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卓文 姚晓燕
近年来,性别文化在媒介文化传播中越来越受关注,与女性有关的话题和事件在新闻报道中不断涌现,“女性媒介形象”逐渐成为新闻学和传播学领域研究热点。2017年,美国女星艾丽莎·米兰诺等人发起Metoo运动,鼓励受侵害女性勇敢发声。这项运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其影响也延伸到国内,提高了我国民众对女性话题的关注度。
由于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大多女性形象研究都以网络媒介为研究载体,而忽略了传统媒介。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倍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
《人民日报》见证了我国建国以来的许多重大时刻,也见证了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女性主义新思想的涌现。所以研究主流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人民日报》是最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传统媒介之一。
本文从《人民日报》出发,选取2018年和2019年有关于女性的所有报道进行整理对比,总结出《人民日报》在人们更加关注女性群体的当下如何塑造我国女性形象,并且进一步探究背后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肩负着向国内外传播信息和介绍中国共产党及政府发布的方针政策的使命,其权威性直接体现在发布于《人民日报》的文章,尤其是评论和通讯,有一部分成为许多地方媒体直接转载的对象。《人民日报》中刊载的言论,被认为直接反映了国家的思想,是众多百姓甚至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由于近几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许多研究女性形象建构的文章都选择以新媒体为研究载体,传统媒体的形象建构研究相对匮乏。《人民日报》的历史沉淀与其权威性决定了出现在报中的各种人物形象是当前具有时代特性的典范。
在样本选择的过程中,易出现歧义的样本有夫妻共同创业报道、女性国家官员工作报道以及无明确女性主体的妇联工作报道,这几类实际上都是提及女性,并能体现女性能力和地位的报道,因而纳入样本选择范围。所以2018年与2019年所有与女性相关的报道共413篇,即为本次研究的全部样本。
1.品德高尚女性形象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在传统媒体中的重要发声阵地,其主要功能是宣传与舆论引导。引导方式主要是通过报道事例、塑造形象,也通过创建典范,使其作为社会评判各种社会角色的标准之一。而女性在社会中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群体,其身上所展现的许多优秀品质是推动社会发展,帮助个人成就自我的一大前提。2018年与2019年《人民日报》对具有高尚品德的女性报道篇幅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在品德高尚的女性形象塑造方面,2018年和2019年差异不大,占比都在10%左右。品德高尚主要体现在她们对社会的无私奉献,例如82岁的高龄女党员孙淑珍,在家庭经济条件不乐观的情况下仍然节衣缩食主动提交党费。虽然后来经上级研究批准,孙淑珍应补缴的党费全部被减免,但是其“我是党员就必须履行义务”的话语和精神都彰显着她对党的感情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9年报道的高尚品德女性中,主人公为年龄区间在60岁以上的相关报道有18篇,比2018年相同年龄区间的报道篇数多了一倍。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不止关注青年女性的成长发展,同时也对老年妇女的贡献做出重大肯定。
2.英勇女性形象
2018年与2019年《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中,开设“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栏目,专门记录为革命做贡献的英雄人物,其中与女性相关报道的数量及占比如表2所示。
纵观中国革命发展史,勇敢参与战争和革命,并在其中发光发热甚至于为此献身的女英杰不在少数。2018年与2019年的样本中,该栏目的每篇报道都附有女英杰的照片,昭示女性的强大力量和热血情怀。
向警予创办新型学校,参加新民学会,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实践,迅速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随后领导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还领导上海妇女参加了反帝爱国斗争,但由于叛徒的出卖,落入敌手,可到死前最后一刻她都忠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
同样,出生于浙江的郭凤韶从小就怀有远大理想,担任过地下交通员传递情报,也组织过学生示威活动与反动军警斗争,但在一次营救行动前被特务识破身份,在敌方阵营受尽折磨也始终守口如瓶,最后英勇就义。
《人民日报》这一栏目的开展,是通过讲述革命女英杰的故事,重现当初的热血和突出女性的英勇无畏。该栏目在歌颂她们有勇有谋、为家国英勇献身的同时,也使人们在追溯过往女性伟大形象中感知女性精神的延绵。
1.职业女性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在社会上拥有了更多选择,社会的认知也不单纯停留在“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的层面。在此次样本整理过程中可以发现,职业女性是当下流行的一种女性社会角色,为社会做出不少贡献。样本中涉及的行业范围较广,能够在各行各业中获取成就,也侧面证明了女性在职场上的能力是多样的。具体数量及占比如表3所示。
无论是在体育界挥舞球拍,还是在艺术领域十年专注如一日,亦或是行医兼顾行善,甚至在普通岗位上默默奉献,都是独立女性勤恳工作的体现。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国家的建设离不开每个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百姓,而女性在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样本分析可以发现,专注于小提琴教学的俞丽拿,亲力亲为行走治沙的万晓白,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古丽洛娃,都是一批有文化、有技术、高素质的职业女性。相对于普通女职工,这类高素质职业女性的数量相对较少,她们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在事业中能够寻求到自我价值。这也表明了《人民日报》通过高素质女性形象的塑造,肯定她们事业的同时也鼓励着女性追求知识,实现价值。
运动员的媒介形象绝大部分来自媒体的报道,媒介传播的信息对其形象进行的投影,就是媒介在受众意识领域塑造的运动员媒介形象。体育行业的女性是本次研究样本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职业女性。她们在排球、象棋、网球等多个领域各放异彩,奋勇拼搏,为国取得佳绩。《人民日报》在描绘女运动员们的形象时使用了“成熟”“冷静”“坚毅”等字眼,展现出了与性别无关的英勇气质。
表3 《人民日报》样本中关于职业女性形象的报道
表4 《人民日报》样本中关于创业女性形象的报道
表5 《人民日报》样本中关于女干部形象的报道
表6 《人民日报》样本中关于从政女性形象的报道
2.创业女性形象
媒介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性别刻板印象进行再现、复制甚至强化与夸大,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及由此产生的性别歧视,不利于女性及全人类的健康发展。性别差异在商界长期盛行,因此《人民日报》所报道的女性创业者形象更是让人们眼前一亮。许多女性创业的初衷是带领人民脱贫致富,体现了其创业智慧。2018年与2019年有关创业女性的报道如表4所示。
创立湘西女红品牌的谭艳林,创办仿真花制作和箱包制作公司的杨淑亭,休学种冰草的丁蓉蓉,都是从小产业慢慢做强,带动周边就业,拉动经济发展的女性企业家。
女企业家们都是敢于打破成规,富有主见的新时代女性,她们相信头脑的智慧,也相信努力实现成功的意义。《人民日报》塑造这一类创业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女性的能力,也是女性地位不断提升和社会对女性能力观念转变的一大体现。
1.为人民解决问题的女干部形象
许多拥有服务精神的女性为了增长自身的见识与能力,会选择进入管理层为人民解决问题。在政治领域,女干部的数量和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截止2017年,在村委班子成员中女性比例为10.7%,已提前实现《纲要》目标。本次研究样本中关于女干部的报道篇幅较少,但塑造的都是积极正面、不辞辛劳为民解决问题的形象,其具体报道篇数如表5所示。
青年女生王萌萌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到安徽的西孔村当一名书记。在村民眼中还是“小丫头”的她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和知识积累帮助村民进行了土地转型,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还让40名贫困户有了工作。
《人民日报》中对于女干部的报道都是篇幅详尽,塑造出了一心一意为民着想,不怕辛劳解决问题的智慧女干部角色,充分显示了对女性干部工作的肯定,也证明了女性有领导的魄力和决策的执行力。
2.为民争取权益的从政女性形象
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女性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这反映了中国政府为维护和促进妇女权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女性走上政治舞台了解国家政治事务和为自己和人民发声,也体现了女性地位的变化。本次研究样本中关于从政女性的报道篇数及占比如表6所示。
人大代表曾云英一直生活在农村,因此她当人大代表六年期间提出的35条建议中,关于“三农”的就占了一半。这其中是她切身的思考以及作为人大代表积极履行职责的初衷所在。报道附图中可以看出曾云英的从容以及眼神中为人民谋利益的决心。女代表们端庄从容的言行举止,有助于她们在政治舞台上的形象塑造,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女性群体的整体社会地位。
参政的女性代表女性群体发声,她们有切身的感受,更懂得女性的需求。用女性特有的视角体察民意,可以从更加细致的角度发现问题,但同时她们也不缺乏工作中的果敢和刚强,所以用“刚柔并济”来形容参政女性最为合适。
2018年与2019年《人民日报》中的女性相关报道分别为169篇和244篇,将其按体裁划分,可以分为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以及摄影这五大类。不同体裁的占比如表7所示。
从表7可以看出,与女性有关的报道中,深度报道体裁的使用是最少的。而通讯是最常使用的文本体裁,并且相较于前一年,在2019年的报道中的使用频率有所增长。通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并允许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可以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和典型人物,所以运用通讯这一体裁,可以通过对女性相关事迹的详细描写,相对全面地刻画女性形象。
较突出的变化是,摄影这一报道方式的使用,在2019年相关样本中较于前一年的使用频率明显增长。摄影可以让人们通过画面感受女性的风采风貌,更为直观地展现女性形象,辅助文字描述,使得女性媒介形象更为鲜活灵动。
由于《人民日报》的版面数字与版面实际内容无固定联系,故在版面统计中直接以文字形式进行记录。在2018年与2019年的研究样本中,有关女性的报道在各版面的占比如图1与图2所示。
通过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与女性相关的版面近两年来都集中在体育版与要闻版。体育版对女性的报道大致分为两类:女选手人物通讯和女选手的比赛消息,且多以正面报道为主。要闻版则更侧重于女性的品德、能力以及社会贡献方面,2019年的出现女性相关报道的要闻版面相较于2018年增加了接近一半。
除此之外,2018年与女性有关的版面共有18个,2019年出现女性报道的版面较2018年新增了“科技”“人文”“视觉”这三个板块,在女性报道方面关注的领域相对扩大,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对女性的关注点更为多样。
表7 《人民日报》样本中不同体裁文本的篇数及比例
图1 2018年《人民日报》样本中版面篇幅报道数量
图2 2019年《人民日报》样本中版面篇幅报道数量
表8 《人民日报》样本中报道基调分布数量及占比
表9 《人民日报》样本中标题特征篇数分布及占比
研究样本按照报道基调分类,分为正面报道、中立报道和负面报道三大类,各类报道占比如表8所示。
通过表8,发现2018年与2019年《人民日报》中对女性的相关报道接近八成是正面性质,负面报道占比极少,2018年占比只有1.8%,2019年时降低到0.8%。这符合《人民日报》一贯的报道调性,与其积极正面宣传,稳定舆论场的路线相一致。
2019年中立报道的占比与2018年并无明显差异,中立报道用语客观精练,主要是召开与女性相关的会议的简要通讯,以及报道女性运动员赛事进程但无明显感情色彩的赛事通讯。2018年样本中的负面报道共3篇,其中2篇与2019年样本性质一致,报道的是我国女运动员在体育赛事中遇到的不利情况,另外一篇则较有特点,报道了我国政府依法查处某女演员偷逃税费的问题。这种揭露充分展现《人民日报》作为党的喉舌,表达了不论职业和性别都不能违法的坚定立场。
1.标题表露女性身份,善用修辞增添可读性
标题是报纸版面上最重要的元素,被称为“新闻的眼睛”,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经过对413份样本的标题研究后,总结出2018与2019年《人民日报》女性相关报道的标题特点(表9)。
2018年的169篇报道样本中,有77篇文章的标题中直接含有“女”字,有一部分则在标题中出现“小花”“姑娘”“巾帼”等代表女性的相关词汇。标题的指向性较强,读者可以通过文章标题中出现的词汇以及名字判断出报道对象是女性。同时,大部分文章在标题中直接表达了对女性的肯定或者给予了被报道女性定性标签,如《这个女兽医不简单》,“不简单”一词为下文详细介绍吉林省女兽医孙家英的职业形象和其工作成就奠定基调,突出了其工作的艰辛以及获得的不凡成绩。
当然,样本中也有一部分报道是不能通过标题来判断其与女性相关,如《宣过誓,就要永远跟党走》报道的是82岁的女性老党员即使生活贫困也坚持缴纳党费,《轮椅上的“最美扶贫人”》报道的是90后残疾女生领头创业带动就业。这类标题通常选取感性类词汇,例如上述标题中提及的“永远”“暖”和“最美”都展现了女性的内在魅力和高尚坚毅的品格。
新闻标题,最重要是言简意赅,但同时善用修辞以兼顾抓人眼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同时增添文章和报纸版面的活力。例如《刀尖上跳舞的“霸王花”》运用比喻修辞,突出了女子侦查组工作的特性以及她们的勇敢魄力。
2019年的样本标题中,直接出现“女”字明示女性身份的报道比2018年减少20篇,女性名字更多直接出现在文章标题当中,如《靳月英祖孙四代绿太行》。以“姓名+事迹/精神”的形式作为标题,没有明显强调报道中主人公的性别特征,加强了文章的客观性。
2.正文用语凸显基调,以第三人称视角为主
在具有不同基调的新闻报道中,选择的描写词汇也会相应不同。例如正面报道中会出现“温暖”“自信”“意义非凡”等积极词汇,在负面报道中相对更高几率出现“障碍”“困难”“限制”等消极词汇。因而分析女性报道中出现的词汇性质对研究其形象塑造也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在新闻报道中通过词汇的选择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从而输出自己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反映了媒体的价值选择。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人民日报》塑造女性正面形象的报道样本中,绝大部分选用积极的词汇展现女性形象。
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将风格定义为说话人的社会特征和在不同场合中话语顺应社会文化特征的显现形式,受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所属社会阶层和民族背景的影响。因此,从话语风格角度切入,女性形象的相关报道是否适应受众的认知范围,是以公众为目标受众的报纸新闻在形象建构时应考虑的一个方面。
经过对研究样本中报道人称的分布数量统计,可得出表10。从表中可以看出两个研究年份中超九成的相关报道都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这有助于站在客观角度讲述主人公的事迹,提高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更有利于展现被报道者的精神品质。
不同的叙事视角对新闻报道的构成方式也不一样,同时也影响着受众的阅读和认知方式。在对样本进行全面统计之后,发现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报道最多。第一视角“我”“我们”常出现在女性专访中,第二视角“你”“你们”常用于文艺气息浓厚的文艺类报道,这两类视角在样本中都极少出现。
在本次研究样本中,最常出现的是“她”“她们”“女干部”这类代词,或直接使用女主人公的名字进行叙事。此种叙事方式可以使读者忽略作者的存在,以更加客观的方式贴近被报道的女性,感知女性的美德与力量所在。
其次,女性相关报道的本质是新闻报道。而新闻报道讲求时效性,所以为了避免在快速的编发流程中出现太多基础性错误,做到语法通顺和语句连贯,报道的词法、句法的使用和同类主题的写作结构上都会有一些固定的程序。
时代一直在进步,思想也一直在变化,女性在新时代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人民日报》作为中国主流传统媒体,其报道不仅是简单地对女性事迹或精神进行赞扬,更多体现出的是女性在时代中产生的力量。
笔者将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三大类:模范先锋女性形象、奋发进取的行业女性形象以及勇于担当的女强人形象。在这几大类女性形象之下,职业女性形象是报道篇幅最多的,此类报道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的风貌,印证当今社会男女分工不再是传统观念里的“男主外,女主内”,女性也有能力和智慧在职场博取一片天地。
本文以2018和2019年的《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人民日报》作为当前主流传统媒体关于女性的新闻报道趋势以及最新建构形象,总结出女性形象建构的三大特点:
一是以正面报道为主,肯定女性力量;
二是以时代背景为依托,展现女性品质;
三是打破社会偏见,突出职业女性。
女性在当前社会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客观全面地展现女性风貌,需要各大主流媒体的准确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输出。
表10 《人民日报》样本中报道人称使用的分布数量及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