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宁
摘 要: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刚接触语文写作的学生迅速了解写作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师需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和写作技巧与手法,通过写作训练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促使学生灵活使用从文本中积累的素材,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结合;语文;综合能力;词句;写作技巧;积累;语言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8-0050-02
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不仅能掌握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点,还应学会将这些知识点运用于实际表达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将文本阅读与习作练笔两者相结合,帮助学生将从文本阅读中掌握的知识点转移至习作练笔之中,及时消化巩固课堂所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合理分配阅读学习与写作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善于在两者之间搭建起桥梁,让学生既感受到文章阅读的魅力,又体会到写作训练的乐趣,进而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一、巧借文本阅读知识,引导学生写作练笔
文本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掌握各种各样的优美词语和语句,见识到多种多样的表达技巧和手法,领悟到作者如何借助文字来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如何引发读者的共鸣。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时,应根据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的连接点来寻找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练笔。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教学。
一是把握文本词语意向,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文本是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而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有不同的表意特征,都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在《海滨小城》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突出“美”的意境,那么如何展示“美”呢?考虑到这篇文章是通过描写海滨小城的大海、庭院、沙滩等景点来凸显美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地方,让学生参考和借鉴这篇课文的描写方式尝试用文字表达出“美”的意境。在本案例中,教师抓住“美”字,让学生通过写作对“美”的意象进行扩充,进而感受汉字使用的魅力。
二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思考,掌握写作技巧。在文章中作者会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来表现人物特征或景色特点,而这些都是学生在写作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写作技巧方面的分析,加深学生的阅读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作者运用“演奏”“呢喃细语”等词语对大自然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寫,而拟人手法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写作技巧。所以,教师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应重点讲述拟人写作手法,并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对景物或景色进行描写的时候,既可以静态描绘,也可以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化的描写,这样可以让文章看起来更有生机。
可见,从把握文章阅读和文章写作结合点来看,词汇和写作技巧都是重要的要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点把握这两个要素,增加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感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从而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二、借用读写结合教学,拓展学生语文思维
阅读教学强调“读”和“思”的结合,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作者写作角度来分析课文,使学生能够读懂、读透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对于语文思维的训练,教师可以采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常见的训练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利用课文中的文本留白引导学生按照文章逻辑继续推理完成续写。文本中经常有略写的情况,教师可以借用文本留白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从作者角度继续完成文本创作。例如,学习完《一匹出色的马》这篇课文后,许多学生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爸爸将一株柳树枝条给了妹妹之后,妹妹就不累了,而且走得非常快?学生的疑惑在文中作者并未直接给出答案。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留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仔细回顾整篇文章的逻辑体系,然后进行续写,以妹妹的口吻解释为什么在得到一株柳树枝条之后就不再觉得累,而且走路加快了。这种续写训练看似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实则考验的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只有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才会找到答案,才能使续写更加合理。
二是利用课文构造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完成课文仿写。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习作练习,还未形成完整的语言逻辑思维,在文章结构把握方面会有所欠缺。因此,早期作文训练应以仿写为主。例如,学习完《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仿写任务,要求学生选择家乡景点或自己了解的其他景点为写作对象,仿照文中“妈妈告诉我,沿着……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这一句式完成两段文字的仿写。学生由于已经完成了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对文章的结构框架和内容都有所了解,也掌握了作者的语言思维逻辑,而且要写的是自己熟悉的景点,因此仿写起来比较容易。
可见,学生通过阅读掌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整体布局、结构框架和作者的写作逻辑后,教师应趁热打铁以续写或仿写等方式展开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创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三、构建阅读生活桥梁,抒发学生真情实感
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对真情实感的流露比较少,文字表达虽然华丽,但由于缺乏真实的情感,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吸引力不强。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创设情境,选择学生了解或感兴趣的点作为训练对象,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感悟生活、理解生活。与传统写作相比,生活化的情境写作可以让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学习积极性更高。
例如,《桂花雨》中有这样的描写:“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看似描写“桂花”,实则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情怀,表达出作者借桂花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使整篇文章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学生们在教师的讲解下都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接着,教师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如果某天你离开家乡去遥远的城市上学或者工作,你会想念家乡的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呢?现在请大家仿照“这里的( ),也比不上家乡的( )”这一句式来进行创作。在教师点拨之下,学生们开始遐想自己离开家乡后的生活,并纷纷完成创作。以下为部分学生的创作节选:(1)这里的茶再浓,也比不上家乡的茶。(2)这里的苹果再甜,也比不上家乡的苹果。(3)这里的月亮再明亮,也比不上家乡的月亮。(4)这里的山再俊秀,也比不上家乡的山。(5)这里的人再亲,也比不上家乡的人。
在该案例中,教师发现了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后,为学生创设了贴合生活实际的创作情境,鼓励学生模仿这一句式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由于教师选择的素材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难度很小,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创作。这种读写结合,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在创作中应当融入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血有肉”,才能打动人,更加吸引人。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开展读写训练,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带领学生学习更多实用的写作技巧与手法,领悟写作真谛,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合理分配阅读和写作所占比重,让学生在完成阅读学习之后可以立刻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写作训练,以加深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杜友锦.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J].教学与管理.2015(35).
[2]欧雯.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肖慧.通过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策略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4]肖萍.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