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笛子协奏曲《兰花花》是詹永明和杨春林由二胡叙事曲《兰花花》改编而来,乐曲主要来源于民间爱情故事,乐曲的叙事性强,在创作中融入了信天游、秦腔等音乐元素,吸收了陕北民间音乐元素,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本文将以此曲为例,浅析笛子独奏曲对民间音乐元素的吸收。
关键词:民间音乐;兰花花;地域
一、笛子协奏曲《兰花花》背景
1.作者简介
笛子协奏曲《兰花花》是一首二度创作的叙事性民族管弦乐作品,是由二胡叙事曲《兰花花》改编而来,其原作者是作曲家关铭。关铭在从事音乐的创作中,一直坚持以民族器乐曲为中心,把作品与生活相结合。
此曲后经过詹永明和杨春林两位艺术家的改编,便有了笛子协奏曲《兰花花》。詹永明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的竹笛演奏家,其演奏风格扎根于南派,却也可以与北派的演奏技巧充分融合。杨春林致力于创作具有民间音乐元素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二人合作改编了这首《兰花花》。由陆金山教授对演奏技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编订,完美的展现了乐曲的民族性和陕北地域风格特征。
2.乐曲背景
民歌《兰花花》来源于一个感人的民间爱情故事,主要讲述了出生于延安的年轻姑娘兰花花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与红军战士杨排长相爱,但杨排长因为部队任务要离开,两人的爱情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最后无人支持的兰花花被迫嫁到了周家,最后抑郁而终的故事。她的红军战士得知兰花花病逝后,根据陕北当地的民间曲调和亲身经历的故事加以改编,经过不断的修改和传唱,便成了这首众所周知的民歌。
二胡叙事曲《兰花花》创作于1981年,根据关铭先生的访谈得知,是在搞调研的大背景下,为了挑选节目而创作的。他把民歌《兰花花》十几秒的主题旋律保留,却对其节奏进行分解和重组,使其作品既保留了民间的音乐元素,却又不失新意。他吸收了刘文金老师的经验,在创作中不仅运用了民间打击乐中京剧曲牌“乱捶”的节奏型,融入民歌《兰花花》的主题旋律,充分体现了乐曲的民族性和地域风格;还把西洋的奏鸣曲式与中国戏曲的板腔体相结合,体现了中西方融合的特点。笔者认为,这也就是为什么《兰花花》流传甚广的原因。乐曲本身来源于民间,却又融入了新的变奏元素和奏鸣曲式,这种流传和碰撞,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此作品经过詹永明和杨春林老师的改编,由陆金山进行编订,便有了我们现在演奏的笛子协奏曲《兰花花》。
二、笛子协奏曲《兰花花》演奏技巧
协奏曲《兰花花》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兰花花好,抬进周家,出逃以及引子和结尾。在笛子的演奏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北派和詹永明老师新创的演奏技巧。
1.掌揉音:“掌揉音”是笛子协奏曲《兰花花》在改编过程之中,詹永明老师新创的演奏技巧,需要通过用手掌同时来回按压竹笛的1.2.3孔,来模仿板胡在乐曲演奏 中“揉弦”的技法,模仿信天游的演唱声腔,凸显作品的民间音乐元素。
2.吐音:“吐音”是北派竹笛乐曲的常用演奏技法,主要分为三类:单吐、双吐和三吐。我们通常在乐谱上标记单吐为“T”、双吐为“TK”、三吐为“TTK”,大多数双吐的演奏技法会以平均十六的节奏出现,而三吐会以后十六的节奏出現。“T”是指我们通过气流的冲击和嘴型咬“吐”字时相结合,通过笛孔吹奏使笛膜发出震动而产生的声音;“K”是指我们通过气流的冲击和嘴型咬“库”字时相结合,通过笛孔吹奏使笛膜发出震动而产生的声音;乐曲中运用了陕北歌谣《女娃担水》的旋律与三吐、双吐的技巧相结合,充分塑造了兰花花心无城府、天真、单纯的女孩形象。
3.花舌:“花舌”技巧常用于北派风格的竹笛音乐,是在保持吹笛嘴型的同时,通过舌头在嘴里上下颤动,经过反复练习,使得嘴唇控制、舌头配合、气息稳固吹奏,三方缺一不可所演奏出来的传统竹笛技巧。“花舌”经常在笛子协奏曲《兰花花》中出现,体现了乐曲浓郁的陕北风。
三、笛子协奏曲《兰花花》对民间音乐元素的吸收
笛子协奏曲《兰花花》是一首叙事型协奏曲,它的音乐旋律来源于陕北信天游,在改编的过程中,也借鉴了秦腔的音乐风格;其音乐题材也来自于陕北的民间真实故事,使乐曲具有浓郁的陕北民间音乐元素。
信天游流行于我国陕西省北部的一种民间音乐,它以“山歌”的形式来描绘当地人民的朴实生活,抒发内心的情感,它源于人们的劳作和生活,是一种极具浪漫色彩的陕北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信天游的演唱主要分为高腔和平腔,高腔明亮高亢,平腔温婉柔和些。在笛子协奏曲《兰花花》的演奏中,主要运用了气息和音之间的高低变化,结合颤音等演奏技巧来模仿信天游中的高腔;润腔在信天游的演唱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为了达到信天游中鲜明的陕北地域风格,詹永明老师独创了掌揉音,再与竹笛中的滑音等技巧结合,使竹笛做到了声腔化的演奏,也表现了竹笛“吹情”的特色,更加能够体现故事主人公“兰花花”鲜明的性格特色以及被抬进周家后的悲愤情感。
在具有陕北特色的竹笛独奏曲中,大多会借鉴到“秦腔”的音乐元素。秦腔也称乱弹,是陕西重要的戏曲唱腔,它源于关中地区,也叫秦,故称“秦腔”。秦腔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在板式和音阶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性。它的唱腔分为两大类:欢音腔、苦音腔,其中的苦音腔悲怆凄婉,是秦腔音乐的灵魂。在乐曲的抬进周家部分,融入了秦腔的苦腔音乐元素,充分将兰花花的悲切、愤恨的个人情感与秦腔中苦音腔的深沉、激昂的特性相结合,描绘了鲜明的民族特性和乐曲的地域性特征。
参考文献
[1]陆金山:《笛子自修教程》(第二次修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1 年 4 月第 3 版
[2]谭媛:《竹笛协奏曲<蓝花花>的音乐内涵及其意义》,《大众文艺》2013 年 09 期
[3]康慧敏.笛子协奏曲《兰花花》演奏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5.
[4]王正强.《秦腔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年
[5]李昂.论陕北民歌题材竹笛作品中“器乐演奏声腔化”显现及演奏法[D].上海音乐院,2013.
[6]王子豪.论竹笛协奏曲《兰花花》的音乐美学及演奏法[D].中央音乐学院,2017.
[7]刘红妍.浅析秦腔“花音”与“苦音”的特性色彩音[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1998.3:91-93
作者简介:吴瑷同(1996—),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学历:本科,目前就读于吉林大学艺术学院,2018级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