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忆阳 吴志 张文明
赵先生患2型糖尿病十多年了。最近在家测血糖有些波动,感觉浑身乏力,走路、干家务很容易疲劳。这天早晨起床时感觉喘不过气来,胸口有明显压迫感。家人急送他到医院就诊,才发现是患上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
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情况极为常见,但多数糖友对心衰的认识程度较低。有早期心衰症状的患者,应及早到医院做心脏彩超、血浆利钠肽测定、心电图、心脏核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
提醒:血糖控制好坏决定心衰风险高低
心脏就好比汽车的发动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泵血”,把血液泵向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心力衰竭是心臟的“泵血”功能下降,泵出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需要,引起各种临床症状。我国心力衰竭住院率占心血管病总数的20%,但死亡率却占40%。心衰时心脏泵出的血液量不足,血液的携氧量下降,出现活动后气喘、体力下降等症状。由于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液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下肢静脉的血液会渗到组织间隙中,还可能引起下肢严重水肿。
血糖控制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糖尿病合并心衰比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更常见,临床上12%~15%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衰,心衰在糖尿病住院患者中占24%~47%。有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到4倍。
心衰症状严重,容易复发,可能需要经常住院,而且死亡率高。临床资料提示,心衰5年内死亡率约20%;20%的心衰患者在确诊1年内死亡。糖尿病合并心衰者年病死率,为未合并心衰者的12倍。老年糖尿病合并心衰者,年病死率达到32.7%;而未合并心衰者年病死率仅为3.7%。
警惕:疲劳+喘气+浮肿
糖尿病更容易并存冠心病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病变通常为弥漫性、多支病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紊乱更加明显。由于大血管与微血管损伤严重,导致心脏供血明显不足,更容易出现心衰。同时,心肌细胞损伤更严重。糖尿病性心肌病是部分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固定心率、无痛性心肌梗死及血液动力学异常,增加心衰风险。
糖尿病患者特别容易疲劳或浑身乏力,走一段路、起身或吃一顿饭都感到疲倦;半夜或早晨起床时感觉无法深呼吸,喘不过气来;用力或情绪激动时胸口有压迫感,无法深呼吸。患者还可能浮肿症状,最常出现的是脚踝、小腿处的水肿,早期表现为裤子或鞋子变紧。这些症状可能提示有心衰,应该尽快就医。
有些心衰患者没有上述任何症状,而有的患者则所有症状都有。需要强调的是,胸口重压感或“下沉感”是心衰的起初症状,但是初次出现这种感觉的时候,很多患者不知如何处置,而且很难描述这种异常感觉。很多患者会感到胸口有重物压迫,类似于“溺水”感,还有些患者在深呼吸的时候感觉胸部似乎充满液体。
低血糖防治方法
合理用药 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谨慎调整。定期就诊,遵照医嘱治疗,不可随意变动治疗方案,尤其是应避免使用可引起低血糖的药物。
生活干预 按时按量进餐,万一延迟吃饭,应预先吃些饼干、水果等食物。但是再吃饭时应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最好不饮酒。饮酒时切记不能忘了进主食。同时应保持每日的运动量基本稳定。如增加体力活动,活动前应适当进食,或减少降糖药剂量。
正确处理 发生低血糖后,轻者立即补充适量吸收快的含糖食品。此时不宜喝牛奶,吃无糖巧克力及瘦肉等以蛋白质、脂肪为主的食品;重者必须立即送往医院给予50%葡萄糖20~60毫升静脉注射,之后根据症状及血糖值,给予10%葡萄糖250~500毫升静脉滴注,必要时加用氢化可的松100~200毫升,以防止意外的发生。清醒后要注意密切观察数小时至数天,警惕再次出现低血糖。