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二十世纪初开始,我国高校一直在进行快速地扩张,高校的资金需求也随之增长,部分高校随之出现了“负债经营”情况,并由此衍生出高校财务风险,即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运作风险。本文从高校基层财务工作人员的角度,就高校现阶段的财务风险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字:高校;财务风险;优化
一、高校财务风险分类
现阶段高校的财务风险一般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运作风险。
1.筹资风险:公办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这就使得公办高校的收入较为稳定。但是每个公办高校都有“扩张”的冲动,需要大量的资金促进其学科发展和科研能力提升,增强软实力和硬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地位。同时,因为高校有着较为优良的资产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使得从银行贷款成为了高校除政府财政拨款以外,最为简单和有效的筹资手段。筹资风险主要是支付利息和偿还贷款的风险。
2.投资风险:高校的投资风险主要是在对基建、校办企业投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而基建的投资风险主要产生于采購建筑材料及施工规范等工作环节,具有临时性,非高校日常投资行为。校办企业是高校长期存在的投资行为,但是除非高校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或者人才优势,一般高校的校办企业不会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校办企业存在产权不明晰、事企不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其在管理和运作过程中隐藏了较多的风险点。校办企业和社会上的企业一样存在违约风险、经营风险、破产风险,高校作为最主要的投资者成为该类企业的大股东,势必会使高校承担相关的连带风险。
3.经营运作风险:包括内部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经营运作风险主要指高校在资金调配上收入和支出不平衡、高校及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机制和财务制度不完善、社会市场物价水平等因素可能导致的经营运作风险。高校本身防范的应为内部风险,其风险控制应着重放在预算决算管理,完善内控的内外环境,完善对关键岗位和流程的控制,建立健全自身内控制度上。同时,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高校不能控制,只能被动接受,但是高校应及时了解政策和市场动态,以此规避风险。
二、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
1.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的风险意识不强。从高校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其作为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高校领导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主体意识。当出现财务危机高校又无法自行解决时,就会要求政府出面救助兜底。
2.风险识别不足。一方面,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忙于除风险管理以外的日常财务工作,忽视财务风险,不重视学习关于财务风险的知识,他们只注重预算管理、财务报销、税务筹划等具体财务工作;另一方面,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没有切实融入日常财务工作中,只是依靠财务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及个人能力。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前其财务风险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识别财务工作的风险意愿,而高校的财务工作具有传承性、一致性,导致财务风险识别能力一直没有提高。再者,现阶段财务风险的识别工作对高校的日常管理和运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无法改变高校决策层的决心。
3.风险识别手段单一、评估机制不完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弱,主要表现在风险评估不到位,缺乏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预警等全方位的综合性风险监控。进行风险识别首先要了解风险的类型。地方公立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日常经营风险、贷款风险和投资风险。由于没有统筹规划,因收支的季节性差异等导致的收支失衡属于日常经营风险,不断扩大基建项目而导致的资金缺口属于投资风险,加上盲目贷款而导致的无力偿还属于筹资风险。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缺少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就无法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至于评估机制弱的表现,可从地方公立高校对新学科的设立看出来,如有的高校急于上新学科,但事前却没有对新学科的市场前景进行预测评估等。
4.风险控制评价与监督缺失。高校现阶段出于自身发展需求大力推进基建项目工程、教育事业支出、人才引进等业务,而对潜在的财务风险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具体的财务风险识别、预警、控制、监督、评价、危机应对制度,导致其对项目开展之前和实施过程的财务风险没法正确处理。首先,高校缺少良好内控环境。其次,根据高校财务核算的“收付实现”等原则,现阶段的高校财务工作无法真实反映财务风险,无法估计政府拨款的及时性,导致高校高估自身财务状况,借贷规模控制不科学。最后,高校内控制度和措施不足,对预算执行和财务流程没有进行有效评价,内部审计部门由于缺乏独立性和处置权,其发挥的监督作用有限。
三、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上的优化
1.提高风险意识,尤其是领导干部的风险意识。由于高校财务工作的专业性,使得高校其他工作人员对于财务风险缺乏认识,甚至部分领导干部认为财务风险的防控应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只注重财务事项的合理性、效益性,不注重其合规性、合法性。财务工作人员应时刻坚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质疑精神,本着财务风险管理的原则对工作方式和方法进行调整,将财务风险管理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同时,制定风险控制相关制度,对风险进行分类,列出风险清单,并且确定风险发生时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和策略。另外,财务人员要履新好反映与监督职责,提醒高校领导充分重视财务风险。
2.提高财务人员以及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一方面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应自觉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高校应着重培养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应定期参加财务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部门内部应及时加强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教育,明确关键岗位职责,建立考核制度,保证内部控制正常进行。
3.完善风险识别的手段。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传统的识别手段主要是依靠财务数据的各种指标,如反映资金动用程度的指标,支付能力指标,年末货币资金构成指标,隐性(主要是校办企业)连带财务风险指标等。一方面,要利用传统手段处理账面上的漏洞和风险;另一方面,使用互联网技术识别财务风险。关于财务流程关键点的风险在传统手段上没有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对控制活动的规定,主要包括: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这八个方面。根据财务信息流的流入和流出,绘制网上审核和控制流程图,识别出关键岗位和重要事项风险,从而优化财务流程。
4.建立健全风险控制评价与监督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风险控制的评价可以参考模糊评价模型。首先,通过专家咨询及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指标,从而保证指标的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其中指标的选择要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主要是财务报表上的各种财务指标,如偿债能力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营运能力指标(包括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盈利能力指标[(包括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营业收入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定性指标是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带有主观评价的指标,如对内控环境的水平、内控措施实施情况、重要岗位设置情况等。其次,根据指标的重要性及领导关注程度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将各指标做成问卷让高校各部门及各层次人员进行填写,最终对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进行定量评价。
参考文献:
[1]葛佩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9(36):43-44.
[2]杨国栋.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财务风险管理[J].财会学习,2019(34):46-47.
[3]郭海阁.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探究[J].知识经济,2019(34):60-61.
[4]温雅,宋菲,蔡艳.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财务工作如何应对挑战初探[J].医学教育管理,2019,5(S1):44-47.
作者简介:
赵文博(1986年-),男,汉族,江苏徐州人,中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