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配合耳穴压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2020-09-03 13:06谢红英张兆英
光明中医 2020年15期
关键词:耳穴原发性子宫

谢红英 张兆英

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其中原发性痛经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可高达30%~80%,疼痛常集中在下腹部,呈痉挛性发作,严重者可表现为腹痛难忍、四肢厥冷,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1]。目前西医对于原发性痛经多采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但该法只能暂时止痛,药效过后患者易复发,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为此,本研究采用中医疗法,将少腹逐瘀汤配合耳穴压丸应用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年龄18~34岁,平均(24.06±3.21) 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年,平均(2.78±0.63)年。对照组年龄18~35岁,平均(25.11±3.14) 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7年,平均(2.86±0.56)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年龄>18岁;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且经辨证属寒凝血瘀型;月经周期规律,周期为21~35 d;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继发性痛经者;合并有盆腔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合并有严重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所有患者给予少腹逐瘀汤治疗,方药组成:小茴香10 g,当归10 g,川芎10 g,延胡索10 g,没药10 g,赤芍10 g,官桂10 g,蒲黄10 g,五灵脂10 g,干姜6 g。同时根据患者症状进行辨证,其中月经伴血块者,加熟地黄、鸡血藤;经行乳涨者,加乳香、川楝子;经行呕吐者,加砂仁、 陈皮。所有药物混合,水煎300 ml,分2次服用,1剂/d。患者从月经第1天开始口服,至月经干净,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3.2 治疗组所有患者给予少腹逐瘀汤配合耳穴压丸治疗,其中少腹逐瘀汤用法用量同对照组,耳穴压丸穴位选取子宫、内生殖器、内分泌、皮质下、神门、交感、肝、肾。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 cm×0.6 cm大小的胶布中央,贴敷于选用的耳穴上。每天于早、中、晚饭前半小时、临睡前用指腹各按压1次,力度以局部微痛发热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度为佳,避免压破皮肤,每次每穴按压60 s,胶布每3天更换1次,双耳交替。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4 观察指标①中医症状评分[2]。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将症状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小腹坠痛、乏力、恶心呕吐、纳差、四肢循环症状以及其他症状,每个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程度,其中主症小腹坠痛分别计2、4、6分,余次症分别计1、2、3分。②疼痛评分。采用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总分10分,分数与疼痛程度呈正比。③临床疗效。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中医症状积分为0,且治疗后 3 个月经周期内未复发;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中医症状积分下降程度>1/2;有效:经治疗症状及体征部分缓解,中医症状积分下降程度为1/4~1/2;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④安全性观察。治疗过程定期检查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同时记录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软件,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其中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其中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例,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4 2组患者安全性比较2组患者治疗期间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且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在西医疾病机制中,原发性痛经主要是由于前列腺素过多释放,子宫平滑肌异常收缩, 导致子宫出现缺血、缺氧进而表现为痛经。而在中医理论中,原发性痛经可归属于 “经行腹痛”,病机主要包括“不通则痛”,冲任失运,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荣则痛”,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临床分型以寒凝血瘀型最为多见[4]。

中医疗法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其中本研究采用的少腹逐瘀汤源于《医林改错》的经典药方,方中选官桂、干姜、小茴香散寒止痛,温经通脉[5-7];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当归养血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活血化瘀定痛[8-10]。全方共奏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之功效,寒散血行,冲任、子宫血气调和,最终达到经行血畅, 治愈痛经的目的[11]。

中医外治法根据中医经络学说,通过直接作用于穴位经络,调整气血运行[12]。本研究中联合耳穴治疗,此法可通过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而发挥止痛作用,还可调整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轴调节内分泌系统,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缓解子宫内血管痉挛[13-15]。此外,在选穴方面,子宫调理气血,行气止痛;皮质下具有安神止痛之功;内分泌调节机体激素水平[16];交感是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的要穴。 另选肝穴疏肝理气止痛;肾穴调理冲任[17]。经内外法联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评分、疼痛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其中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无论单用穴位少腹逐瘀汤治疗,或是联用耳穴治疗,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通过2组比较显示,少腹逐瘀汤联合耳穴治疗的效果更佳,能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达到止痛的效果。且通过对2种疗法的安全性进行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表明在少腹逐瘀汤治疗基础上给予耳穴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综上,少腹逐瘀汤配合耳穴压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更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各种中医证候,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耳穴原发性子宫
子宫多了一坨肉——子宫纵隔
假如没有了子宫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子宫多了一坨肉——子宫纵隔
假如没有了子宫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