,而死亡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通知,并且由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太多的折磨和痛苦,诗人也想借由死亡将这些痛苦消散了,让自己心归安处。因此在詩作中,诗人对死亡用了非常多的赞美之词,在诗人的眼中,死亡是温馨而快乐的。而在了解了这两方面诗人的想法之后就可以看出,诗人内心还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留恋现实世界,一方面也向往死亡后的那个安静的、温馨的世界。但是诗人也明白,美好的事物是短暂的,也是虚无的,只要诗人在现实世界回首就会发现,一切都只是短暂的存在。

三、结语

济慈在《夜莺颂》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死亡的思考,对美好世界的留恋,并试图通过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幻想,摆脱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悲惨境遇。但是同时济慈也知道死亡也许才是他唯一的归宿。他内心深处又埋藏着痛苦的种子,他内心深处对自我的折磨以及痛苦,在美好的幻想下也无所遁形。在幻想现实世界的美好的同时,他也对死亡世界产生了美好的幻想,认为死亡能够带领自己远离痛苦。而是济慈矛盾的心态以及济慈对于死亡的看法,就是《夜莺颂》的主基调,但是在最后也表明了,无论诗人的心态如何,死亡都是他最终仍然需要面对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冶良.济慈爱的困惑[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76-80.

[4]罗益民.济慈颂歌的感性美[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28-34.

猜你喜欢
济慈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在长影,被击中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西班牙台阶:罗马的济慈
《夜莺颂》写作技巧及主题表达
济慈的诗歌美学及社会政治意识浅谈
济慈与李贺诗艺对比分析
迷幻之美:济慈诗歌中的罂粟意象
浅析济慈的消极能力说
静谧之秋成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