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徒制: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2020-09-03 07:05钟世娟
宜春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徒校企英国

钟世娟

(宜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此后陆续有三百多所地方高校成为了转型试点高校。然而几年时间过去,本科转型试点工作却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甚至可以说举步维艰。很多试点高校仍然在迷茫中犹豫观望。与此同时,职业教育领域的另一重大举措——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也同样困难重重,中职、高职学校的某些试点被人质疑是“看上去很美”。如何破解当前职业教育的迷局?从世界范围内汲取成功的经验,仍然是一条大家公认的捷径。但是他国的经验和模式到了中国,还有个适用性问题。如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德国双元制,一度被认为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典范,却因为“水土不服”导致在南京、上海等地的试点遗憾告败。历史的教训是: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仅要撷取在他国运行良好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更要注意他国的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社会状况等是否与中国有共通性,中国是否有能够成功移植的土壤。

“高等学徒制”是伴随2010年英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而出现并被关注的一种将学徒制培养与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相联系的职业教育新模式。高等学徒制的改革为英国的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以往学徒制和职业教育不受欢迎的尴尬处境,有望发展成为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柱。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英国推行高等学徒制的背景、条件,和中国社会有许多共通之处。把英国在实行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对学徒进行分级的做法吸收进来,将本科职业教育与英国现代学徒制中的高等学徒制培养模式相结合,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如果成功,将对破解当前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局产生重要作用。

一、英国高等学徒制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成效

事实上,英国社会长期受到“绅士文化”的熏陶,对职业教育普遍表现出轻视的态度。正因为此,英国从1993年即开始实施现代学徒制,但却一直受制于各种社会因素而未能充分发展。 然而这种局面在2006年高等学徒制试点出现后开始改变。这一年,空中客车公司(Airbus)、英国电信公司(BT)分别与包括高校、行业技能委员会在内的多家机构共同开发并投入运行高等学徒制教育项目。此后,高等学徒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尝试者。2010年卡梅伦执政之后,迅速出台多项措施力推高等学徒制,这成为英国高等学徒制飞速发展的关键力量。参与高等学徒制的企业、教育培训机构都可以获得政府的资金扶持。2011年,卡梅伦政府更为高等学徒制项目的开发成立高等学制基金(Higher Apprenticeship Fund),当年第一笔资金为2500万英镑[1], 以后逐年增长,2014-2015年已达1.15亿英镑[2]。由企业、高校等联合开发并实施的高等学徒制项目开始层出不穷,遍及各个行业领域,招生人数也节节攀升。

《英格兰学徒制教育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Specification of Apprenticeship Standards for England)2013年修订版正式将高等学徒制纳入英国现代学徒制的等级系统。高等学徒制被设置为四到七级的学徒层次。而此前的2011年,英国已全面实施统一各级各类资格证书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ualifications and Credits Framework,QCF),并与英国高等教育资格框架(The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in England,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FHEQ)建立了对应。从两个资格框架的对应来看,四到七级的高等学徒制与高等教育的C-M级平级。尤其是六级、七级学徒,相当于高等教育的本硕层次(详见表1)。高等学徒制一改以往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印象,获得了与普通高等教育比肩的地位。而从英国持续推行的高等学徒制项目实践来看,高等教育机构已经成为高等学徒制的主要实施主体。诸多高等学徒制项目都由高校和企业、行业委员会等多方合作研发及实施。2015年,英国更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高等学徒制——学位学徒制(Degree Apprenticeship)。学位学徒制是真正由高校和企业合作实施的学徒制项目,时间长至四年,学徒将在大学接受理论和技能培训并获得真正的学士或硕士学位。

表1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高等教育、学徒制的对应关系[3][4]

高等学徒制的实施,在英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以往的现代学徒制因为层次过低,多年来并不受学徒和雇主的欢迎。英国首相卡梅伦曾形容学徒制被英国社会视为“穷人的学历”、“高等教育的破落亲戚”[5],可见其长期以来的尴尬地位。而随着学徒制升级到高等学徒制,英国社会的态度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除了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开发高等学徒制项目外,参与高等学徒培训的青年人数也是突飞猛进,仅2013-2014学年和2014-2015学年的新入学人数就达到两万多。[6]同时,高等学徒制对社会的影响与日俱增。英国教育慈善机构萨顿基金会( Sutton Trust)2014年7月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对于就业的最佳途径,认为是高层次学徒制培训的英国民众超过1/3,而认为是大学的仅占1/5。[7]而很多企业也确实在引进人才时表现出对高等学徒毕业生青睐有加,高等学徒毕业生的雇佣率明显高于其他大学毕业生。[8]2018年英国公布《学徒制评估2017——学习者总结报告》及《学徒制评估2017——雇主总结报告》,报告显示高等学徒制的学员满意度很高,雇佣企业亦表示受益良多,实现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9]

二、我国地方转型高校引入高等学徒制的可行性

英国高等学徒制取得的成就令人振奋,更重要的是,高等学徒项目成为了联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通道。而当下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职业教育,恰恰最需要这样的通道。借鉴英国的做法,将现代学徒制升级,用高等学徒制培养模式与本科高校匹配,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如果成功,将对破解当前本科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局产生重要作用。从两国相似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及我国已有的基础来看,在我国引入高等学徒制是有可行性的。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背景与英国高度相似

当前我国构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求,与英国力推高等学徒制的社会背景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一背景的基本特点,是高层次技能人才短缺与高校毕业生失业率攀升之间的矛盾。

2016年,由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称: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技能型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愈演愈烈,高技能劳动力供需缺口日益扩大。[10]在中国向知识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渴求呈急速上升趋势。这其中,初级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虽然大但供给充裕,而中、高级技能需求却远远无法满足。2018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突破800万,2019年继续攀升,但很多企业却表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因为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大学毕业生 “高学历却低能化” ,不能满足企业实际应用需要。企业因此陷入“高薪诚聘”“无人问岗”的困境,大学毕业生则陷入“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这种求职者的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匹配造成的供求缺口,目前来看还将持续扩大。我国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正来源于这种持续扩大的高技能人才的供求缺口。

英国本世纪初以来面临的状况,与今日中国如出一辙。英国就业和技能委员会(UK Commission for Employment and Skills)曾经预测:到2020年,英国社会46%的工作岗位将集中于要求4级或4级以上职业资格的管理岗位、专业岗位和准专业岗位,对技能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11]为应对技能短缺问题,英国政府对现代学徒制改革寄予厚望。但由于学徒制层次不高(一直未能突破三级水平,相当于高中教育层次),迟迟不被英国社会接纳。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居高不下。据相关资料显示,英国2007届大学毕业生失业率为5.5%,2008届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增加到7.9%,2009届失业率继续增加达到8.9%,突破17年来的最高值。[12]2013年,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调查了约23万名2011、2012届大学毕业生,发现失业率仍然高达9%。[13]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失业原因,有英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因素,有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但更明显的是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缺失。 如2013年英国企业提供了大量招聘岗位,结果却有146200个工作职位由于申请者技能不够而空缺,占岗位总额的五分之一。[14]大批大学毕业生的失业与企业技能岗位的空缺形成强烈反差,显示技能的缺失已经成为英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致命弱点。正是在此背景下,英国通过联合政府主导的学徒制改革引入高等学徒制,开辟了一条解决高技能人才供求矛盾的新路。这一成功经验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积极创造条件借鉴尝试。

(二)发展职业教育的文化环境与英国极为相似

文化环境对于教育模式推行的影响,因中国效仿德国双元制未果而被注意。 德国有着重视技术人才、重视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因此德国的企业自觉提供培训岗位,学生及家长都对双元制青睐有加。而从中国社会来看,情况完全相反。 中国人广为接受的理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而读书的目的,就是摆脱生产劳动过上体面的生活。拜师学习技艺的“学徒”最多成为技术工人,无法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是考不上大学的差生的无奈选择。中国的企业,也没有培养技术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中国轻视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的文化环境,导致在德国运行顺畅的双元制到中国后处处受制。可见在借鉴他国职业教育模式时,文化背景是否相近应该成为一个重要考量。

英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文化环境,恰恰与中国极其相似。英国的文化传统崇尚自由主义和绅士文化,这使得英国民众都趋向选择培养高雅绅士的学术教育,对培养生产技艺的职业教育则表现出轻视的态度。如前所述,在英国开展高等学徒制项目之前,英国社会普遍对学徒制项目不感兴趣。高等学徒制,是在不利于职业教育成长的土壤里排除万难成长起来的。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改革被称为“供给引导型”,主要由政府一手推动,与德国的“需求引导型”有明显区别。英国当局从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开始,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普及“技能兴国”理念,以破除文化传统对学徒制的不利影响。而高等学徒制的设计,也考虑到了这些多方面的阻力。如由企业来主导高等学徒项目的开发,让项目更符合企业需求从而调动了企业积极性;源源不断给予企业及高校资金补助,解除了参与主体的后顾之忧;让高等学徒拿到相当于高等教育学士或硕士的学位证书,从而改变了学生及家长的看法。

英国的经验证明,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大力宣传是一方面,但一个良好的制度设计则更为重要。高等学徒制之所以能够一改英国社会对待职业教育的冷漠态度,是因为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成功协调和满足了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需求,适应了英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适应环境的制度设计,配合不遗余力的宣传,成功打破了旧传统,培植出青睐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观念新氛围。中国在当下的环境发展本科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借鉴吸收这样的制度设计以破解困局。

(三)已有的校企合作探索为高等学徒制的推行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各层次的本科高校,早已从教学、科研等需要出发在寻求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如与企业合作成立研究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而随着1999年以后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出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推动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广泛深入。为培养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经济发展及企业实际问题的本科人才,高校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大多数高校都意识到了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并在实践中大胆进行了多种尝试。而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的密切联系,也早已成为国家层面的共识。2005年11月,国务院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列入职业教育改革目标,明确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领域已有的多种探索及实践,构成了本科高校引入高等学徒制的重要理论及实践基础。高等学徒制也是一种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全程主动参与、密切配合的双主体深度合作形式。

但是,目前以地方本科高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探索,因未能调动企业积极性面临无法深入的困境。从各方的调查研究来看,企业缺乏积极性的根本原因,是其利益需求未得到满足。然我们虽知症结所在,却苦于没有良方。英国的职业教育曾面临同样问题。与很多中国企业相似,英国企业并不认为自身负有培训学徒的职责,不愿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英国政府为此采取多种措施激励企业参与,力推高等学徒制项目的开展就是其中之一。在英国的高等学徒制项目中,从项目开发到实施均无一例外突出了企业的主导地位,企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此外,企业对高等学徒制项目感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项目的层次较高。 以往的现代学徒制项目因层次太低,培训的学徒不能满足产业升级带来的高层次技能人才需求,企业自然没有动力。而高等学徒毕业生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兼具,普遍具有较高的应用型综合技能,从而广受雇主的欢迎。引入能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的高等学徒制,可以打破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瓶颈,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在育人上的密切配合及深度合作,实现本科高校向职业教育的转型。

三、我国创建高等学徒制的启示与建议

从英国实施高等学徒制的经验,可以得到两点重要启发。其一,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是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破解职业教育困局的关键环节。中英两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都受阻于各自文化传统的不利影响。两国社会的传统观念都认为职业教育层次低,家长、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企业也同样不感兴趣。而英国高等学徒制试行伊始,就能吸引企业来主导开发,并迅速受到各方青睐,其根本原因在于: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当前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深层次需求相匹配,与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需求相匹配。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判断,引入高等学徒制项目以发展高质量本科职业教育的时机已经成熟。其二,高等学徒制的推行,需要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共同设计及合作。在英国高等学徒制的开展过程中,体现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高度配合的通力合作,从而使得高等学徒制项目得以迅速推行。卡梅伦政府对于高等学徒制的支持是全方位的。从政策支持到财政支持,从牵线搭桥到广泛宣传,其不遗余力的推动对高等学徒制热潮的兴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就我国而言,政府是本科职业教育的布局者,理应成为推动其发展的主导力量。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实现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才能确保高等学徒制的实施。鉴于此,对我国创建高等学徒制的关键环节提出如下建议:

(一)激发企业积极性

从我国当前形势判断,缺乏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已经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严重阻碍。企业渴求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为自己的发展服务,但却对于与学校的合作培养不感兴趣或者想合作又顾虑重重。究其原因,在于以往的校企合作都以学校为主,企业的需求未能得到反映。从英国的经验来看,要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提高其在合作中的地位。在英国的高等学徒制项目中,企业甚至处于了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各类高等学徒制项目,基本都由企业主导生成。企业在获得政府拨款后,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及需要,定制高等学徒制项目并选择学校开展合作。在企业主导项目的局面下,企业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考核标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按需定制,使培养出来的学徒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进一步获得了各行业领域内的学徒制标准体系与评价机制的制定权。 企业主导权的确立,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促使企业界成为高等学徒制蓬勃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可见,解决企业积极性的问题,应该学习英国的成功经验。政府及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育人观念,积极主动适应企业需求,为实现企业在高等学徒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造各种条件。

(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本科职业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重大调整。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能随之调整,则转型必然束手束脚,实施高等学徒制项目更令人望而却步。教育部制定的五年一轮的本科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从目前来看,这一制度并未对地方高校的转型做出实质性的调整。本科高校教学评估体系将全国所有本科高校置于一套统一的衡量标准之中,评估的结果决定了学校的生存发展。在评估指标体系之下,地方高校面对的是缺少转型空间及推动力的尴尬现实。可见现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高等学徒制项目在地方高校推行的又一关键。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制定应用型高校评估标准,地方高校转型才能赢得空间。国家对地方高校转型的举措及尝试在政策上予以强有力的支持,高等学徒制这一外来模式才能在我国落地。政府牵头对高等学徒制项目的实施进行统一布局,这一模式才能在地方转型高校中全面铺开,真正成为实现高质量本科职业教育的新路径。

(三)高校积极探索

2015年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高校探索转型模式的主动性,关系改革的进程。但相比较理论研究的如火如荼,地方高校的转型实践却显得格外稀缺。从高等学校的管理者来看,探索转型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相当多的地方高校机械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进行建设,不明白自己的定位,得过且过,缺乏长远眼光。亟望地方高校积极作为,认识到向本科职业教育转型是必由之路,早日迈出探索高等学徒制项目实施的步伐。

猜你喜欢
学徒校企英国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英国的环保
魔术师的学徒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英国圣诞节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