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金”色调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2020-09-03 02:13王晓倩贾小喆
传媒论坛 2020年12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

王晓倩 贾小喆

摘 要:《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姜文的个体微观视角呈现了在北京胡同里部队大院中那一代青春少年们的集体记忆,整个影片呈现暖黄怀旧的黄金色调,带着理想主义和文艺色彩。本文从身份认同的视角,探讨姜文通过使用“怀旧金”色调来回忆青春生活的同时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怀旧金;青春怀旧;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2-0-02

身份认同是个体通过社会环境确认自我身份,找寻他们所属的文化和文化群体的归属感,更是自身赖以确认自我及彼此的身份认同。《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一部怀念青春成长故事的影片,运用暖色和黑白的对比色调方式,展示了过去的温暖与现在的孤寂。暖黄色调的呈现表面上看起来是对青春的回忆,但内涵无疑不渗透着身份认同的建构,不仅是姜文对于自我身份的追寻与认定,同时还有那一代青少年对于有着特殊年代的青春记忆的认同观念。

一、重构“金色回忆”传达身份认同

张宁、何潞申在其《数字调色的艺术》著作中清晰的界定了以充满阳光的金黄色调为主,明快鲜亮的“怀旧金”,能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气氛并勾起人们的回忆。英国实验心理学家C.W.瓦伦丁提出的“一般联想”也证明了“我们意识到但又不依赖于自己特殊经验的联想,是大众化的共同联想”,从而这种拥有着光芒四射的魅力的金黄色“怀旧金”往往让观众联想到太阳的颜色,给人带来温暖与幸福。

姜文为了营造回忆里温暖的感觉,在影片中采用了大面积的金黄色色调,并表示在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前,他脑子中就有了对于影像色调的选择,他过往的回忆带给他的就是一种自由的充满朝气青春的感觉。姜文的大院生活成就了他的青春,把他从小到大的成长记忆注入到他自己的电影中,以个人化的创作视角重构对于他青春的历史镜像,同时有相同青春记忆的人也因此在不断叙述的过程中得到了重构。

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认为“黄色代表的是我们人生的第三个阶段——青春期,这时人的自我意识出现。”影片中暖黄、柔光的影调把观众拉回那段关于青春的日子。青春正是人格的塑造期,处于青春期的马小军他们扯皮、打架、恶作剧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在拉康的镜像理论当中,青春期在对于自我身份的发现就更多地依赖于其走向社会化的成长步伐,而这种成长相当一个重要的表现就在于青春崇拜的展开,一直飘荡在马小军成长路上的崇拜之一便是暴力。

在昏黄偏黑的路灯下,马小军约着伙伴去打群架,他一砖头打破别人的头,流出的血给人以暴力和血腥的感觉。俄国艺术理论家康定斯基说:“黄色是典型的大地色。它从来没有多大深度。它刺激、骚扰人们,显露出急躁粗鲁的本性,随着黄色浓度的增大,它的色调也愈加尖锐,犹如刺耳的喇叭声。如果我们用黄色来比拟人类心境,那么它所表现的还不是精神病的抑郁苦闷,而是其狂躁状态。”在长时间对于黄色的注视中,让我们感受到马小军心中的不安与焦躁,乃至以暴力的呈现,而这是他对英雄崇拜的开端,在成为英雄的认同中给予自己满足。

在对于青春暴力的呈现中影片都被刷上一层金黄色的光影,这种强烈的光影中驳杂着对于回忆的不确定性,正是这样的不确定为记忆主体提供了一个用于幻想的开放空间。当观者看到那段昏暗暖黄、如梦境似的“血性”场景时,自己相关的经历会被唤醒,有过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人都会被这些情节带入其搭建的图景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时有着与姜文生活轨迹极为类似的部队大院的生活经历的人,他们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记忆就都被唤醒了,在制造出的镜像中找寻自我。

二、“金色幻想”映射身份认同

向一个为社会认可的理想主体靠近,在马小军成长路上的不仅有对于暴力的崇拜,还有对性的崇拜。对性与爱情的幻想是在描述青年一代关于身份认同的构建和追求过程中的主要内容,而青年个体对于自我的发现是找寻身份认同的前提。

马小军是在溜门撬锁时无意撞见了米兰的照片开始对异性崇拜的,那张带着纯情微笑的面孔让他难以忘怀,在那明艳的暖黄色调中他处于青春躁动期对性的朦胧的需求就有了依托。在马小军进米兰家里的几场戏中,导演都用了超强的暖黄色调,正午时分,米兰欢快地拉着手风琴,马小军在充满温阳光的房间里翩翩起舞,对于明亮的黄色长时间注视很容易产生心烦意乱的效果,是刺激的、骚动的,也正表现出了他躁动不安的内心映射。马小军对于爱情的迷狂及遇到爱情的懵懂与困惑,都在电影中赤裸裸的暴露在灿烂的阳光之下。

在精神成长过程中,社会、群体的拒绝承认主体位置的心酸就是一个人真正长大成人的标志。最后在太阳的照射下,他穿着红内裤跳入泳池,被众人摁在泳池里出不来,自我被社会關系所囚禁,马小军完成了成人礼。这时太阳依旧在高空挂着,充满了青春的躁动与渴望。为了实现社会化,个体走过自我的步步蜕变后,形成自身的社会文化身份。

歌德把大红、橘红、橘黄等色彩称为积极的色彩,并带有一种“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和努力进取的态度”,不论是暗黄背景下的约架,还是遇到爱情时的明亮,在青春下的“男儿血性”以及冲动之下的性行为,这些正是处于青春期荷尔蒙分泌最旺盛时期的少年们的生活,是精神成长的过程,姜文真实的为观众描绘出了“文革”时期那一代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对于爱情的青春期遭遇。这一时期是姜文那代人心目中最美好的青春燃烧的岁月,在这镜像的双重映照下,对于观众又何尝不是一种映射?

三、“金暗对比”彰显精神认同

故事通过一段时间的流动来塑造人物的生存状态是任何电影都会做的,目的是为了引发观众心理上的共鸣或者抗拒,进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电影艺术家会创造性的在彩色影片中运用黑白影像,黑白影像被用作当下的时空,彩色代表过去的时空。影片中导演用黑白、暖黄光影来区别现在和过去的时空,通过描绘时间的流动来引导观众进行身份认同。

影片结尾用黑白呈现出马小军他们成年后对于青春的沉寂、人情淡漠,来激发观众的复杂思绪。中年的他们戴着黑白墨镜,太阳已然不见,暴力、冲动、性都不在了,坐着豪车、喝着洋酒,坐着车不停地在桥上桥下打转,没了太阳就没了方向。导演选择用黑白色调来呈现他们成年之后,从当年一个个愤世嫉俗的少年变成了如今没有“自我”的中年人,这种落差正是姜文想表现的。如今的马小军们看似都成了成功人士,但是他们只能在黑白的生活里怀念曾经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回首过去时空却充斥着高纯度的温暖柔和的暖色,朴实温馨。明度低的色彩给人凝重的效果,在讲述马小军姥爷自杀以及父母结合不易的时候,在火车车厢里是偏黄暗黑的环境氛围,若画面中的色彩以明度低的色彩为主体,则给人以厚重之感,表明人们生活在秩序缺失和政治高压的双重笼罩下,表现出大人眼中的世界是灰暗的。而明度高的色彩给人以轻快的感觉,若画面中明度高的色彩为主体,则给人的感觉就很明朗。虽然大人们忙着“闹革命”,但对于马小军这些懵懂的孩子们来说,这群小孩并未感受到外部世界的纷扰混乱,给他们带来的是个性和思想的解放,多彩又矛盾的青春,所以他们的世界是暖色而明亮的。这样的色调也与姜文他们这群身份特殊的大院少年在“文革”时期的心情是一致的。“群体认同,作为一个集体,可以认为本群与某个社会、某种文化或某一更大群体具有同一性”,作为第六代导演的姜文,他通过明亮的暖黄色营造出属于他们的颜色,让人感觉似乎回到了从前那段在别人记忆中灰冷的岁月,在他们的记忆中却是泛着淡黄暖色调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是他们这个群体对于青春美好生活的集体诉求,在还原的记忆中寻找精神依托。

正是因为这些少量的黑白画面,与年少时期的画面色彩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人们越发的留恋自己的青春岁月。在这种残酷现实对比下,描绘出那个年代的青春美好、纯真朴实,从而引发观众共鸣,这时身份认同在“时间意象”中具象化。

四、结语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整体风格给我们的感觉是明亮的黄色,很明显的带着姜文个人的主观情绪,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过去那个年代轻松愉快的回忆,成功地实现了姜文对“文革”记忆的个人化书写。

参考文献:

[1]祁佳佳.解读青春电影中的身份认同——以电影《左耳》为例[J].大众文艺,2017(2):200-201.

[2]李迅.《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分裂的叙事背后[J].当代电影, 1996(01):60-62.

[3]袁靖華.《阳光灿烂的日子》:男性成长的经典演绎[J].电影评介, 2006(21):37-38.

[4]汪红红.《阳光灿烂的日子》对电影声画的突破与诠释[J].电影评介,2016(21):41-43.

[5]原慧.造自己的梦让别人醒不来——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0.

[6]郝俊杰.从关联理论看《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字幕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7]佘艳玲.论意识流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2015(004):14-16.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
无间地狱中的“泣儿”
试论中美体育电影中的身份认同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曲艺传播与身份认同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英语专业定向生交友圈子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