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水紫陶的装饰之美

2020-09-02 06:47徐金文
神州·下旬刊 2020年8期

徐金文

摘要:建水紫陶以文为魂、以字画水平和文化内涵来确定作品的价值,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中丰富生动而又独特的人文符号,也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审美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其紫陶工艺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关键词:建水紫陶;文人趣味;装饰工艺

在建水紫陶的审美结构中,器物表面的图案装饰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自刻填装饰技法成形以来,中国传统书画一直是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主要内容,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典范,流露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结构”,具有身份特征,是文人趣味之“闲情逸致”的具体呈现。因而,基于文人趣味的“断简残帖”所体现出来的品味与格调势必与流行于市井的“八破纹”截然不同。建水紫陶装饰艺术在思想上以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为基础,综合道家的放达心性與佛家的超越空灵等观念,以“物我相忘”的品味追求“天人合一”、“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在技艺方面,充分地发挥了建水紫陶刻填装饰的金石韵味,用古朴、浑厚的艺术形式恰如其分地将典出有源的诗书画印融合在一起,形成“返朴归真”的格调。建水紫陶的装饰艺术始终以中国的传统美学为准则,追求典雅的品味与格调,因而素有“文人陶”之誉。

作为极具艺术品格的“文人陶”,由于书画名家在其装饰工艺方面的参与,加之陶面特殊的肌理感,使得建水紫陶具有“雅致”的人文气息。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认为:“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文人画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是文人精神追求的直观的图像性展现。尤其是清末民初出现在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中的“残帖”手法,将各式残破的信札,诗词,绘画等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极其讲求画面构成感的形式元素和谐统一地在陶面上进行表现,不同的“帖”又是通过不同的书体写就,“楷书,隶书,行书,篆书,草书”无所不包,又无不展现着作者深厚的书画功底与艺术涵养。各残帖之间层层叠叠,相互覆盖,需经过多次的泥面填刻才能最终完成。“残”即为缺失,但这缺失又在建水紫陶的陶面上塑造了一种崭新的完整,道家“有无相生,虚实相生”的深玄思想在艺术的塑造中变得鲜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水紫陶的装饰艺术具有不同于一般民间工艺的超前性和艺术的纯粹性。

此外,建水紫陶的陶面装饰多以传统文人画为主,运用写意的手法,将人物,花鸟等经典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真”,“善”,“美”,“雅”等传统美学品格。值得一提的是,对紫陶烟斗制作工艺的尝试为建水紫陶带来了创新与工艺拓展的机会,在最大不过直径10余厘米的烟斗斗面上,艺人们展现出精湛的技艺,方寸之间,填刻上精巧的书画,无不雅致精巧,达到了“体质坚实,形式古朴,书画生颖,色泽光润”的艺术高度。尽管“紫陶烟斗”的诞生与我国近代有关鸦片的这段并不光彩的历史有直接的联系,但仅从建水紫陶的工艺角度而言,正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艺人们不断摸索,并最终形成了“彩泥刻填”与“无釉磨光”两种建水紫陶极为重要的工艺技巧,并在王定一等大师的导引下以高品质的书画对陶面进行装饰,大大提升了建水紫陶的艺术品格,实现了由“粗陶”向“细陶”,再向“文人陶”的过度,并最终奠定了建水紫陶“工”与“艺”相互融通的工艺美术价值。这类似于欧洲18世纪盛行的“洛可可”艺术的奢华风格,虽是富贵之家的奢靡铺张促成了这一风格的形成,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热衷享乐,爱欲交织的风气,但它却在极大程度上刺激了全新艺术样式的产生,其影响力深入现代艺术设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具有独立而持久的品格,游走在一时一地的历史之外。

杰出的作品总是能引领文化的潮流,在建水紫陶的鼎盛时期,高品位、高格调是艺人们的普遍追求,而“文人陶”的装饰艺术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以丰富和发展。“工”与“艺”,两者密不可分但也各有侧重,前者更重技巧,后者更重精神追求。但建水紫陶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工”与“艺”的相互统一。建水紫陶装饰是依靠纯手工填泥完成的,色彩的差异则是通过不同颜色的泥料的来完成。通常在红泥坯体上使用白泥填制装饰,白泥坯体则反之。如装饰需填色较多,两种或三种以上的,需复刻复填。即将需要刻填的、面积较大的部位,以恰当的色泥刻填一遍,待坯体的泥料与填入的色泥充分结合后进行修坯,再根据其需要,填入另一种面积较小的色泥。有些装饰较为繁复的紫陶器物,填泥、修坯的过程,需反复数十次才有可能达到渐变自然、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艺术效果。这就需要负责填泥环节的艺人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并且能熟练运用多种填泥技艺。建水紫陶的色彩丰富,变化多样,似霞彩一般,五彩斑斓其红有浓淡之分,褐具冷暖之别,白处明暗之间。一般说来,在自然状态下,建水紫陶土有红、白、青、黄、褐等颜色;待烧成之后,紫陶器物上有红、白、灰、黄、棕、褐、黑、紫红的多种色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坯色,是用红泥或白泥制作器具,运用氧化焰烧制成的红褐色,俗称猪肝红,或白黄色,也叫作象牙白。通常以这两种颜色为主,但如果能够巧妙的控制烧制方法,那么即使是同一个色相,其明度、艳度都会随之而产生变化。加上紫陶色泥和色粉的比例调配,如果要将紫陶烧成的颜色进行具体区分的话,可以列出上百种,例如:猪肝色、象牙白、青白色、青灰色、香灰色、栗色、紫铜色、泥红色、青褐色、棕黑色、漆黑色、榴皮色等等。这些色彩都是用不同的色泥和色粉调和本身的坯泥形成,所以尽管建水紫陶的色彩丰富,但都具备坯泥自然本色的原因。紫陶的色彩在色相、明度上变化多样,过渡自然,但其艳度始终比较统一,因而色彩的特征以素洁淡雅、清丽古典为主。

建水紫陶的装饰“工”与“艺”相辅相成,紫陶艺人坚守以本地泥料,独特工艺和文人图式的创作理念。高品质的建水紫陶陶面装饰仍讲求文人书画所注重的意趣,意蕴,笔力,注重个性,讲究至情,并通过“工艺”层面的保障满足对美学思想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高媛菲,宣宏宇.“建水陶”的审美内涵和装饰语言新气象[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