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歌唱是人们抒发、表达和交流情感的一种形式。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入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对他们进行测评和全面分析,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唱好歌曲,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和方法,从呼吸到发声,每一个环节都要抓实。只有掌握了基本技能,才能唱好歌曲。
[关 键 词] 学前教育;声乐;技巧;呼吸;发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00-02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基础课。现阶段,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县城,虽然都具备了入学的条件,但仍然存在程度上的差异,有些学生根本没有经过正规的歌唱训练,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还是一张白纸,又是刚刚经过变声期不久,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声乐,诸多原因使他们学习声乐的起点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声乐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歌唱技能的训练上来,从学生入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对他们进行测评和全面分析,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和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时时关心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和思想动态。
一、制定阶段性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最重要的动力。教学中,采用多种直观的、生动的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把一些枯燥的、抽象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发声的技能训练融入丰富多彩的课堂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和气氛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由浅入深的理论引导
呼吸是人体的动力,也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发声方法正确与否,呼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气息运用的技巧,解决好学生在歌唱时的气息问题是唱好歌的基础和关键。
初学者对歌唱的气息总有一种高深莫测的畏惧心理,若一开始便以“横隔膜的扩张”“气沉丹田”等专业术语引导学生进行气息训练的话,只能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的困惑并认为气息技巧掌握难度太大,如果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再逐渐由浅入深地去体会歌唱的气息,效果会好得多,此时我让学生细心体会“闻花香式”“打哈欠式”“吃惊式”三种生活状态的吸气。这几个过程实质上是歌唱中快吸和慢吸的最佳方法,它不仅使用腰部自然扩张,鼻腔、咽腔以及口形都有扩张的感觉,而且呼吸的同时,能快速、巧妙地找到歌唱的状态。
学生在练习进程中有了较深的体会后,再从理论入手,分析歌唱时的气息与人的平时自然气息之间的异同。呼吸是人的“本能”,而歌唱时的呼吸,则是从“本能”变成一种有控制的呼吸,它以生活中的呼吸为基础,却要比生活状态更夸张、更兴奋。这种让学生经过充分的体会后再用理论去总结引导的方法,容易扫清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对歌唱气息的理解了然于胸,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通过练习来加强对气息技巧的掌握
(一)慢吸慢呼练习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说的“打哈欠”或“闻花香”的方法准备好气息,软腭提起,打开口腔,小声地“哼唱”,将气息送出,此时腰部要继续保持吸气扩张的状态,使自己的声音始终在气息的支持上,直至把气送完,接下来把肚皮放松,恢复到准备吸气的状态,如此作循环练习,能较集中地训练慢吸、慢呼。
(二)快吸快呼练习
让学生运用“吃惊”状的呼吸方法或者是模仿“狗喘气”的方法来充分体会腰部在快吸、快呼中快速颤动的活动状态,最后加上母音的弹跳练习。练习时要注意不能用喉头唱出来,而是用腹部肌肉快速收放将声音推出来,这样的发音效果是通畅柔软、有弹性的,而不是挤压和紧张的。这种练习方法既能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气息的灵活与流畅,又能使学生的声音与气息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很好。
总之,无论哪种呼吸方法都是贯穿运用整个歌唱过程当中的,教师在训练呼吸时,要随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毛病,如吸氣时耸肩、有杂音和漏气的现象。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呼吸习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形象的示范,以及用手势去指挥他们的气息控制,使学生的气息收放自如,顺达通畅,为发声、歌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从歌唱状态着手,进行发声训练
歌唱艺术是以人体的歌唱器官作为“乐器”而发出优美歌声的艺术。歌唱者既是“乐器”,又是乐器的演奏者。“歌唱的训练过程,很大部分是‘乐器制造的过程,制造和演奏这个‘乐器可以说是我们歌唱发声的全部内容”。
歌唱的发声是由呼吸、发声、共鸣三个环节构成的,而且还必须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有机地协调配合才能完成。歌唱的发声与说话的发声是不完全一样的,说话是平静的呼吸状态,不需要强有力的呼吸支持,说话的声音缺乏圆润的色彩,不是音乐化的声音,而歌唱的发声是有气息支持的、有充分共鸣的,高位置的、上下统一的声音。因此,就要讲究发声的方法。为了打下良好的基础,我首先强调学生应有良好的歌唱姿势,两腿平视,两肩下沉,重心要稳,精神振奋,身体的各部分器官都处于歌唱的积极状态,在此状态下用小声“哼唱”或“轻声发声”的方法将声音送往头腔。如此进行循环练习,不仅能训练气息,而且能使声音更集中,位置更统一。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在“轻唱”的发声状态下,用“打哈欠”的呼吸方法,打开喉咙,准备好气息,加大呼吸量,进行一些母音的发声练习。
在练习发声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告知学生声音的走向,把自己的声音始终“贴”在咽壁上,还要“落”在胸腔里,建立一个“圆柱形”的声音通道,声往上走,气往下沉,体会“气催声走,声靠气传”,在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起音
在练声或歌唱时,每一个乐句开头的第一个音就是起音。起音是歌唱者的喉部声门从未发声的呼吸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在开始发声的瞬间所采取的方法。它包含着气息、声带和共鸣三者的正确控制和协调配合,决定着整个乐句发声的质量。因此,起音在歌唱发声时是一个首要的重要的环节,歌唱起音要防止声带过于松垮,这样会产生漏气,发出虚声,还不能用气太猛,以免损伤声带,发出岔音。我国著名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说:“起音要十分柔和,既不能滞重,也不能漂浮,往后接的音要保持起音时同样的力度而又不能使劲。”也就是说,起音时,一定要做到发声自然,气息柔和,打开喉咙,稳定喉头,声音流畅,并将打哈欠、放下喉头,气息通过声门、发声的一系列动作在同一时间完成。
2.打开喉咙与口形
在日常教学中,打开喉咙与口形是每节课上都要强调的,声乐教学上要求打开喉咙就是指在歌唱发声时,口咽腔都能充分的张开,使声音的走向畅通无阻。用“打哈欠”的办法打开喉咙,是声乐界尽人皆知的有效方法,人在“打哈欠”时喉结会自然下降,同时软腭也会自动抬起,腔体的空间容积扩张,给声音和气息的流通打开方便之门。
打开喉咙与歌唱的正确口形有密切的关系。有人说:“口腔是铸音的模型”。在练声过程中,放松下巴,用上腭往上张的方法打开口形,笑肌上提,口腔内始终保持开的感觉,千万不要因为咬字或换气而改变口腔的歌唱状态。
3.歌唱发声的心理活动
“歌唱艺术,是人的精神产品。歌唱者在创作歌唱作品的过程中,无论在歌唱技巧的表现上,还是歌唱艺术的表演上,自始至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
声乐上,一般都把歌唱发声的方法以“感觉”的方式来传授。例如:深呼吸、高位置、气催声走、声音送到头腔之类的引导语。教师用许多不同的声乐感觉去解决学生在歌唱发声中存在的毛病。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声乐意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逐如这一切活动,都是心理意识活动,学生在这些感觉引导下,认真去听、去想、去练,才能把老师的方法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可见这些心理活动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和主动的作用。如果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声乐意识和心理想象,那么就无法去体会各种声乐感觉。所以,在学习与掌握歌唱技巧方面,“看、听、想”的心理活动是打开声乐艺术大门的金钥匙,谁能够领悟其中的奥妙,谁就能学得快,唱得好。
五、让学生明白练声是手段,歌唱是目的
我们所作的各种呼吸发声方法,其目的都是为歌唱服务的。如果不讲解歌曲的含义,一味地练习技巧,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所以,练声要有内容,可以把练声曲配上歌词或者找一些学生喜欢的声乐曲目去练习,多讲解一些学生疑惑的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此外,教师还应特别重视学生在歌唱过程中情感的表达,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学生乐感的培养,如阅读有关书籍,听演唱会,参加观摩会,查阅有关声像资料,在欣賞的同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和分析,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树立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从而提高歌唱的整体水平。
声乐教学是快乐的、更是辛苦乏味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抓实基本技能训练,不断加强学生的个人修养,衔接好发声练习与歌唱运用的各个环节和步骤,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肯定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不懈的努力,耐心的引导,学生的声乐水平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参考文献:
[1]邹允真.歌唱的基本要素:沈湘教授谈声乐[M].香港:雅兴出版社,1996.
[2]唐雪冬.论声乐教学的训练法[J].连宁师专学报,2006(4).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编辑 陈鲜艳
作者简介:陈楚欣(1992—),女,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