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能仙 姜加辉 汤果怡 马云肖
[摘 要] 目的:探索适合我院血液学检验细胞形态学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对骨髓细胞形态辨认能力。方法:选取我院2017级三年制检验2个班16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84名,实验组81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组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通过实验考核和问卷调查,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差异。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实验组形态考核成绩为 (89.63±7.69)分,对照组为(82.63±7.69)分,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成绩,两组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骨髓细胞形态学习更有积极性。结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血液学检验细胞形态学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成效较为显著。
[关 键 词] 血液学检验;骨髓细胞形态;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130-02
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理论为基础,以检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研究对象,创建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临床分支学科,研究和分析血液及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检测的一门学科。近几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血液病检验的方法和手段也逐渐增多,如细胞形态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遗传学检验等,但是对地处边疆的高职院校来说,最简单实用的教学检验方法是细胞形态检验,将瑞氏染色后的骨髓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分类计数,是血液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血液学检验课程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中骨髓细胞形态的辨认是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院地处边疆,因受校内外实训条件的限制,血液学临床见习和实验课难以开展,教学手段也教单一,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教授理论,再到实验室观看光学显微镜下骨髓细胞形态,学生对形态掌握很吃力,并且骨髓细胞具有阶段多、种类多、形态多样的特点,要让学生在短短两年时间掌握所有骨髓细胞形态,尤为困难。长此以往,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了畏惧心理,进入临床实习后,不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甚至就业后不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形态检验信息。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在长期的血液学形态教学实践中,我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探索,总结了传统教学与混合式教学在教学中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专科层次2个平行班级,共16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期中对照组学生为84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实验组学生为81名,采用混合式教学。以上两组同学均已完成血液学形态教学和考核,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学生入校成绩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实施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先由教师教授理论知识,然后到实验室对正常骨髓涂片进行观看,在观看过程中对无法辨认细胞由教师帮助讲解辨认,最后每个学生对教师指定的100个显微镜下细胞进行辨认,作为学生形态考核成绩。实验组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先由教师通过超星平台发布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总结出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理论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重点讨论知识重难点,理论掌握后,再以微信平台临床案例进行延伸;实验形态教学采用显微互动教学,先由教师对技能大赛骨髓图库细胞进行讲解,再由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和观看正常骨髓片,在学习中对难以辨认的细胞编写细胞歌和开展细胞绘图大赛帮助记忆,晚自习时间开展开放实验,周末开展临床见习,最后每位同学对教师指定的100个显微镜下细胞进行辨認,作为学生形态考核成绩。
(三)教学评价指标
1.客观评价指标
以正常骨髓片中六大系统各阶段细胞共100个作为形态考核内容,同系统同阶段细胞可重复出现,细胞图片以幻灯片形式展现,学生40秒识别一个细胞,并将细胞名称完整写出来,完全正确得1分,但凡错字、漏字、种类、阶段划分错误均为0分。
2.主观评价指标
血液学形态教学结束后,对混合教学模式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主观教学效果比较
问卷调查共发出165份,收回165份,全部有效。160份问卷调查结果,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见表1。
(二)客观教学效果比较
细胞形态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三、小结
(一)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开展PBL教学
PBL教学的特点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导向式学习,其强调知识认知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主要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形态教学中运用此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认为对骨髓细胞形态辨认有很大帮助,能对繁杂多变的骨髓细胞记忆深刻,在临床实习中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深受学生青睐。
(二)利用显微互动系统进行教学
教师控制学生电脑界面,由教师找到骨髓涂片中典型细胞,对细胞形态结构分析描述,将各系统各阶段骨髓细胞形态结构对比讲解帮助记忆,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自己寻找的方法,尤其是骨髓其他细胞,学生难以寻找和辨认。同时,利用显微互动教学,解决了我院因师资不足及时间不充裕的状况,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成效。
(三)建立骨髓细胞图片资源库,多渠道收集骨髓细胞图片
如历届检验技能大赛图片、实习生临床实践采集图片、教师培训和进修学习采集图片等,按细胞所属系统对骨髓细胞图片归类整理并附参考答案,发送至学生手机,供学生查阅和学习。这种教学改革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发挥了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特点,充分填补了课堂教学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血液学检验形态学教学效果。
(四)开展开放性实验
结合我院班级多实验室和实验教师少的特点,利用晚自习时间对学生开展开放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前预约实验内容和时间,再由检验教研室安排教师对学生辅导,借此学生能对薄弱的形态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五)开展形态教学相关活动
比如在形态教学结束后,举行骨髓细胞绘图大赛。通过比赛,从胞体大小、形态、胞质颜色和量、颗粒、空泡、胞核大小形态、染色质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将各个系统间的差别进行对比,极大提高了学生对细胞的辨认能力。获奖作品张贴于实训室供学生参观,对获奖者给予一定奖励,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对形态学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学生还将难以辨认的细胞编写细胞歌,例如,在讲述六大系統原始细胞的鉴别时,编写了《原始细胞歌》:原始粒,羞答答,脸上蒙着一层纱;原始红,艺术家,身披一副油墨画;原始巨,很时尚,梳个发型像太阳;原始淋,透明感,身体结实衣裳单;原始单,朦胧感,身上披着一网衫;原始浆,泡沫感,浓妆淡抹心眼偏;粒红巨,有人气;淋单浆,很神秘;同学们,多努力;记住他们不容易。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符合我院现有师资和实训条件,能够确实提升我院学生对血液学检验细胞形态的辨认能力,并且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应用到以形态辨认为核心的其他课程,使我院学生不仅仅是理论型人才,更是技术型人才,达到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培养的目的,为学生进入医疗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1]牟凤林,王静,邓晶荣,等.基于建立骨髓细胞教学图谱资源库的高职高专《血液学检验技术》心态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2).
[2]徐明辉,王立秋,李婷婷,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306.
编辑 郑晓燕
作者简介:李能仙(1987—),女,汉族,云南省德宏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医学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