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彦 樊鹏 赵楠
[摘 要] 深入分析冶金机械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培養现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企业—学校—企业”合作建设思路,规划建设以冷轧生产线为主要载体、集“机械—电气—液压”于一体的冶金装备维修实训基地,并对实训基地创新点进行阐述。
[关 键 词] 冶金机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052-02
一、前言
冶金机械专业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中,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企业—学校—企业”合作建设思路,规划建设以冷轧生产线为主要载体、集“机械—电气—液压”于一体的冶金装备维修实训基地,课题组成员参与了该实训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在真实的轧钢生产线上,完成冶金机械专业群核心主干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拆装—维修—联调”综合技能训练,培养能够对接行业职业标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校企共建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在冶金企业的广泛采用,对冶金机械设备操作使用、安装调试、点检、维护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的教学实训条件远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生产、安全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只能远距离观察设备,不能完成理实一体教学和维修维护技能训练。
2.轧钢机械设备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尺寸较大,市场上没有满足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的成套标准实训设备,建设难度较大。
3.在全国冶金类职业院校中,轧钢机械的实训条件普遍存在设备陈旧、技术含量低、实训功能单一、实训项目少、与企业实际生产条件不能对接等问题,学生不能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职业核心技能训练。
4.学校现有实训室只能完成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和部分核心技能的单项模拟实训,不能进行轧钢机械维修维护和联调联试等综合技能训练。
5.专业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双师”素质不能完全满足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钢铁产业,迫切需要建设一个能够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轧钢设备维修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管理环境,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条件。
三、校企共建生产线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课题组先后调研了太原钢铁集团公司、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等企业和院校,与企业专家进行了多次研讨,制订、论证了该实训室建设方案,并开始了共建实践。
通过对5家冶金机械制造企业的考察和评估,确定与西安万合冶金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冷轧生产线,见下图。以完整冷轧生产线为主体,满足轧钢设备维修维护等冶金机械专业群核心主干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需求;生产线同时满足轧制生产和教学实训要求,是真实生产线的微缩,便于在校内实训基地布置,且有可靠的安全防患措施。
共建团队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万合公司研发人员组成。由学校拟定总体方案、给出设计构想,校企双方根据方案完成图纸28套599张,生成设备使用维护说明书等相关技术文件1套,实用新型专利4项。学校跟踪设备制造、参与安装、调试全过程,开创了实训室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实训室建设,教师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管理能力都得到提升,“双师”素质明显提高,为组织理实一体教学、管理和指导学生开展专项及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教师积累了设计、制造、装调经验,丰富了工程实践阅历,提升了冶金企业设备改造、技术咨询等社会服务能力。校企共同研发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见下表。
生产线的组成设备中广泛使用了先进的液压传动和液压伺服系统。包括对轧机的液压压上装置、轧线标高调整装置、液压剪切机、卷取机涨缩机构等的液压控制;电气控制系统是以高性能工控机、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及交流传动控制系统为核心,用全数字系统构成全分布式网络化的、具有先进水平的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卷取机准确停车,圈数记忆;轧制速度、张力自动控制,电脑显示;故障自诊断、报警,断带自动保护等功能。
四、校企共建创新点
(一)实训室建设填补了全国同类院校的空白
校企合作共建的冷轧生产线,涵盖了轧制生产典型设备类型,配置了先进的液压和电气控制系统,开创了液压传动与电气控制在真实设备上进行技能训练的先例,实现了机械、液压和电气联调联试的综合实训。在真实的冷轧生产线上,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对接,填补了冶金类职业院校轧钢机械实训条件建设的空白。
(二)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硬件支撑
实训室通过错峰使用,能够同时满足冶金机械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等专业《轧钢机械维修与维护》《轧钢生产技术》《液压控制技术》《机械设备PLC控制技术》《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等相关学习领域理实一体教学和综合实训需求,突破了冶金机械专业几十年来的无生产实训条件的瓶颈,为冶金机械专业人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硬件支撑。
(三)为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提升拓宽了路径
实训室还为在校学生和企业工人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企业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提供了平台。可進行维修钳工、维修电工、点检工等职业资格的培训和考核;可进行企业职工上岗、转岗和岗位适应新技术、新装备的岗中培训,直接为企业生产服务。
(四)为合作企业升级发展开辟新的发展领域
西安万合冶金技术有限公司以往主要业务领域是冶金企业冷热轧生产线研发,本次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是企业在教学领域的首次尝试,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产生经济效益100万元,为企业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五、结语
通过冶金装备维修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新模式;学校与企业在生产线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应用整个研发过程的有效合作,历练了专业教师队伍,使冶金机械师资团队“双师”素质和专业教学水平大幅提升,为学生搭建了掌握专业知识、训练岗位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的平台,为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落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艳苹,郭晓慧,蔡巧英.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与实践: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1):18-19.
[2]徐志成.高职实训基地区域开放共享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0):147-148.
[3]宋云艳,隋秀梅.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9(4):63-65.
[4]尹静涛,秦云,郭颖.企办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4):16-18.
[5]何壮彬,莫品疆,杨静.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18,7(22):124-125,138.
[6]唐细语.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与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8(4):121-125.
[7]王德山,邵剑平,徐汇音,等.构建高职“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2(8):35-36.
[8]李国会,王晓东,林源.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的研究与实践[J].制造业自动化,2009,31(11):186-188.
[9]石令明.强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重要特色: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1-5.
[10]蔡健,钱剑林,王薇,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8(4):52-53.
编辑 马燕萍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1331工程”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X-18119);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装备制造业工匠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2018041039-1)。
作者简介:程志彦,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工学硕士,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冶金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