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文艳
[摘 要] 从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中以世赛的加工项目实施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市世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世赛项目融入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工匠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世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80-02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工匠精神”的特点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鲁班、蔡伦、毕昇、等工匠因为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被世代传颂。“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那么,工匠精神有什么共同点呢?
1.精益求精
工匠对精品的执着坚持和追求,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不断完善,在已经把事情做得非常出色的时候还要追求完美,把“要做就做最好”作为思想特质和从业准则。
2.注重细节
工匠在对细节的处理上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把每个产品都做到极致,追求完美,不投机取巧,在每个部件的质量最细微处下功夫,确保质量并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
3.创新进取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创新,这种创新的源泉是人类所特有的进取心。工匠的进取心就是要有坚持不懈追求新目标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
自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也已成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全国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高级研修活动上的讲话曾指出:“所谓工匠精神,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工匠,指有手艺专长的人。具体而言,可以把“工匠精神”看成是从事专门技术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所具备的一种严谨、细致、专业、专注和敬业的职业精神,一种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品质的精神。
二、在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中国代表团表现得十分出色,获得了16枚金牌,不仅展现了中国青年技能人才的精湛技能,也弘扬和践行了“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对实训教学的意义
“工匠精神”教育以独特的教育方式,提升了教育的思想性和实用性,促进尖端化技术人才的发展。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实训教学对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把握了学科知识的运用,也提升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中职实训课程的教育教学来说,组织实施培养工匠精神,以世赛的加工项目实施为出发点,对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工匠精神背后的内在含义和不懈精神,实现真正将匠心融入学生可以直观理解的实际操作中有重要的作用。
(二)在实训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
传统的实训教学更重视工作过程,认识到这个问题后,要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以职业素养为导向转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中融入优秀的职业素养;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个人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的整体意识。以数控铣床教学为例,最基本的要求如下:上课不迟到,下课不早退,实训课前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实训结束认真清理机床,不留下一个加工金属屑。这是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的基础。数控铣床高级工的学生加工好一个任务需要几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厌烦,作为实训教师要培养学生耐心、专心致志的工匠精神,学生加工的产品要严格按照工厂企业一线检测标准,从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
(三)大赛实训教学中领悟“工匠精神”
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佳载体。首先,大赛的初衷就是激励从业人员刻苦钻研、勤练技能,以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在各行业营造“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新风尚和“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其次,每一个赛场都是学生的专业技术课堂,评委都是来自各个行业的顶级“匠人”,充分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最后,赛前培训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在培训中的各项学习工作过程中做到精益求精,力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正是“工匠精神”的实质所在。通过技能大赛,学生可以接触到国内国际的顶尖水平,从而培养学生向往荣誉、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總的来说,“工匠精神”对于实训教学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推动力量,对于培养现代化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世赛加工项目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
(一)传统实训教学中缺乏“工匠精神”培养的出发点
传统实训教学是学生在若干个独立的任务中进行学习的,其最大的弊端是职业活动所蕴含的其他丰富元素被遗漏和忽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还倾向于将工作任务作简单化处理,仅关注具体的操作技能和生产技术的掌握,工作任务的人为分解、去职业情境化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类教学项目具有小、散、情境性差的特点。
传统教学项目的实施,有实践性强、见效快的优势,但很难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直观理解。传统实训教学中缺乏“工匠精神”培养的出发点。针对目前项目教学存在的困境来看,设计一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被学生熟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教学项目,构建真实的“工匠精神”实训活动,把工匠精神的文化讲解和精神内在与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世赛加工项目为实训内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以世赛的加工项目实施为出发点,“工匠精神”培养就在课程的中期进行。以世赛加工项目为培训内容,学生体会深刻,如选手们在赛前精心准备,刻苦训练;在比赛中不畏强手,克服困难,顶住压力,沉着应对,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用行动践行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人生理想。在实训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世赛过程的讲解,深入讲解其背后的工匠精神,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学生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四、以世赛加工项目为培养“工匠精神”的具体实践
(一)以世赛加工教学项目,构建真实的职业活动
以世赛加工教学项目,构建真实的职业活动。力图通过大赛兴趣班的实际训练,让学生制作展件,并根据作品的质量给学生一定的制作经费。本着培育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未来企业所需要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多出精品。以世赛加工项目为出发点,模拟工厂小批量生产的制作、销售流程构建真实的职业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知识点、技能点落实在具体作品上,使学生在完成世赛加工项目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锻炼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工匠精神”养成的做法
1.世界技能大赛为导入引出加工项目
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导向,通过对世界技能大赛的整体讲解,参赛选手如何选拔,如何训练,让学生体会到金牌的来之不易和金牌背后所付出的辛勤汗水,进一步体会选手身上的“工匠精神”。从而引出世赛加工项目,以兴趣为出发点,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意识上让学生关注“工匠精神”和技能大赛。
2.注重细节的加工准备
开展技能大赛培训。经过初期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半多的学生淘汰,中期训练课程开始时,剩下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成5组,每组2~3人。分组后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明确组长职责。项目加工开始之前,加工准备尤为重要,必须注重细节。比如对于毛坯的选择、刀具的确定、加工工艺的安排等来不得半点马虎。例如加工的毛坯,有的组选择圆形毛坯,用三爪卡盘固定。有的组选择方形毛坯,用台虎钳固定。选择毛坯的不同决定了每组不同的加工工艺。例如有的组因刀具的选择有误导致零件开粗时间超长,并且刀具折断。所以加工之前对加工工件整体工艺有一个把握,体现了学生学习中细致专注的一面,这也是“工匠精神”的实际体现。
3.敢于创新的加工过程
在实际操作加工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美国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曾说:“工匠的本质——收集改装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换句话说,我们的学生只要有好的想法,努力尝试并用行动实现,他就可以被叫作工匠。
4.在教育过程中贯彻质量意识
在小批量生产环节,指导教师即是产品质量的验收者,换句话说就是顾客。质量意识会在“顾客”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惊喜或不信任表情的时候建立。学生是加工者同時也是质量管理者。指导教师只要对零件质量加强控制,细化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学生就会对作品质量更加关注。比如在加工完后,对完成的作品进行检测,包括零件的公差尺寸、表面粗糙度等。再由各组互检、教师复检。小组的学生希望作品做到极致,注重品质,在细节的处理上,学生用不同型号的细砂纸,不惜花时间和精力打磨。这就是“工匠精神”。
五、结语
在实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以技能大赛训练课程为平台,以世赛加工项目为出发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各式各样的大赛样件作品,在工匠精神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极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很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重视技术技能层面,还要贯彻质量意识。
参考文献:
[1]曹洋.我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的调查研究与思考[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5).
[2]王丽媛.中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22).
[3]臧志军.两种“工匠精神”[J].职教通讯,2015(28).
[4]麻艳.以技能大赛为抓手 推动学院品牌建设[J].中国培训,2015(8).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