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私有企业必然高效率,国有企业等于低效率”已是人们意识里存在的观念,它的形成是具有历史性的,而且是一种价值观的误区。受西方效率实证研究的影响,我国部分学者得出我国国企效率低下的结论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同。本文认为应该从整体利益来评价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形成中国经济学体系,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私有企业;效率效益;价值观
一、引言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所谓的“國企效率低下”。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出售转让”,还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向私有化、市场化发展,以及当今的混合所有制模式的强烈号召,这一具有“价值观”地位的“理论”无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结论,是我国学者把西方的效率理论应用到我国国有企业中并与民营企业的效率相比而得出的。国有企业账面上效益的不佳,很容易就让人们对国有企业对公有制的怀疑,让我们更担忧的是人们反对的是国企和公有制的存在,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将公有向私有的转变,一味的向西方国家学习,甚至都不知道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强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我们通过股份制改革等措施使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同时,总有一天会像有的人想的那样,国有企业消失。
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真的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效率低下吗?如果不先搞清楚国有企业效率存在的问题就盲目进行改革,那就会产生改变社会性质的重大风险。因此,在党的领导下,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重大意义。
本文试图从认识国有企业效率的价值观入手,证明我国国有企业并非低效,并承担着非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文献综述
持有国企低效论的学者认为,国有企业部门不但增长缓慢,而且经营效率有下降趋向,提倡国企从竞争行业退出,对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吴敬琏,2011)。有的认为国企享有大量减免与补贴,而这些补贴来自私企的多交税,得出“拖累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影响了整个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率损失(刘瑞明,2010)。
国企有效论者认为,经营效率或业绩不能仅凭借资产负债表的收益来看。因为这种做法不能将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因素考虑进来,进而影响到效率评估的完整性(程恩富,2012);并且,预算软约束并非国有企业的专利,银企信息存在不对称是预算软约束产生的原因之一,而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存在的,不应该成为国企效率低下的原因(洪功翔,2010);
本文认为,应该从价值观的层面认识我国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以来必不可少的作用;不能简单地拿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效率理论来衡量我国国有企业的运行状况,要根据我国实际,形成中国经济学体系。
三、国企效率的整体论解释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国企效率低下”观念的产生。这里用“观念”一词,就是要说明它已经无形中成为部分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东西。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造成了我国十年的政治、经济动荡不安,原有制度受到破坏,企业生产效率自然很低。当时的供求缺口并不是由于公有制下国有企业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除了政治方面的冲击外,当时的确实际需求大增。比如,人口从1966年的7.4亿增加到1976年的9.3亿。然而,“文革”结束后,人们对此深恶痛绝,从此形成了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具有偏见性和极端性。在我国文革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发展差距的拉大使生活在困难中的国人对西方市场经济及其理论产生了崇拜。之后,西方经济学加入了计量手段,成为了几乎所有性质的经济的万能解释工具。在此影响下,我国学者只是封闭的讨论单纯的经济效益,割裂了经济产生的背景,如同有人无法理解建国初期我国为何优先发展重工业,他们却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轻工业的一般性规律,这种主张照搬了西方发展的经验,割裂了当时我国面临的外部局势的背景和特殊国情。
国有企业的整体高效早已得到历史的检验,国有企业肩负着维护国家、社会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等方面的责任,其中表现出的效率是不可估量的。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项目,不由国有企业来承担,依靠注重眼前利益的私有企业是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面对国际竞争激烈的今天,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表现出良好的业绩,也是国企低效论所解释不了的,而且国有企业对外就要垄断,参与国际竞争,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分析表明,要解决我国问题必须依靠本国实际,不能盲目照搬套用。这里更想强调的是价值观对一个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本来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不具有可比性,而大量实证分析的产生,正是在“私企必然高效率高效益,国企等于低效率”的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做出的,具有目的性。面对这种危机,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发展实践、内外因素等来科学全面地建立起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来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要相信,我国从一穷二白走到今天的国富民强,经历了种种困难与磨难,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信仰,完全可以很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不要因为被评为像诺贝尔奖的经济学理论而盲目丧失自己,把它们当做“普世良药”。当然,并不是说要完全摒弃西方经典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无国界,任何民族的知识都有它值得让其他民族去吸收学习的地方,只要我们“以我为本”,根据自身的实际,对其批判继承,为我所用,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处理好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关系,支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更好的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国有企业不妨在对外垄断的同时,对国内实行放开,鼓励民营企业的参与,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
参考文献
[1]程恩富,鄢杰.评析“国有经济低效论”和“国有企业垄断论”.学术研究.2012 年第10期
[2]吴敬琏.国有经济改革仍然任重道远.价格与市场.2011年第2期
[3]洪功翔.国有企业存在双重效率损失吗——与刘瑞明、石磊教授商榷.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11期
[4]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5]林毅夫,刘明兴,章奇.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6]张晨,张宇.国有企业是低效率的吗.经济学家.2011年第2期.
作者简介:王庭(1988-),男,汉族,山东济宁,职务: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山东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