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明
【关键词】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应用体会
1.1病患资料 研究人员于选取了本院神经外科从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进行系统研究,为确保实验的对照效果,研究人员在手术前对病人进行严格的体检,确保身体生理参数的基本相似化。患者被分为等人数的A组(观察组)与B组(对照组)。A组人员特征如下:患者性别比为37:33;平均年龄约为(54.64±4.23)岁;具有其他心脑血管病病症的患者共计29例;大多患者具有较高烟龄,肥胖体征者33例。B组(对照组)性别比为39:31;平均年龄为(52.91±6.69)岁;患者中有27例具有其他心脑血管病病症;患者大多具有较高烟龄,肥胖体征者31人。两组患者入院时血肿量大于20ml,GCS评分大于6分。手术过程完全依据手术章程进行操作,两组患者术中体征较为平稳,未发生意外状况与计划偏差。
1.2方法
1.2.1 A组是本试验的观察组,起到对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测试作用。研究人员对A组患者实施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方案如下:研究人员根据术前检查确定病灶位置,使用全麻方式进行麻醉处理,在医学显微镜下开始操作。直切口位置选为耳前,骨窗开口直径定为2.5cm~4cm。为便于对脑内颞上回与颞中回的观察,医生需要进行十字切开硬脑膜打开无血管区,使用吸引器吸取部分脑皮质,使吸引器能够到达岛叶表面,进而进行脑白质切口以达到血肿部位,该步骤需在避开脑功能区与血管的前提下缓慢进行,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医生进而利用吸引器进行血肿的清理,该过程需要注意吸引压力的大小,并对过大的血肿进行血肿腔的穿刺处理,使血肿压力逐渐降低,最终完成对血肿的完全清除。
1.2.2 B组是临床试验的对照组,采用常规CT穿刺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医生利用CT影像确定血肿的具体脑内位置,选取靶点为血肿最大层面,在头皮处进行小切口处理,钻颅后进行穿刺引流手术操作。对脑疝患者,实行常规骨窗或扩大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必要时血肿腔内再放置引流管加强引流,最终完成手术。
1.3观察指标
(1)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血肿清除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四项基本数据对比。研究人员需要在术后统计患者从手术结束到意识恢复的时间,并在术后24周进行神经功能测试,结合脑部CT的结果,评判手术对血肿的清除效果,并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统一检测,最终绘制对比图表。
(2)ADL日常生活能力统计。研究人员需要结合ADL评级标准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统计工作,统计时间选择为术后24周后。Ⅰ级代表患者与术前的行动能力和状态基本一致,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已经完全得到恢复。Ⅱ级为患者能够在生活中完成基本的动作与行为,Ⅲ级为无法实现独立生活,需要借助外界帮助。Ⅳ级表示患者只能够保持卧床的清醒状态,基本无法实现独自生活,Ⅴ级为植物生存或死亡。
(3)术后并发症统计。研究人员需要在手术24周后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与动作反馈测试,统计患者是否存在明显的术后后遗症与运动障碍。
2.1两组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时间、血肿清除效果与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比较 经研究人员在术前术后对患者数据的获取,可发现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A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三分之二,术后血肿占位现象明显减轻,血肿清除效果比对照组更加显著。同时,在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测评中,两组均体现出神经缺损状况的好转,但A组能够体现出更加明显的神经恢复效果。具体数据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ADL评级比较 研究人员利用ADL评级标准在手术结束2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检测结果如下:A组24人能够恢复到术前水平,比B组多17人;28人基本恢复自主生活能力,比B组多12人;8人需要外界辅助支持,比B组少10人;7人保持卧床清醒,比B组少9人,3人植物状态或死亡,比B组少10人。由此得出A组ADL评级整体优于对照组,表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具有更加显著的术后恢复效果。详细数据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后遗症状况 研究人员在手术结束2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后遗症的统计,A组情况如下:出现消化道出血现象患者26例(37.14%),复发脑内部出血患者1例(1.43%),出现呼吸道感染16例(8.57%),24人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34.29%);B组情况如下:出现颅内感染现象患者1人,出现消化道出血现象患者32例(45.71%),复发脑内部出血患者8例(11.43%),出现呼吸道感染36例(51.42%),40人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57.14%)。由数据概括可发现A组患者在术后的生活中发生重复感染与复发脑出血的概率更低,其产生后遗症的情况不普遍。
高血压是现代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饮食习惯与作息规律等问题逐渐成为了人们罹患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在中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危害性极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并发多种心血管疾病。
作为高血压的并发症之一,基底节区脑出血具有发病时间快,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高血压脑出血是血压因外界因素急剧升高,脑血管微小动脉痉挛和局部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急性病症,如不及时救治将使得血肿压迫神经细胞和轴突,引起细胞的缺氧性坏死,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永久性损坏。因此,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血肿清理格外关键,高效全面的血肿清理能够大大降低患者后遗症的出现概率,从而更加有效的控制病情。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近年来被医学界开发并使用于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新型技术。其能够通过小骨窗进行微创引流操作,采用低压抽吸血肿的方式引流血肿,实现高效的血肿清除过程。同时,由于该技术所产生的创面极小,大大减少了患者的脑组织损失的概率,降低了手术对患者神经缺损程度的影响。在本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数据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能够更加快速的实现术后意识恢复,其脑内血肿清除量更大,对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恢复更好。在术后24周的回访调查中显示,观察组患者具有更显著的术后恢复状况,该组患者能够大概率在术后迅速恢复身体机能,不良反应和后遗症的现象远少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手术治疗中表现出更为高效的血肿清除效果,能够给予患者更强的术后康复能力,建议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斌,喻军华.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效果比较[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04):65-67.
[2]姜俊良,罗诚,金冬平.微创穿刺與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18,25(02):20-21.
[3]窦力.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施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的可行性及优势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0):140.
[4]靳广勇,王陕.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意识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09):11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