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 高洪才 关永彬 李俏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手段。文章对辽宁与全国及先进省份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要素;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20)07-0223-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主要力量,当下面临着发展动能转换、产业结构提质升级、经济社会协调并进的逆水行舟关键阶段,及如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亟待解决。本文从创新要素投入、创新产出成效、创新创业环境和创新支撑能力等方面对辽宁与全国及先进省份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1 辽宁与全国及先进省份进行对比分析
1.1 科技创新要素投入下滑,科技投入拉动作用减弱
近十年来,辽宁省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有所提升,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1.41%上升到2018年的1.82%,十年增长了0.41个百分点,但是与辽宁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同时期全国省份比较,研发投入显得严重不足。2016年辽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1.69%,在全国排名13位,远未达到“十一五”2.0%的目标任务;2017年该比重为1.80%,排名全国第12位,也低于全国总体水平0.33個百分点;而与辽宁经济总量相近的安徽、湖北等省份,这一指标已达到了2.0%左右的水平,并我省仅为先进省份中北京的31.9%、上海的45%,差距巨大。
从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来看,十年来辽宁该比重下滑明显,从2008年的2.28%降低到了2018年的1.41%;2017年该比重比2016年下降了0.17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也由2016年的15位下滑到2017年的22位。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2017年我省该比重不足北上广的1/4,湖北的1/3,江西的1/2,也远远低于全国该比重2.95个百分点,不但处于较低水平,甚至比上年有所下降,而在全国范围内绝大部分省份的该比重都有所提高,仅有个别省份下滑。这样的差距显示了辽宁省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的现实,难以有效拉动社会总投入的增长。
从R&D人员全时当量看,辽宁省从2008年的76673人年上升到2018年的95317人年,十年增长了约25%;2017年和2016年这一指标均排名全国第16位。其中,2017年辽宁省R&D人员全时当量是同期广东、江苏的1/6,安徽、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经济总量比肩省份的这一指标均是辽宁的1.5倍以上,且辽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31.7%。由此可见,辽宁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员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人才大省地位受到冲击。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技人才流失和招才引智不到位等因素所导致。
1.2 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质量不高,创新产出效率有待提高
从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看,2016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4件,2017年为7.6件,比上年增长了18.8%,排名全国第10位,比2016年下降两位,仅为北京的1/10,上海的1/5,江苏1/3,以及浙江、广东和天津等的2/5左右,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25.49%。
从技术市场规模来看,辽宁省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08年的99.7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74.49亿元,十年间增长了4.76倍。但从全国排名和发展速度情况看,2016年辽宁省为323.2亿元,排名全国第9位,2017年为385.8亿元,排名全国第10位,名次后移一位,与发达地区差距在拉大,2017年成交额仅为北京的不足1/10,湖北、陕西的2/5,也比全国平均数低了7.43%。
1.3 创新创业的主体及平台数量少规模小,支持创新创业的环境有待改善
辽宁省在孵企业数量从2008年的1849家增加到了2018年的3940家,十年间增长了2.13倍;2016年,辽宁省在孵科技企业数量全国排名第13位,2017年全国排名第16位,下滑了三位。从全国来看,2017年,辽宁省的在孵企业数量仅相当于江苏的不到1/7、广东的1/6、山东的1/3,也比全国平均数量低了30.98%;从年增长率来看,2017年比上年增长了20.15%,也低于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增长率,在全国排倒数第五位。
2017年,辽宁省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数量达到256个,排名全国第16位,比2016年增长了29.3%。然而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2017年辽宁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数量仅为广东、江苏的1/5,山东的1/3,河北的1/2,仅为全国的2.58%,比全国平均数低了20%。一些初创中小微企业较难找到适合自身产业特点的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支撑作用有限。
1.4 高新区及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创新支撑能力不足
以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例,辽宁省从2008年的20.55%下降到了2018年的15.60%,减少了4.95个百分点;同时,营业收入从2008年的3352.34亿元上升到了2018年的6458.28亿元,十年间增长了将近一倍。但是辽宁省在全国的排名处在较低的位置,2017年辽宁省高新区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地区GDP比重为15.39%,在全国排第20位,相当于北京的1/3、上海的1/2,也比全国总体水平低8.59个百分点;2017年辽宁省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为6147.49亿元,在全国排第17位,仅为北京的1/9、广东的1/5、江苏的1/4,也低于各省平均37.94个百分点。
2008年-2018年,辽宁省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持续在200家左右。2017年辽宁省开始实施的“高企三年倍增计划”,促使新认定的高企数量有所提高,2017年新增高企数量达到732家,但也仅占全国总数的2.39%,排全国第10位,比2016年增长了一倍多,但是与先进省份相比尚显不足,仅为广东的1/18,北京的1/4,山东、浙江的1/2,比全国平均数低了25.91%,难以发挥足够的创新支撑能力。
2 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1 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强度,提高科技投入对经济拉动力
一是加大人才投入强度,推进人才机制创新。着眼于辽宁长远发展对高端人才和原创技术的需求,充分利用我省国家级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优势,建立高端人才队伍刚性支持机制。在才队伍建设上,不断创新科技人才的育人、评价、投入、激励、分配、容错、流动和使用等机制和综合服务体系。二是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增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强度。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需求,通过综合运用产业创新投资引导基金、联合基金、偿还性资助、风险补偿、贷款贴息、PPP模式、创新券、创业投资以及后补助等多种形式,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更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扶持更多创新型企业在主板、新三板、创业板等股权交易场所上市,支持和鼓励各市、高新區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创新的多元化投入局面[1]。
2.2 促进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稳健发展,提高创新整体产出水平
一是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活跃技术交易活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中介为支持,产权为纽带,政策为引导,制度为规范”的六位一体的新型产学研紧密结合模式。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在涉及成果转化、分配机制、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发挥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内驱作用,取得成果转化实效。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和水平。二是不断完善我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法制环境。鼓励企业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家的行业标准制定,加强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布局和维权;政府应加大对授权专利和行业标准制定的财政补助力度。
2.3 加强创新创业主体培育,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平台,加强对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使双创精神深入人心。加强以科技型初创企业为孵化对象的“企业孵化器”建设,充分利用其服务网络,以及合作单位的资源,为在孵企业的发展配置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包括融资、人力、法律、财务、技术等多方面的增值服务,满足初创者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需求,孵化项目孵化人才。二是发挥各级政府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和产品创新。支持领军企业牵头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和重大产业化创新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全产业链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和地方布局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专业化的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鼓励中小型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2]。
2.4 加强高新区等创新载体建设,提高创新对经济支撑力度
一是结合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十四五及中长期规划,进一步做好引领区域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新区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创新载体规划等布局规划,从沿海经济带、一带五基地和一带一路等区域开放合作的视角出发,加大我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高起点建设,强化创新载体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双集聚”,全面提升在全国高新区中的排位。二是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和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器,着力培育一批研发活动活跃、研发投入强度大、具有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利用“创新券”、“风险投资基金池”等创新资源,采用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区域内中小微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对接,逐步培育成长为更多的“小型巨人”企业。建立高成长企业挖掘和培养机制,着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具有高成长性的“瞪羚”和“独角兽”企业。
参考文献
[1] 郭志荣.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策浅析[J].当代经济,2017(6):32-33.
[2] 陈晓刚.科技创新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技版,2013,41(1):89-94.
收稿日期:2020-03-11
作者简介:李宁(1980—),女,辽宁沈阳人,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统计分析与科技指标政策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