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豪
摘要:光辉灿烂的中国雕艺术伴随着我们的民族历经了漫长的 几千年审美历程。距今5500年左右,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中,普遍存在着玉器艺术,琢玉思源,古韵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玉雕文化;工艺;传承;发展
玉器具有的坚硬、细腻、温润的质地感,无论从实用性还是审美性的角度都逐渐为原始先民所钟爱。此时,先民们便对玉石产生了特殊的情感。随着这种情结的不断升华,玉器渐渐由生产工具转化为被受崇拜的神物。从此,玉器从石器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精神世界的承载体。雕工、材质、纹饰等都是影响玉器审美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些诸多的因素之中,雕刻工艺又是显得最为重要的。因为雕工是个人主体特质的直观反映,是主体在师承习惯和工具传承方面的主要体现,其承载的艺术风格更是对整个时代气息的流露。随着琢玉技术的不断完善,历代玉工都是遵循着基本的工序。产生的玉器雕琢效果差异的主要要素是玉器雕琢过程中使用技法和工具的不同造成的。现阶段我们可以将琢玉方面的技法简单的分为线刻、浮雕、圆雕、镂空、镶嵌等几大类。细致的又可将线刻划分为单线阴刻、双线阴刻、减地阳刻等几种类型。浮雕又可以分为薄衣、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又有单层镂空、多层镂空等简单的区别。所以,不同时代主流的审美情趣决定了会使用不同的技法,才形成了不同时期独特的工艺特征。
我国工艺美术的传统传承方式是传统玉雕作坊式的师徒模式,主要表现的有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作坊传承和社会传承等。玉雕作坊式的师徒模式是时代的产物,是思想观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玉雕传承师徒模式主要是针对玉雕技能和技巧的学习方式以及主体经验理论知识的传授。它是玉雕艺术在漫长历史长河的农耕文明时代得以成功传承几千年的主要传承机制,具有中国特色民间文化传承法则的特点。在当时,因为传统玉雕技艺是从业者家庭维持生计的重要谋生手段,传承的保守性也就比较突出。家族传承通常只会在具有直系血缘关系的特定群体中间教授工艺,牢固的秉承着“父传子”“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女”“传本姓不传外姓”的原则。一位技艺精湛的师傅虽然会招收包括子嗣在内的多名弟子,但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关乎技艺的重要工艺、方法甚至工具制作和使用都仅会传给直系的子嗣。因为家族传承仅仅是在家族直系血缘的内部封闭性传承,所以,以家族为基本单位量的中国社会构成决定了其构成的传承链具有强烈得到保守性和封闭性。社会传承由于工艺美术生产的发展需求,工艺美术的发展呈现出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的特性决定了会对学徒工有大量的需求,以此来填补生产线劳动力的稀缺,维持整体的运作。这时,学徒的传承方式已经不再具备传统意义上师徒传承的特征。这种经过短期培训即可满足流水线需求的方式更多的只是操作技巧的单纯学习。在家族传承逐渐式微的时代,这种淡化师徒责任的师承关系,在传统玉雕的传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玉雕作为工艺门类,手工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口传心授的传承习惯。在教受的初级阶段多为手把手示范,而关键之处则是依赖口传心授。传统师徒传承方式中,师傅为了保障自身技艺的稀缺性,维护自身的切实利益,教授的往往是基础性的技艺。徒弟想要掌握精湛技艺并取得突破,只能是在自身的禀赋和磨炼方面下苦功夫。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具备优秀师傅传授技艺的条件,并不能决定今后一定有所成就,主要依靠的还是个人的努力与悟性。这些问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决定的,也明晰的体现着传统玉雕美术传承的优缺点。
学徒制度曾经在玉雕的传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玉雕传承则逐渐以企业传承、社会传承、职业教育等传承方式为主,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作坊传承等传承方式逐渐淡化了社会影响力。因为传统玉雕作坊式的学徒模式有自身与之而来的局限性,这是先天性的特征。玉雕作坊式的师徒传承一种照抄照搬的填鸭式教学,在过程中,主体的经验和审美观念以吸收消化为主,主体在没有建立独立审美意识的判断力时,就会如同一张白纸,存在着没有甄别式的吸收消化。总体来说,这种师徒传承对实践性的技艺培养远远多于对审美意识观念的培养,实用性大于艺术性。
从现在的观念来看,传统手工艺言传身教式的传授模式与现今重视艺术个性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但是,这种模式中仍然有许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首先,在跟随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师父口述传授的知识经验就有着获得一手理论知识资源的直接性。同时,在制作的过程,直观的现场式示范和指导可以直接的将理论转化到实践操作中去,减少学徒转化的学习环节,提高了内化的效率。这些传授方式都为技艺传承打下了穩固的基础。传统师徒传授模式优势在于一方面可以最大概率化的传承优秀的经验;另一方面传承的审美标准比较明晰,减少了学徒少走弯路的概率。同时,传统模式对主体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实践的时间和强度上都是现今教学无法达到的标准。
现今传统玉雕行业体系不断成长成熟,越来越多高等院校师生也逐渐对传统玉雕文化产生兴趣。随着高等教育背景从业人员的加入,他们为玉雕工艺美术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这批新生的玉雕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理论同实践相互融合。在吸收传统美学的同时也将西方美学思想和塑造方式引入玉雕行业,拓展了玉雕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个人不断的实践中,根据理论素养的支撑,新生力量开始尝试升华个人经验,把单纯的个人领悟提升至理论的高度,惠及整个行业。由此玉器设计开始出现了新的面貌。
在当下,中国玉雕艺术价值观念顺应时代精神风貌而改变,玉雕行业也随着文化沉淀的深厚和新生力量加入,不单是技法的突破、创作题材的拓展、表现手法的丰富,抑或是追求生活体验为目的和单纯寻求形式美感的创作都是对传统玉雕艺术的提升、丰富玉雕艺术的语言、传承玉雕艺术的文化、拓展玉雕艺术的边界表现形式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方方面面的影响和改变都为传统玉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中国玉雕艺术的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工艺与艺术相融合发展提供了优良肥沃的土壤。
参考文献:
[1]白文源著.中国古玉[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1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