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山国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

2020-09-02 07:07张燕霞
东方收藏 2020年7期
关键词:战国屏风金银

张燕霞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是战国中山国最鼎盛时期的一代国王的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稀世珍宝。它造型精美、工艺精湛、装饰华丽、内涵丰富,不仅体现了战国中山国高超的制作技艺,还展示中山统治阶级白狄族肯定力量、崇尚武力、敬畏强者,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在燕赵大地上曾经有一个神秘的王国——战国中山国。这个由白狄族建立的神秘王国在燕、赵等诸侯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并凭借不断地努力逐渐强大起来。骁勇善戰的中山国与周边诸国多次交锋,并在战争中屡克劲敌,最终称王耀兵于太行山麓,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强国。盛极一时、古老神秘的中山古国早已淹没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我们只能从一些出土器物隐约窥探它曾经的兴盛与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概况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1977年出土于中山国最鼎盛时期的一代国王的墓葬中,是一件青铜质地的以错金银工艺进行装饰的屏风底座。器物长51、高21.9厘米,重26.6公斤。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屏风实物之一。与它同时出土的还有错金银铜犀牛屏风座以及错金银铜牛屏风座。铜犀牛屏风座以及铜牛屏风座是屏风两侧的底座,虎噬鹿屏风座是屏风中间的底座。在动物的背部上方都有用来连接屏风扇的銎孔,三件器物配套使用,可以组合插起夹角大约84°的曲尺形屏风。屏风扇原为漆木质,出土时已经腐朽,但依然可以看出原物的形状、颜色和尺寸。经专家反复考证,这件屏风原为两扇围屏,长2.24、高1.1米。扇面为涂有红漆的厚木板,四边框涂黑漆,并用红色、橙色绘出活泼的小鸟和翻腾的云气。每扇屏风的立框外侧面中间,都镶有一个铜质的兽面衔环铺首作为装饰。

在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的虎腹下方铸有竖读铭文12个字。“十四祀”“牀麀”等分别记载了器物制作的时间、制作部门、制作者的官职与姓名,而“制省器”应该是记载了监督审查官吏的名称。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的造型特点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总体是老虎吞噬小鹿的造型。器物以其极富特色的造型语言表现了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一场力量悬殊的生死较量、一幅大自然弱肉强食的生动画面。

1. 弱肉强食,对比明显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以虎为主体,塑造得充满力量,俯视虎身叫右弓曲,弯成弧形,好像一张紧绷的弓,侧视虎的后肢用力蹬地,身体前部向下蹲踞,整体呈一条S形曲线。两条曲线交汇融合,贯穿猛虎全身,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虎的双目圆睁,两耳直竖,正贪婪地将一只小鹿吞在口中。小鹿短尾用力向上翘起,用尽最后一丝气力在虎口中苦苦挣扎,而鹿的后肢早已无力下垂,显示出小鹿生命力渐渐消逝的绝望,从那微张的鹿口中我们更是仿佛可以听到它无助的哀鸣。猛虎、小鹿的形体比例极为准确,且强弱对比明显,十分生动。

2.张弛互补,形象逼真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综合使用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来表现动物不同的身体部位,使动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比如虎的头部表现得规整坚硬,再如隆起的肩膊、锐利的尖爪、直甩的硬尾,尽显百兽之王的威猛气势。而虎的颊唇、胸腹等部位则表现得松垂、柔软。这种软硬有度、张弛互补的方法使得器物整体造型更加有血有肉、形象逼真。

3.细部装饰,极富动感

虎、鹿的细部毛皮花纹用“错金银”的工艺来装饰。交相辉映的金银饰不仅使器物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还配合着动态、结构的表现。虎背上弯曲的脊柱、斑斓的皮毛,虎颊上坚硬的咬肌,肩胯处扭动的关节,都通过不同形状的“错金银”线条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这些细部装饰已经不单纯是为了美观,而是一种形体塑造的重要手段。

4.立体构图,动态连贯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采用可供人围观欣赏的立体造型,从不同的欣赏角度去考虑设计,使观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点可以看到不同的独立画面。这些独立的画面衔接连续在一起又可以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场景。如从器物的后侧看,猛虎的后爪用力蹬地,时刻准备一跃而出,冲向猎物;从器物的右前侧看,猛虎已将小鹿吞入口中,小鹿正在奋力挣扎;视点转向左前侧,鹿口微张,生命力在虎口中渐渐消逝……几幅画面连续在一起,高度精炼地概括了老虎捕食的动态情景。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屏风一般在室内使用,装饰本应该以寓意吉样为上佳,而中山王使用的屏风为什么要用老虎吞噬小鹿这样狰狞血腥的场景作为底座装饰呢?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因而,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生动传神的造型背后可能蕴藏着中山国人的独特生活体验及其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

1.虎噬鹿等虎噬动物纹样是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常见的装饰纹样

在各大博物馆的精美藏品中像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这样以虎噬鹿、虎噬羊等虎噬动物纹样为装饰的文物比比皆是,如河北博物院“慷慨悲歌——燕赵故事”展厅中展出的虎噬鹿金牌饰、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虎噬羊形青铜鎏金底座、云南博物馆馆藏的虎噬牛铜枕、内蒙古博物院珍藏的虎噬羊青铜饰牌……由此可见,虎噬动物纹样是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非常常见、也是非常喜爱的装饰题材之一。虎噬动物纹样历史悠久,陕西清涧商代后期李家崖文化遗存中出土的羊首勺上刻画了一只虎正在追袭一只小兽的图像,被专家们认为是虎噬动物纹饰早期的表现形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纹饰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装饰纹样了。

2.虎噬鹿造型是中山国日常狩猎生活的缩影

战国中山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白狄族本是活跃在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后来经过漫长岁月的民族迁徙,最终在燕赵大地上建立起兴盛一时的中山国。中山国位于今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一带,北依太行山脉,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处。由于统治阶级的民族属性,所以在中山国历史上,游牧文化一直处于其国家文化的主体地位。作为少数民族的中山国人在日常的游牧狩猎中,习惯了与自然界的动物进行搏斗,对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也习以为常。所以,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写实传神的造型,极可能是中山国人游牧狩猎习俗的生动再现,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缩影。

3.虎噬鹿造型是白狄族民族情感的艺术表达

根据目前所知的史料可知,战国中山国国运曲折,在其仅有的200多年的历史当中,曾经两次亡国,却又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两次复国,并且经过顽强的征战在战国乱世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特殊的经历,使中山国人对武力征战充满了崇拜与炫耀,对弱肉强食的时代风貌持有的是一种承认与赞许的态度。因而,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造型题材不仅是简单的生活场景的再现,还是白狄族民族情感的艺术表达。它表现的不是对弱者的同情,而是对强者的敬畏和赞叹,是对力量的肯定,是白狄族鲜虞部对战国乱世、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现象的认同。

4.虎噬鹿造型是中山国统治者雄心壮志的物化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以鹿作为捕杀吞噬的对象,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鹿这种动物是人类最常见的围捕对象,所以,当人们目睹统治阶级对权力的群起追逐时,很容易想到逐鹿捕猎的场景,所以,逐鹿便有了追逐权力的引申义。又因为鹿角在石器时代,乃至青铜武器出现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非常重要的武器,所以得到鹿群就能得到武器,失去鹿群就相当于失去武器的来源。而鹿角的多少直接关乎战争的胜负,关乎帝位、政权是否稳固。于是,从鹿角的实用价值来讲,鹿更有了等同于帝位、政权、权力的象征意义。因此在汉语中,便有了“逐鹿中原” “秦失其鹿” “群雄逐鹿”等一系列成语,将“鹿”作为权力、帝位的象征。由此而观,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还可能是中山统治者逐鹿中原、问鼎天下雄心壮志的物化。

一件文物,一段历史,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窥一器而知全貌,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以生动的造型、华丽的装饰、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内涵不仅展示了战国中山国青铜铸造、错金银装饰技艺水平之高超,还将白狄族肯定力量、崇尚武力、敬佩强者、问鼎天下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呈现给大众,是一件名副其实的国宝文物。

(作者工作于河北博物院)

猜你喜欢
战国屏风金银
金银潭医院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五连环(二)
五连环(一)
古人为什么喜欢在房子里放置“屏风”
现代红木家具鉴赏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孟母教子
金虎年临近 生肖金银品走俏投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